這個故事大家並不陌生:一位優秀的老木匠打算退休,老闆捨不得他走,請求他再建最後一座房子,老木匠應允了。但是大家都看得出來,老木匠已經不像從前那麼精益求精地工作了,他用的是軟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那天,老闆把大門的鑰匙遞給了他:“嘿,老夥計,你跟著我幹了大半輩子,這房子算是送給你的禮物吧。”接過鑰匙,老木匠羞愧得無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給自己建房子,他又怎麼會這樣支差應付呢?但人生沒有“如果”,命運不相信“假設”,現在他只得住進這幢由自己打造的粗製濫造的房子裡了!
---------------------------
十年前,我看到這個故事時候,想法與很多人一樣,從質量、責任、為誰而工作等等角度,把老木匠批判得體無完膚。
今天,當我再次看到這個故事,我發現我不再那樣認為了,為什麼都是老木匠的錯?為什麼他幹到老都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是他付出的少還是他的老闆給予他的少?為什麼一向積極的員工突然表現的不積極了?為什麼一向優秀的員工突然表現的不優秀了?他為他的老闆幹了一輩子,他的老闆也知道他的優秀,他的行動表現對他老闆的忠心,為什麼他的老闆不在他年輕時或中年時也表示對他的忠心呢?為什麼不早點給他那套“房子”呢?
故事裡的“木匠”也許是幸運的,好歹他的老闆給他了一套“房子”雖然是粗製濫造的,現實中的“木匠”呢?也許在被榨乾之前、或有了新的替代“木匠”,便被一腳踢開。在你苛責你的員工不忠誠、不盡責時,你給他歸宿感了嗎?他滿足了你的需求時你又滿足了他的需求了嗎?你讓他做了“賣白粉”的事,而且他也做到了,你卻給他了“賣白菜”的待遇,這公平嗎?合理嗎?
一切的問題都是有原因的,智慧的人會找到真實的原因,進行理性的分析,採取合理的解決對策,這才是正解;一味地站在片面的立場、以片面的思維去處理問題,當然結果也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