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到站:事齊事楚。
典故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孟子·梁惠王下》
滕文公,戰國時滕國的賢君,滕定公之子,當時世稱元公。公元前326年,滕文公還只是滕國太子,在他出使楚國時,聽說孟子在宋國,返程時特意繞道,前來拜見孟子,向他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
滕國弱小,滕文公不知道是否應該依附強國。他問孟子:“滕國是一個小國,處在齊國和楚國兩個大國之間。先生認為,是歸服齊國好呢,還是歸服楚國好呢?”
毫無疑問,這決定著滕國這個小國的命運。面對這樣重要的問題,孟子誠懇地回答道:“這個問題不是我能解決的。如果一定要我說,就只有一個辦法,深挖護城河,築牢城牆,與百姓共同守衛城池、國家,百姓寧可獻出生命也不逃離,那麼滕國也就安全了。”
這自然還是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滕文公受到孟子的教誨,成為做國君後,根據孟子的意見,在國內推行仁政,實行禮制,興辦學校,改革賦稅制度等。不久,滕文公名聲大震,遠近都稱文公為“賢君”,自願來滕國定居者絡繹不絕。數年後,滕國人丁興旺,國富民強,聲名遠揚。
釋義
比喻處在兩強之間,不能得罪任何一方。
審稿:趙俊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