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戰爭以後,德國取代法國成為歐洲第一陸軍強國,因此不少國家都效法德國組建陸軍。比如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就參照德國陸軍模式組建了日本陸軍。而清政府也在1876年就派遣留學生去德國學習陸軍。袁世凱組建小站新軍,張之洞編練自強軍時,都不約而同聘請了德國顧問,可見德國陸軍影響之大。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後,由於和蘇聯關係破裂,軍中原有的蘇聯顧問都被驅逐,老蔣也開始轉而向德國聘請軍事顧問。早期德國因為一戰戰敗,根據條約不能向外國派遣軍事顧問,因此只能偷偷讓一些名氣不大的軍官前往中國,擔任顧問。
希特勒上臺以後,有意重新武裝德國,而中國有德國需要的鎢、銻等戰略資源,因此不僅增加了軍事顧問團的級別,還和中國簽訂了《五年軍事工業發展計劃》,積極向中國提供軍事裝備,並有意協助中國建立一些軍事工業。
1934年5月,第四任軍事顧問團團長漢斯·馮·賽克特上將上任以後,提交了一份《陸軍改革建議書》,提出把現有部隊整編為60個師,以應對可能發生的戰爭。
按照計劃,本來在1935年就完成第一批10個師的整編。但是當時中國因為長期戰亂,時局動盪,工農業都大受影響,資金有限,無力一下子購買這麼多的武器。因此決定在現有條件下,對部隊的編制和武器做一定的調整,這種師因此得名調整師。
此外對於暫時沒有調整的部隊,則以1932年6月頒佈的《陸軍師暫行編制表》進行整理,這種師就被稱為整理師。
到1937年時,國民政府的中央軍共完成了35個調整師,24個整理師。但是在35個調整師中,真正接受德國顧問系統訓練和指導,武器較為充實的,只有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教導總隊,其他不過空有名義而已。
這些部隊中,又以教導總隊的編制最大最完整,最接近真正的調整師方案,其次則是第36師、第87師、第88師。一般狹義上的德械師,指的就是這四個部隊,廣義一些,則包括第3師等部隊。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部隊雖然後來常常稱為德械師,但是實際上真正德國進口的武器卻並不多。
比如說這些部隊裝備的步槍是以國產的各式仿造德國毛瑟槍為主,並混有部分其他型號的步槍,比如說漢陽造等等,只有部分進口德國毛瑟。輕機槍則是進口和仿造的捷克ZB26為主,此外還有部分法國、比利時的輕機槍。重機槍大部分是國產的民二十四馬克沁重機槍,這是利用德國提供的圖紙,仿造德國的1909式重機槍。
裝備的大炮中,炮兵部隊裝備的大多是75毫米博福斯山炮,高射炮以瑞士的厄立孔、丹麥的麥迪森、德國萊茵公司瑞士子公司的索羅通為多,迫擊炮則是仿造法國的國產82毫米為主,只有戰防炮是以德國進口的37毫米戰防炮為主。
所以我們不難看到,所謂德械師中,真正德國進口的武器是極少數。倒是當時從德國進口了31.5萬頂M35頭盔,德式頭盔的裝備率極高。當然,考慮到國產槍械中仿造德式的不少,因此說是德械師,倒也勉強說得過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當時國內大炮較為缺少,雖說在和德國合作以後,進口了不少,但是還是遠遠不夠。因此德國顧問建議將重炮單獨編成炮兵團或者是炮兵旅,集中使用。不過這麼一來就導致各部所轄的炮兵就更為縮水了,即使是教導總隊、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其炮兵編制也嚴重不足。
像以第36師、第87師和第88師為例,師屬炮兵只有一個炮兵營(裝備75毫米山炮12門)、一個戰防炮連(裝備37毫米戰防炮4門)、一個高射炮連(裝備20毫米高射炮4門),團屬炮兵只有一個迫擊炮連(裝備82毫米迫擊炮6門)、一個小炮連(裝備20毫米機關炮6門),營屬支援火力則只有機炮連的兩門82毫米迫擊炮和6挺重機槍。
總體而言,炮兵實力非常有限。
相比之下,德國步兵師的火力就要強得多了。
比如以德國山地師為例,師部直屬的炮兵就有山地炮兵團和山地反坦克營各一個。其中山地炮兵團下轄兩個輕型山地炮兵營(各裝備8門75毫米山地榴彈炮)和兩個重型山地炮兵營(各裝備8門105毫米山地榴彈炮)山地反坦克營則裝備37毫米反坦克炮24門和20毫米高射炮10門。
而在團一級,有山地反坦克連一個,裝備37毫米反坦克炮12門。營一級有2門75毫米山炮、6門迫擊炮作為支援火力,連一級還有3門50毫米迫擊炮。
所以和德國的陸軍師相比,德械師更是遠遠不如。以如此劣勢的裝備,抗戰初期德械師有不錯的戰績,可以說非常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