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從建設新的陸軍開始,便致力於軍服樣式的統一,並採用法國陸軍的軍隊規範。1867年7月6日,明治天皇正式頒佈第48號敕令,宣佈了日本陸軍首次統一軍服。
軍帽
1、大簷帽
大簷帽是日軍陸軍於20世紀初至30年代裝備的軍帽,這種軍帽是1912年(明治四十五年)制式採用的,因此被稱為“四五式”。軍官和士兵的四五式軍帽款式都一樣,只是軍官的材質更好,且帽帶扣上帶有櫻花圖案。
2、戰鬥帽
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更多的是日軍的戰鬥帽,這種戰鬥帽主要用於各種儀式、外出、日常勤務及演習等任務的使用。戰鬥帽採用毛織物製作,通氣性好,沒有骨架,也沒有硬帽舌,兩邊各帶有3個通風孔。有作戰任務時,可以把鋼盔直接扣在帽子上面,以減輕鋼盔帶來的不適。
戰鬥帽上還可以裝上“帽垂布”,用來保護人體免受熱帶強烈陽光的照射,這是日本陸軍的一種獨特裝備,於1938年被制式採用。
同頭盔一樣,戰鬥帽上也可以套上偽裝網,但我們很少看到這種用法。
3、作業帽
日軍還裝備有一種和八路軍軍帽類似的作業帽,這種帽子帶有防寒用的護耳,但不用於作戰部隊,只用于軍營、野外工廠等場所。
制服
二戰中,日軍制服變化並不大,主要有昭五式,九八式和三式制服。
1、昭五式制服
1930年(昭和五年),日本陸軍正式裝備昭五式制服,這是我們最為熟悉的日軍軍服之一。其特點是隻有上部兩個口袋,立領,肩部帶有軍銜肩章,衣領上還帶有表示兵科(兵種)的領章。昭五式制服有6種大小不同的型號以適合不同體型。
在很多影視劇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昭五式制服的身影,這名中將身上的便是昭五式制服,肩上是軍銜肩章。但將官在著昭五式時,領上是應該沒有任何兵科領章的,這服裝道具做的也有點問題↓
2、九八式制服
1938年(昭和十三年,皇紀2598年),日本陸軍進一步改進現有軍服,最後定型為“九八式制服”,並取代之前的昭五式制服。九八式制服由立翻領取代了立領,領上有軍銜領章,取消了肩部肩章,增加了兩個內口袋,其中一個用於存放證件,另一個用於存放戰場包紮用的三角布卷。
士兵及低級別軍官的制服側面都帶有一個用一枚紐扣固定的刀袢(pàn),刀袢的作用是用來固定刺刀掛件。不管是昭五式還是九八式,包括軍大衣,所有士兵及低級別軍官的制服上都有刀袢,而高級別的軍官制服上則沒有這個刀袢。
九八式制服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日軍軍服,在很多影視劇中也可以看到它。比如《地下交通站》中黑藤太君身上的便是九八式軍服,但其軍銜領章款式不對。黑藤領上的中尉軍銜領章是“三式軍銜”,這是日軍1943年才佩發的,而《地下交通站》講的是1940年的事,顯然不對頭。
黑藤太君的制服至少款式是對的,而在《亮劍》中,山本大佐這身制服連款式都不對頭。說它是昭五式吧,但領子不是立領,而且昭五式領上應該是兵科領章,現在卻變成了同肩章一樣的軍銜領章。說它是九八式吧,肩上又多了肩章,整得不倫不類的,這劇組的服裝組也太不走心了吧[捂臉]
九八式制服和昭五式制服一樣有6種規格,由於規格過多,生產和管理都比較麻煩,所以在戰爭後期便被改為了大中小號三種規格。
九八式制服也有夏季版本,夏季制服採用沒有襯裡的棉布製作,款式和冬季制服一樣。
3、三式制服
由於戰局的變化,日軍於1943年(昭和十八年,皇紀2603年)改進了九八式制服,新定型了“三式制服”。1943年對於日本來說是一個轉折年份,此時的日本各種資源都開始緊張起來,軍需部門不得不採取緊縮措施。三式制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其可以看作九八式制服的簡化版本,雖然款式和九八式一樣,但質量卻有所下降。
襯衫
日軍的制式襯衫由棉布製成,顏色有白色,綠色和最常見的卡其色,襯衫沒有衣領,且設計得比較長,以方便掖進褲子裡。
軍大衣
日軍的軍大衣有四五式、昭五式、九八式和三式,四五式是實驗性質的軍大衣,質量不如後來的九八式,所以我們看到最多的還是九八式軍大衣。九八式軍大衣同九八式制服一樣,都是在1938年定型並生產的,低級別軍官的軍大衣同樣設計有刀袢。
毛衣
日軍還配發一種針織毛衣
雨衣
雨衣也有昭五式和九八式,雖然在下雨時也有穿著雨衣戰鬥的,但雨衣更多的是在後衛部隊和其他勤務中使用。
兜襠布
兜襠布是當時日本男性比較流行的內褲,用一條長布條,放在兩腿之間,並用一條帶子綁在腰間,這也是日軍的標誌性著裝之一。兜襠布是日本古老傳統的象徵,被賦予了民族精神,但最終還是淪為了戰爭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