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戰爭影視劇中經常出現一個這樣的鏡頭,當衝鋒號吹響的時候,我軍士兵排山倒海般的向前敵人陣地衝鋒,可是後面的重機槍還在不停的往前掩護射擊。於是有人就提出質疑,當士兵向前衝鋒的時候,後方掃射的機槍,就不怕打到自己人嗎?
一般來說,機槍分為兩種,一種是輕機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班用機槍。另一種是重機槍,或者統一機槍。輕機槍同行配屬於步兵班,是步兵班的火力核心,大部分的班組戰術都是圍繞輕機槍展開的,因此班用機槍需要與步兵班一起衝鋒前進,在班長的指揮下,與其他步槍手密切配備。步兵班的各小組之間的間距大都在十米左右,並且分別承擔各自範圍內的攻擊扇面,因此輕機槍在步兵班內的戰鬥,射向射界的考慮與普通步槍相同。
第二種是重機槍,由於重機槍很少由單兵操作,這就在掩護部隊衝鋒的時候,重機槍或機槍組不可能緊跟到步兵身後,更多都是在步兵後方進行掩護,重機槍的機槍手在後面射擊時,是如何避免擊中自己人的?避免機槍手的射擊火線誤傷到隊友呢?
很簡單,兩個辦法:
一是給機槍劃分好射界,衝鋒計程車兵就在機槍射界的扇面中間前進。衝鋒的各部隊之間留有火力通道,讓重機槍發射的子彈從無人的火力通道中透過,重機槍射擊要隨時檢查機槍火力是否越過界限。通常,步兵進攻的戰鬥隊形是一個帶有縱深的梯形,而重機槍則是以梯形斜邊為限制射界,以一定的角度進行側面射擊,這叫“間隙射擊”。沒錯,重機槍大部分射擊都是側射的間隙射擊。
在過去,我們軍隊的步兵營通常由5個連組成,除了3個步兵連,還有炮兵連和機槍連。在戰時,炮兵連的迫擊炮由營長親自掌握,而機槍連則以機槍排為單位分解加強到步兵連。擔任主攻的步兵連通常會配屬4-6挺重機槍,重機槍的射擊陣地通常佈置在步兵連陣地或戰鬥隊形的兩側。
而影視劇中之所以把機槍設定在隊友的後面,完全是為了視覺效果,如果把機槍設定在遠處,那麼就無法完成機槍與衝鋒的同時拍攝。
重機槍的槍架上有高低機和方向機,具有高低射界鎖止裝置,戰前協調規定好射界,射擊前鎖住槍身仰角和方向射界,然後才能射擊。
機槍陣地所處的位置,一般都由有經驗的指揮官來部署,儘量確保不和步兵路徑線相沖突。機槍的方向射界會在戰鬥前按照進攻通路上的顯著標志物來劃定,例如一棵樹或一塊岩石。機槍手在沒有得到指令前,是不能隨便改動射界的。然後機槍手射擊時要隨時檢查機槍火力是否越過界限,防止機槍子彈從背後打中步兵進攻隊形。
二是超越射擊。如果在衝鋒的時候,前面衝鋒士兵位置的擋住了機槍的射擊角度怎麼辦呢?這是就需要進行超越射擊。子彈的飛行彈道是弧形的,中段都要超過人體高度,例如53式機槍彈在1000米射程上的最大彈道高度甚至要超過7米。透過查射表就可知機槍的安全射界是多少,裝定超越射擊標尺,然後就可盡情地開火了。
在超越射擊時,重機槍的子彈會在己方步兵頭上3米以上越過。專業術語叫做超越射擊的安全形。在實際操作中,需要機槍班長根據機槍到己方分隊的距離,透過望遠鏡或測量儀器算出安全形的密位數,再形成諸元裝訂指令。在緊急情況下,這個超越射擊的安全形也可以用左手的手指來簡易測量。
班長伸直手臂,橫伸相應的指幅,眼睛和手臂的高度與槍身同高。一般情況下,當機槍到己方分隊距離為100米時,這個超越射擊的安全形為2指幅高。當機槍到己方分隊距離為200米-800米的時候,這個安全形度為1指幅,也就是隻有一個食指的高度。
重機槍連發射擊的子彈群實際上會形成一個縱向截面為錐形的打擊面,落地後即生成一個橢圓形的打擊區域。這個區域被稱為“縱深散佈射擊區域”。
機槍與步兵的配合作戰很考驗一支軍隊的戰鬥素質。在戰鬥中,為了避免機槍的誤傷,除了機槍手在班排長指揮下事先設定高低和方向射界,還需要靈活反應,與衝鋒士兵們的密切配合。
例如由於地形的限制不能實施高於人體高度的超越射擊,這時可以讓進攻計程車兵們臥倒並匍匐前進,這樣就可以用接近平射的角度以重機槍火力猛烈打擊敵人和壓制敵人火力,然後我方機槍突然停止射擊,戰士們利用機槍射擊暫停的間隙躍起衝鋒,如此反覆。
總之,重機槍的戰鬥非常複雜,其戰術變化足以寫一本書,訓練有素的部隊會將重機槍和步兵的相互配合變成一種戰鬥藝術,揚長去短,在發揚重機槍猛烈火力的同時,還能讓步兵班組的進攻迅猛凌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