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欲靜而風不止!
如果說世界唯一不變的,是變化。那麼當下的國際局勢不變的,不變的則是混亂。
10月31日,就在G20峰會在義大利羅馬拉開序幕之際,世界發生了3件值得關注的大事,既有“意料之中”,也有“意料之外”。
第一件,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美國大使館遭火箭彈襲擊。
當地時間31日上午,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綠區”的美國大使館,遭3枚火箭彈襲擊。
據悉,火箭彈並未擊中美國大使館,而是落在附近的空地上。襲擊未造成人員傷亡。
去年1月3日,特朗普向美軍直接下令,使用無人機“斬首”伊朗“三號人物”蘇萊曼尼,地點就在伊拉克巴格達機場。自此之後,美軍駐伊拉克大使館和基地就隔三差五遭遇襲擊。
如果把美國宣佈撤軍伊拉克看做起始點(5月1日),這已經是美國在伊拉克的軍事存在第三次遇襲了。
7月6日凌晨,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遭自殺式無人機襲擊。美國大使館的防空系統緊急啟動,攔截多枚火箭彈。
9月11日,也就是“911”事件20週年紀念日當天,美國駐伊拉克軍事基地——埃爾比勒國際機場遭無人機襲擊。
期間,機場附近至少發生6次爆炸,爆炸地點火光四射,基地內的警報也被拉響。
對此,簡單談兩點看法。
1,美國在世界範圍內橫行霸道了幾十年,終究還是逃不過反噬。隨著無人機技術的日益成熟,襲擊的成本變得越來越低,類似針對美軍海外軍事目標的襲擊,將會更加頻繁。
另外,美國在全世界樹敵無數,再加上“敵暗我明”,每每襲擊發生後,都很難揪出幕後黑手。
2,也不排除美國“自導自演”的可能。一來,美國大使館遇襲,華盛頓可以以此誣陷伊朗,獲得更多在伊核談判中的籌碼。二來,也能成為美軍繼續留在伊拉克,打擊“極端分子”的藉口。
在栽贓陷害和憑空捏造事實方面,美國可謂是輕車熟路了,“洗衣粉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二件,伊核談判即將重啟之際,美英法德聯手施壓伊朗。
31日,美英法德四國領導人,就伊核問題在羅馬舉行會晤,並在會後發表聯合宣告。
宣告稱,英法德和美國將採取措施,確保伊朗“永遠無法生產或獲得核武器”。
此外,四國還對伊朗持續推動高濃縮鈾提煉表示關切。
這份聯合宣告並不讓人感到意外,畢竟英法德都是美國的重要盟友。不過,雙方的目的卻有很大不同。
對於英法德來說,“確保伊朗永遠無法獲得核武器”是切實需求——歐洲就在德黑蘭的眼皮子底下,倘若伊朗有獲得核武器,將是巨大的安全威脅。
而對於美國來說,政治需求則更為重要。伊核問題維也納會談將於下月重啟,華盛頓希望借這份聯合宣告向德黑蘭施壓,以獲得更多的談判籌碼。
不過,在維也納談判即將重啟的背景下,這份聯合宣告無助於美伊和解。
除阻止伊朗獲得核武器外,宣告中還提到,伊朗恢復履行伊核協議後,對伊制裁將會解除,這將有利於伊朗經濟增長。但“只有伊朗做出改變,這一切才有可能。”
言下之意便是,只有在伊朗全面遵守伊核協議之後,美國才會取消對伊制裁。
此前,美伊已在維也納進行了六輪談判,但雙方的“痛點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導致談判進展緩慢。
伊朗要求美國取消所有對伊制裁,並將其作為美國重返伊核協議的“先決條件”。但拜登的態度一直停留在“只願取消部分對伊制裁”上,並要求德黑蘭全面遵守伊核協議。
而31日的聯合宣告中,美國的立場依然沒有改變。就目前的形勢來看,新一輪維也納會談的前景依然不容樂觀。
第三件,澳大利亞被美國當眾“出賣”後,莫里森遭前總理猛批。
此前一天,拜登在羅馬與馬克龍會晤時,一方面承認美國“截胡”法國潛艇訂單的行為很“愚蠢”,另一方面又宣稱,以為法方早已獲悉澳方要毀約。
但對於取消法澳潛艇訂單一事,澳大利亞一直表示沒有提前告知法國。也就是說,拜登不但當眾“打臉”莫里森,還把澳大利亞給“出賣”了。
對此,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發聲怒斥莫里森,並要求他下臺。
陸克文認為,莫里森自以為可以誤導美國,但卻讓澳大利亞的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越來越危險,是時候讓他“出局”了。
不少澳大利亞網友也對陸克文的觀點表示支援。
有網友稱,莫里森只顧個人政治前途,根本不考慮對澳大利亞的負面影響。
還有網友將莫里森形容成“不可信的騙子”,是澳大利亞國際聲譽的災難。
無數的事實已經證明,美國從來都不是一個值得深交的盟友。今天華盛頓可以“截胡”法國的潛艇訂單,明天沒準就可能出爾反爾,不向澳大利亞提供核潛艇。
一個國家,只有將命運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才真正靠得住。
對於澳大利亞來說,有莫里森這樣的領導人,不能說不是一個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