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對於紅軍來說是一場巨大的考驗。
在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這段時間裡,紅軍中的第一、二、四方面軍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抱著巨大的信念突破了國民黨的圍追堵截,克服了雪山、草地等極端惡劣自然環境的封鎖,終於順利跨越了十幾個省,完成了萬里長征。
在整個人類軍史上,這段行軍轉移都是一次了不起的奇蹟。
紅二方面軍歷經了艱險,發揮了“啟先聲、承策應、擔後衛”的重要作用,充分完成了長征的探路、策應和後衛任務,為紅軍的長征旅途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毛主席也曾盛讚過這支部隊。
那麼,同樣是參加長征,紅二方面軍為何損失最小?
長征中,紅二方面軍的損失最小
由於取得第五次反“圍剿”勝利的希望並不大,中央軍委被迫開始思索轉移的道路。
1934年10月下旬,中央機關和紅一方面軍衝破了敵人的碉堡封鎖線,開始不斷撤離中央蘇區,沿著紅六軍團走過的路線一路進發。
在對湘鄂川黔邊區地帶的地勢、民情、經濟條件等多方面要素的反覆分析,紅二、六這兩個軍團最終決定一起向湘西進軍。
在他們剛剛到達湘西北地區後,國民黨部隊立即調遣重兵圍堵。
不過,在湘西攻勢正式發動以前,國民黨的大部隊對這兩個軍團的重視程度還是不夠,他們人數為賀、蕭所帶的部隊總共才有四千多支槍,不算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而且這裡原本就有國民黨力量,讓這些部隊去應該就可以應付了,不需要再次派遣大部隊。
在湘江戰役以後,中央機關以及紅一方面軍從接近9萬人一下銳減到3萬人,國民黨在這種情況下更是直接做出了判斷:
紅軍主力將沿著湘桂邊境北上,和紅二、六這兩個軍團匯合,這個時候,如果他們打通了一條國際線路,則甘肅和新疆的廣大地區將落入紅軍的手中。
於是,國民黨的重心放在了集結重兵,企圖將中央紅軍一網打盡之上。
在湘西攻勢中,國民黨抽調了前來“圍剿”紅軍的近三分之一的兵力,紅二、紅六軍團也在這個時候發動了攻勢,擊潰了國民黨軍接近20個團,開闢了2.5萬平方公里的紅色區域,還控制了永順、桑植一帶的大部,這也奠定了湘鄂川黔邊蘇區的基礎。
在發動湘西攻勢的同時間,賀龍等領導人便著手建立全新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他們打土豪、分田地、擴大軍隊、籌糧籌款這一系列做法,也讓軍團逐漸開始壯大起來。
到了1935年9月,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開闢出了很大的中心區域和游擊區域,這裡的總人口也一度超過了200萬人的大檻。
這也能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何紅二方面軍的損失會如此的小。
另一方面,紅二、六軍團在長江中部,接近武漢、長沙一帶,蔣介石越是想逼近中央紅軍,他們的實際壓力也就越大。
這個時候,軍師何鍵提出了一個建議:欲靖川黔,先靖湘西。
蔣介石聽後覺得頗為滿意,這個建議的本質就是,想要消滅中央紅軍力量,就要先把賀龍這個人給除掉。
因此,蔣介石開始重新在排兵部署方面規劃,一方面調動重兵前去繼續“圍剿”紅一方面軍,另一方面又集結出來一部分兵力開始專門針對川黔革命根據地。
為了能實現這些目的,老頭子還專門坐著飛機從重慶來到了貴陽。
不過,毛主席認為,只要將滇軍調出來,紅一方面軍便可以擺脫國民黨的圍追堵截,然後繼續朝著北部推進。
川黔根據地由於是“根據地”,也在很大程度上迷惑了蔣介石,這一切都在毛主席的佈局之中,這段時期,也上演出了一段“兵臨貴陽逼昆明”的劇本,讓國民黨幾十萬大軍全部束手無策,圖謀也被全部粉碎。
紅二方面軍在賀龍的領導下,有效策應了中央機關的戰略轉移,不過這也為自己惹上了巨大的麻煩,紅二集團軍根據遵義會議的精神和決策,以消耗、迷惑敵人為主,使得敵人在一味服從命令的同時出現過失和弱點,讓他們陷入一種被動。
國軍172旅發現紅二和紅六兩個軍團向北轉移,立即來到了陳家河一帶,開始圍追大部隊。
賀龍建議:要走,把這一仗打完再說。
因此,賀龍和任弼時經過商量後發現,敵人是孤軍深入,距離援軍的距離非常遠,這一仗還是非常有把握的。
這一仗也粉碎了敵人的“圍剿”企圖,隨後,紅二方面軍因為形勢獲得了好轉,放棄北渡長江的計劃,開始堅持原地鬥爭。
1935年,敵人再次派出了80個團的兵力前來“圍剿”,賀龍、任弼時等人再次考慮作戰行動,決定對待湘敵採取守勢,對待鄂敵採取攻勢的總體方針。
部隊很快行動起來,佔領了多個重要城市,威脅到了長江延安一帶國民黨的統治,使得這一片的敵人也被迫轉入了防禦戰,這也代表著蔣介石對川黔革命根據地的“圍剿”被宣告了失敗。
這是紅二方面軍面對過最大的威脅,先後戰鬥了三十多次,殲滅了國民黨兩個整編師,俘虜了八千多人,裡面還有一部分國民黨士兵在接受教育後選擇將槍頭調轉。
最終,紅二、六軍團和紅四方面軍在甘孜地區會師。
1936年7月1日,中央發出了慶祝紅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的電文,裡面強調,中央以無限的熱忱,慶祝大家的勝利匯合,希望大家能夠繼續前進。
這段時間,也是紅軍最為艱難的階段,賀龍等人率領的紅二方面軍有效策應了中央機關和紅軍主力部隊的轉移,保全和壯大紅軍的隊伍,作出了突出貢獻。
紅二方面軍,是紅軍長征中的奇蹟
紅一方面軍在抵達陝北的時候,僅僅剩下了七千兵力。
1944年4月12日,毛主席在寫《學習和時局》的時候寫到了這樣一句話:
共產黨在一九三七年之前的內戰時期受到了重大挫折,僅僅只有四萬左右的組織黨員和三萬多人的軍隊力量。
1971年,毛主席視察南方,說出了這樣的一句話:“長征之前,紅軍有三十萬的主力部隊,到了陝北僅僅只剩下了兩萬五千人。”
而主席提到的那段歷史中,紅二方面軍確實是一個契機。
紅二軍團在行軍的過程中我,雖有不少的減員,但同樣還是有很大的補充,紅二、六兩個軍團從黔西、大定退出時,比從桑植一帶出發的時候還要多出了三千餘人。
待到了雲南時,兩個軍團的兵力為1.6萬人。
其中,1936年,朱德在給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電報中指出,紅二軍團有7643人。
因此,在當年11月,毛主席在山西會見紅二、四方面軍的一些領導同志的時候,還高度讚揚了紅二方面軍在長征途中為中國革命儲存下來大量的有生力量。
六軍團在烏蒙山一帶打轉轉的時候,別說敵人,就連自己人都已經轉昏了頭,還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不過這兩個軍團走出來的時候有一萬人,到了目的地還是有一萬人,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蹟。
毛主席都稱讚說:“沒有蝕本,是個經驗,需要總結,給大家學習。”
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行軍的途中打了很多惡戰,特別是湘江等戰役,造成了巨大的傷亡,當時如此殘酷的環境,沒有人知道接下來會面對什麼。
紅二方面軍在經歷了長征後還能“不蝕本”,是由很多原因共同造成的。
在搞革命根據地的時候,紅二方面軍便發展壯大了力量,在幾場惡戰中還收回了不少俘虜,這也讓部隊的兵力得到了極大的補充。
蔣介石在作戰的時候有一種“打中心”的執念,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都會把主要的重心放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身上,這也是造成紅一方面軍減員的重大原因,這也就側面造成了其他幾個方面軍的壓力相對較小一些。
紅二方面軍中,賀龍是游擊戰的大師。
他會根據敵情和地理位置,制定突圍的路線和方向,總是以小試牛刀的方式來打仗,目的不是殲滅對方,而是要扭轉被圍困的局面。
有好幾次,他都能透過自己的指揮水平,讓戰局不再被動,使得蔣軍的部署完全被打亂掉。
能實現這些戰略目標,就離不開一個強硬的領導,這放在賀龍身上也是格外合適。
他就是整個紅二方面軍的“靈魂”,先拋開他與生俱來的領袖氣質,他參加革命的資歷也是讓無數戰士們心服口服。
當年他從南昌出來後,部隊幾乎已經潰散,他隻身回到了湘西地區,靠的就是自己的魅力和革命底子,重新拉起了一支隊伍,並在極其危險的情況下不斷壯大,最終成為了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
而且,他善於利用“妙招”,只不過,妙招只要用不好,就成了險棋。
比如在長征的時候,他率領部隊先取湘中,攻入貴州,採用了聲東擊西的手段,部隊沒有太大的損失,還擴充了人馬,繳獲了不少戰略物資,這也讓部隊獲得了可持續發展。
在烏蒙山的時候,他帶著部隊拖垮了各路軍閥,還神不知鬼不覺地完成了突圍,這段歷史的精彩程度同樣是長征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也使得賀龍率領的部隊並沒有和國民黨主力部隊產生太大的衝突,還輕鬆化解了紅一方面軍所承受的壓力,舟車勞頓讓很多戰士有些吃不消,不過和拼死戰鬥比起來,這種方式減員畢竟還是要小很多。
主席所提到的“沒蝕本”,也不是說賀龍率領的紅二方面軍沒有絲毫損失,他們也經歷了很多的艱苦,前前後後損失了幾千人,不過他們在行軍的途中依舊在不斷吸收新成員,所以在人數方面保持了均衡,甚至還一度有過數量上的增加。
會師以後,這支部隊的很多面孔都已經換了,依舊有不少戰士犧牲在了長征的戰鬥和行軍途中,是這些戰士們用鮮血創造了這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