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軍歷史上,大多數戰鬥都是敵我雙方的殊死搏鬥,打得非常激烈,畢竟這關係到每一個人的生死存亡。
但也有一部分戰鬥是在較為輕鬆的情況下獲得勝利,時間短,傷亡小。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困難,這需要指揮員的正確決策和全體作戰人員對戰術的完美執行。
在解放戰爭中,就曾出現過我軍一個團殲滅敵人兩個團(敵我雙方均為騎兵團)的精彩戰例,整個過程用時極短,是軍史上少見的巧勝加速勝戰例。這個戰例也在建國後被編入紅色經典讀物《星火燎原》。
那是在1947年7月,當時我軍已經對敵人發動了全面的戰略進攻。
東北民主聯軍第七縱隊騎兵第二十三團奉上級命令,由團長趙炳安(1955年上校,1960年晉升大校)率領,在四平以南、鐵嶺以西活動,負責襲擾敵人後方,破壞其交通線等等。
至於要打哪些敵人、能消滅多少敵人,縱隊首長並沒有給趙炳安明確的要求。
但誰也沒有想到,趙炳安卻率領二十三團給縱隊首長帶來了驚喜。
這天上午,二十三團沿著遼河往西南方向前進,主動尋找敵人。當他們來到一個名叫三面船的小村子時,意外地發現村口一棵大樟樹下,竟有四名敵兵架起一張桌子在打麻將。
偵察兵們悄悄摸過去,毫不費勁地抓捕了這四名敵兵,經審訊得知,村裡剛住進了敵人的兩個騎兵團,共有1000多人。
這股敵人原打算去瀋陽,卻因連日暴雨使得遼河漲水很猛,他們無法過河,只得滯留在這裡。
經過進一步偵察,發現敵人不僅趕走了村民,還搶奪了不少老百姓的豬、羊、雞,正在大吃大喝,根本沒有想到我軍已逼近。
趙炳安聞報大喜:一心想要尋找敵人,沒想到敵人就在眼前。騎兵團對騎兵團,正好碰上了對手,那就攻其不備,痛痛快快打一仗!
但趙炳安也深知,敵人在兵力和武器上都佔據絕對優勢,要對付他們並非容易, 必須採取非常有針對性的戰術才能打敗他們。
那麼,用什麼樣的戰術才合適呢?雖然時間緊迫(敵人隨時有可能會發現我軍,有了戒備就不好打了),但趙炳安並未貿然出擊,而是先檢視周邊地形。
他帶著幾名連幹部爬上附近一個高地,用望遠鏡觀察了一下地形,不禁大喜過望:這真是一個天造地設的殲敵之處!
原來,此處是一個四面環山的盆地,南面是水流暴漲的遼河,西南是戰馬爬不上去的高山,東面是二十三團所在的位置,西北面則是坡度較為低緩的山地。
也就是說,如果我軍堵住東面和西北面,那麼敵人就如同鑽進了天羅地網,根本逃不出去。
趙炳安當即部署戰鬥:一連、二連這兩個騎兵連悄悄迂迴到西北面去,從山上居高臨下地往村裡衝殺;三連沿著遼河從南面進村,四連用機槍控制住東面的制高點——一個山岡,再從正面發起猛攻。
雖然兵力少,趙炳安的排兵佈陣卻幾乎天衣無縫,如同在敵人頭頂上撒開了一張大網。
這個戰術簡單明瞭,各連線受任務後迅速行動起來,很快就進入指定的戰鬥位置。
10點30分,戰鬥正式打響了。
四連率先搶佔了東面的山岡,架起了機槍,將敵人逃出村子最便捷的一條道路封鎖住了。
一連和二連也順利迂迴到了西北面,兩百多名騎兵從山上策馬奔騰而下,氣勢極為雄壯!
三連也順利沿著河邊,從南面殺入村中。
至此,二十三團各連已經對村中的敵人完成了三面包圍(西南面沒有佈置兵力,但那裡是高山,敵人無法逾越)。
當戰士們高喊著口號,以雷霆萬鈞之勢殺進村裡時,敵人這才驚慌失措從各間民屋中跑出來應戰,不少敵兵連衣服和鞋子都沒穿好,甚至根本找不到自己的武器和馬匹,整個村子亂成了一鍋粥。
二十三團騎兵戰士用步槍、手榴彈和馬刀猛衝猛打,人馬所到之處,不少敵人被打死打傷,絕大部分則抱著頭在村中亂竄。當他們發現整個村子已經被我軍團團圍住,根本無路可逃,這才繳械投降。
從我軍發起衝鋒到戰鬥結束,整個過程只花了15分鐘。此戰共俘敵800餘名,兩名騎兵團長都當了俘虜。有意思的是,這二人被俘後,竟掏出貼身收藏的小銅佛哀嘆:“打了這麼多年仗,沒想到栽在一個小村子裡,護身符不靈了!”
在第七縱隊的慶功大會上,政委陶鑄鄭重表揚了趙炳安,稱讚他指揮有方,戰術運用巧妙,15分鐘就殲滅敵人兩個騎兵團,創造了一個巧勝加速勝的精彩戰例。
他還宣佈給騎兵二十三團一個特殊的獎勵:給全團每名官兵發放三斤牛肉,一是用來慶祝勝利,二是為了改善生活。
二十三團指戰員都高興地說:打了勝仗還有大餐吃,這樣的感覺太美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