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潛艇,是能藏匿深海、遨遊大洋、威力無比的戰略武器。它的出現是20世紀人類科學發展的最重大成果之一。正因為如此,當1955年5月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從新倫敦到聖胡安下水遠航成功的訊息傳出,像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扔在廣島、長崎的原子彈一樣,立即震驚了世界。而1963年4月10日,美國核潛艇“長尾鯊”號大修之後的一次試航中失事沉沒,108名官兵和21名其他人員全部死亡,同樣引起全世界震驚。
深潛試驗失敗
“長尾鯊”號是美國第三代攻擊型核潛艇的首制艇,1958年5月8日開工建造,1960年7月9日下水,是一艘漂亮的水滴型核潛艇,水面排水量3750噸,水下排水量4310噸,長84.9米,寬9.67米。它裝備了先進的攻擊武器——“沙布洛克”火箭助飛魚雷(長6.4米,直徑533毫米,重1853公斤),可以攜帶當量為2萬噸梯恩梯的核彈頭或普通魚雷。發射時,潛艇可以在水下用液壓把它從533毫米魚雷管中推出,1秒鐘後火箭在水下點燃,以30°一40°的仰角出水,在空中以超音速飛向目標,最大飛行距離約26海里,能對敵艦發起先發制人的攻擊,具有較大的威懾力。
1963年4月9日,“長尾鯊”號經大修後順利地結束了淺海試航。次日清晨6點35分,在浩瀚的大西洋海面上,“長尾鯊”號在波士頓以東220海里處作潛望鏡深度航行。不久,它就要做超過300米的深潛試驗。艇長哈維少校對“長尾鯊”號的效能十分滿意。他知道這是美國海軍中最先進的攻擊型核潛艇。當他轉動潛望鏡觀察海面時,潛艇救生艦“雲雀”號的身影突然出現在他的視野裡,它那灰褐色的身影不時地跌進浪谷,又躍上浪峰。
聲吶兵報告了“雲雀”號和“長尾鯊”號的精確距離。艇長哈維點點頭。他看看艙壁上的天文鐘,時間是7點47分。他拿起1號傳話器,向潛浮指揮官發出了下潛的命令。同時,聯絡員透過水聲電話與“雲雀”號通話。
“‘雲雀’號,我是‘長尾鯊’號,我已開始深潛。”
“‘雲雀’號明白。”
下面是“長尾鯊”號與“雲雀”號之間的一系列通話:
0747開始大深度下潛。
0809安全下潛深度的一半。
0835距試驗深度還有90米。
0853到達試驗深度。
試驗在順利進行。
0912兩艦定時聯絡,0913“雲雀”號收到上浮狀態的報告,並聽到用高壓空氣吹除壓載水艙的聲音。
0914“雲雀”號呼叫:貴艇情況不良,請告深度、航向及速度。
未見回答。
接著,“雲雀”號又呼叫:能夠操縱嗎?
沒有回答……
0917“雲雀”號收到:已經超過安全潛航深度。
接著,“雲雀”號繼續呼叫,可是杳無音訊。
其後不久,“雲雀”號的聲吶兵好像聽到了液體的壓潰聲。
“雲雀”號艦長海克少校望著話筒怔了好久,指揮室內的所有官兵都屏氣靜聽。過了一會,海克以低沉緩慢的語調說:“看來它是遇難了。”這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生入死的指揮官,對水下傳來的聲響意味著什麼,他是再清楚不過了。但是,此刻他還抱著僥倖的心理,繼續向“長尾鯊”號呼叫了一陣,回答他的是大海的寂靜和水聲電話裡微弱的沙沙聲。
沉向死亡之淵
“長尾鯊”號試驗的海區已遠離大陸架,水深約2700米。“長尾鯊”號失去控制之後,就會向死亡之淵下沉;當深度超過1000米之後,巨大的海水壓力就會把艇體壓潰,於是核潛艇成了全體人員葬身海底的鐵棺材。由於艇上人員無一生還,潛艇又被海水壓得粉碎,因此很難查明“長尾鯊”號失事的真正原因。只能根據不完全的實物資料和專家的推測,作出如下的解釋。
調查“長尾鯊”號失事原因的專門委員會提出的報告,推定:“恐怕是海水管路的某處,也許在後部艙室內,發生了某種損壞;或者是閉鎖裝置發生事故,或者焊接處出了毛病,或者管子腐蝕後強度減弱……”。不管是哪一個原因,在超過下潛深度的情況下,管道無論如何也經受不住上百個大氣壓的高壓。海水先從破損處噴進艙內,使電力系統首先遭到破壞;停電後潛艇失去控制,迅速下沉,直至壓潰。
下面是有關專家為“長尾鯊”號沉沒描述的內部情景:
7點47分,“長尾鯊”號處在潛望鏡深度——大約20米。哈維少校下令深潛以後,潛艇以5°的縱傾角向下飄落,8點09分,到達130米深處,即當時水下報告的安全下潛深度的一半。
8點10分,“長尾鯊”號繼續深潛,25分鐘後到達了約200米的深度,“雲雀”號收到它發來的電話愈來愈輕。
8點53分,到達300米的試驗深度,成功已在朝“長尾鯊”號招手。
9點12分,突然從機艙裡傳出一聲劇烈的聲響。“不好!”哈維艇長急忙向機艙衝過去,只見一股 海水向艙內噴湧而入,水壓達30個大氣壓——與噴水壓力為3.5個大氣壓的消防龍頭相比,其危險程度是可以想象的。輪機長可能命令艇員去堵漏。但是,強烈的噴霧使人睜不開眼睛,噴水的噪音使人聽不到命令。在死神面前,輪機兵們束手無策了。
就在這危急關頭,艇長命令應急吹除,向“雲雀”號報告自己進入上浮狀態。“雲雀”號也確實聽到了高壓空氣的吹除聲,潛艇曾一度上浮。
大量的海水從破裂的海水冷卻管湧進機艙,通往核反應堆的一些電纜已浸在海水裡,情況十分嚴重!輪機長建議關閉反應堆,艇長同意了,螺旋槳停止了轉動。由於大量海水進艙,高壓空氣吹除壓載水艙後產生的浮力已不頂用,潛艇繼續往下沉,深度計指標已超過危險的紅線,頃刻間潛艇就會粉身碎骨。
哈維艇長把希望寄託在最後一張王牌上,即用反應堆蒸汽發生器的餘熱重新使主機轉動起來。
“立即啟動主機!”他發出了命令。
這樣做會損壞反應堆外殼。哈維清楚這一點,但他沒有什麼其他的選擇了。
9點17分,就在他向“雲雀”號最後報告超過安全潛航深度時,主機還沒有來得及啟動,1000多噸海水湧進機艙,艇員們頃刻間被達到五、六十個大氣壓的高壓空氣壓死。
“長尾鯊”號繼續向深淵飄落……
調查委員會的一位海洋學家對“長尾鯊”號的沉沒作了另一種解釋:長灘以東的大西洋海域,海底形成了脫離大陸坡的不規則的海底峽谷,被稱為海底東海峽。它是從緬因州通往大西洋的最大出口,通常有弱海底流。由於4月4日大風暴的影響,使海中情況發生了劇變,寒暖海流的交錯,形成了可怕的“海中風暴”,這是一種高低差100米的海中大漩渦,潛艇一旦被捲入,操縱就非常困難。如果在旋渦中掙扎,必然會失去三維平衡,向下沉陷。
“長尾鯊”號遇難之時,由於遇上了海中風暴,因此一切爭取上浮的措施都失效,巨大的漩渦迅速把它捲進死亡的深淵。
震驚五角大樓
事故發生當天的11點04分,美國海軍部收到了海克少校的急電:“長尾鯊”號核潛艇於今日9時17分失蹤。
五角大樓聽到“長尾鯊”號失事的訊息後十分震驚!海軍部迅速制訂應急計劃,並派出大批艦船去失事海區調查,以便弄清沉沒的原因。
事故後的第二天,就執行調查計劃的第一步:“派出調查船用聲吶和水下攝影機去搜索。這簡直是大海撈針,茫茫大海,“長尾鯊”號的殘骸究竟在何處?緊張的搜尋持續了好幾天。攝影機被拖著貼近海底進行搜尋,碰在海底小石丘上,碰壞了好幾只。沖洗出來的膠捲上,也只是離奇古怪的海底亂石,絲毫沒有留下“長尾鯊”號的痕跡。
五角大樓非常焦急不安。不能再拖延調查的時間了。於是,就執行了調查計劃的第二步:直接派人到2700米深處去調查。這就要用深潛器;當時,在美國能下到這樣大深度的只有一艘“的裡雅斯特”號,而且還在太平洋那邊作海洋調查。海軍發出急令調它到大西洋,但它大約經半個多月後才能到達現場。 .
“長尾鯊”號的失事,使美國海軍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也得到了極其深刻的教訓,為此,美國海軍迅速採取了下列兩項措施:
1、對美國全部潛艇的海水管路嚴加檢查,對承壓部位的所有焊縫進行一次嚴格的安全檢查。
2、研製新型的深潛救生系統,即工作深度為1500米的深潛救生艇。
深淵尋找殘骸
“的裡雅斯特”號深潛器早已揚名世界——1960年1月23日,它在西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下潛到10916米,創造了深潛的世界紀錄。
1963年4月14日,即“長尾鯊”號失事後的第四天,它接到了調令,由“挑戰者”號登陸艇拖著離開東太平洋。經巴拿馬運河去大西洋。由於在航行途中遇到風浪,耽誤了一些時間,半個月以後才到達波士頓以東海域。
為了使“的裡雅斯特”號能夠順利地完成水下調查任務,除了緊急修理原有的裝置外,還給它配上了當時最先進的搜尋聲吶和射線測定儀,以便提高水下搜尋能力和鑑定可怕的核反應堆可能帶米的危害程度。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6月10日由海軍中尉喬治·馬丁和同伴肯尼斯·麥肯奇駕駛“的裡雅斯特”號,潛向海底深淵。馬丁細心地操縱著深潛器,慢慢地向2700米深的海底飄落。當接近海底時,麥肯奇按下放出調節索的電鈕,讓一根粗鐵鏈徐徐落下——當它的一部分觸及海底後,深潛器增加了一定的浮力,也就不再下潛。這樣,深潛器可在海底附近作定深航行,它的底部可避免碰底。
深潛器在下潛前雖然做了些改裝,但還是顯得比較笨拙,在水下不管怎樣操縱,都很難改變航向。4個小時過去了,只前進了不大一段距離。兩位深潛駕駛員透過厚厚的觀察窗,看到的只是單調的一片海底,什麼線索也沒有發現,只得掃興地上浮到海面。
6月22日,“的裡雅斯特”號第二次下潛。這一回,它是順著海流下潛,走得比上一次快。它依然貼近海底航行,在強烈的探照燈光下,海底下的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2個小時過去了,依然無所發現。突然,駕駛員在搜尋聲吶的熒光屏上發現了一個可疑目標。他們無比興奮,開動深潛器上的所有推進器。不斷地修正航向,艱難地向目標靠近。在探照燈的照耀下,看清楚它是一大片金屬,攝影機立即拍下了這個誘人的鏡頭。興奮萬分的調查者繼續在附近遊蕩,想看看還能發現些什麼。不巧,深潛器陷進了一片泥潭,被緊緊地貼上住了,不能動彈。
這個意外事故差點使兩人斷送了性命。他們不斷地搖動著深潛器,並丟擲一部分鋼丸,以便使深潛器增加浮力。經過半個小時的努力,終於使“的裡雅斯特”號脫出爛泥的圍困,最後輕輕往上一跳,脫身向上疾升。馬丁急忙從浮體中放出1000加侖汽油,以減少艇的浮力,使上升速度減慢。
接著,兩位駕駛員檢查了耐壓艙內的儀表,繼續去搜索“長尾鯊”號的殘骸。海底幹坦、灰暗,偶爾會出現幾塊稜角分明的爍石。深潛器在緩緩地前行,麥肯奇坐在觀察艙前,全神貫注地觀看著水晶般的藍色世界,可是仍然無所收穫。
次日,“的裡雅斯特”號又第三次下潛,除了找到一小片金屬,依然沒有重大的發現。整整一週過去了,“長尾鯊”號的下落還是不明,“的裡雅斯特”號被拖回港口,進行保養和更新裝置。
8月下旬,“的裡雅斯特”號帶著最新的裝備,又到“長尾鯊”號的失事海域遊弋。在第一個下潛航次中,最重要的發現是一個塑膠鞋罩。它是核潛艇上反應堆室工作人員穿的,透過舷窗能看清上面的編號——SSN一593,這個重要發現給調查“長尾鯊”號的失事原因帶來了希望,它表明核潛艇的殘骸就在附近。
馬丁和麥肯奇受到極大的鼓舞,第二天繼續在臨近地區尋找。突然,深潛器劇烈地晃動和旋轉起來。控制檯上的警報器紅燈閃亮,蜂鳴器“嘟、嘟”作響,避碰聲吶發出了危險的警告……坐在耐壓球裡的馬丁和麥肯奇判斷遇上了海底旋流。他們立即對準前方掃描,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障礙,很可能是一座海底小山。說時遲那時快,麥肯奇立即按了一下一、二號電鈕,丟擲一部分壓載的鐵丸,深潛器浮力增加後急速上浮,越過了一個黑壓壓的山影,兩人才鬆了一口氣。“的裡雅斯特”號向海面浮升,重新回到陽光普照的海面上。
接著,“的裡雅斯特”號又進行了多次下潛,但都沒有重大的收穫。
8月29日,“的裡雅斯特”號又下潛到“長尾鯊”號葬身的海底。馬丁小心翼翼地駕駛著。麥肯奇坐在觀察窗前雙目注視著海底。突然,他看到了一片片金屬碎片、斷掉的一根根電纜,歪斜扭曲的管子……麥肯奇高興得幾乎跳了起來,他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發現了“長尾鯊”號的一片殘骸,它們散落在面積很大的一塊海底上。這說明“長尾鯊”號在沉到海底之前由於壓潰和爆炸已經粉身碎骨了。
麥肯奇在現場拍攝了許多照片,並且用機械手挑了一根破裂的管子,把它放進深潛器的取樣筐裡。“的裡雅斯特”號終於浮出海面。沉重的艙口蓋一開啟,駕駛員馬丁第一個從耐壓球裡爬上來。他站在深潛器的甲板上,舒開雙臂,讓海風撫摸敞開的胸膛,梳理那稍有蓬亂的頭髮,興奮地向同伴們招手致意。
從深海撈上來的管子,是一根長1.7米的銅管,重4.5公斤,上面有SSN一593的戳記,經現場的專家鑑定,證明它是“長尾鯊”號廚房裡的熱水沖洗管。管子上還留下了一個爆破口,大概是在艙室進水時由於壓力的升高而爆裂的。
由於深潛器上的機械手起重負荷比較小,因此不能打撈起大塊的鋼板和其他物體。但是,“的裡雅斯特”號從2700米深處打撈出一根能說明問題的管子,這的確是件了不起的功績,它為解開“長尾鯊”號的失蹤之謎立了新功。
在“的裡雅斯特”號的航海日誌上,繼創造深潛世界記錄之後,又記下了揭示“長尾鯊”號悲慘命運的新篇章,也證明了它在深海工作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