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雙15”故事的大結局——2021年10月,我駕駛已滿15年的途安,第15次進藏。這次自駕遊的遊記分為8篇,您現在看到的是最後1篇,內容是從格爾木出發,途經茶卡鹽湖、日月山等地,回北京的經歷。
走到格爾木,藏區之旅便進入尾聲。其實此地的海拔仍然接近3000米,距離北京也還有2560公里,可我每次走到這兒,都有一種家門近在咫尺的感覺。也難怪,以德勝門為起點的京藏高速,已經通到格爾木,上了高速,遙遠的路途彷彿一下子縮短了。
今天,是這次旅行的第13天。我的下一個工作,將在2天后開始,也就是說,我必須在明天晚上回到北京。於是,早上6點半便摸黑出門,駛出市區後,告別109國道,轉上京藏高速公路。
在高速公路上開了1個多小時之後,快到8點時,眼前呈現出一個完美的日出。
這段高速公路的路況非常棒,車輛極為稀少,而近在咫尺的109國道上,車輛卻很多,不知是不是為了省錢,都走國道去了。
4個小時後,接近茶卡鎮時,高速公路有一段尚未完工,只得駛離高速,沿109國道穿越茶卡鎮。
茶卡鎮以茶卡鹽湖而聞名。剛出鎮子,便是鹽湖景區入口,遠遠望去,新建了龐大的遊客中心與觀景塔,於是進去看了一下。
雖然每次走109回家,都會路過這裡,此處的鹽雕也很有特色,但我對平地上的湖,始終興趣不大。遠遠看一眼,足夠了。說來也許您不信,駕車去新疆,途經賽里木湖時,我也是這麼做的。
剛過茶卡鹽湖,便能立即回到高速公路上,繼續東行。
這段高速不是上路領卡、下路交錢,而是一次性交費。途中也沒有常見的那種服務區,而是每隔一段,路邊有個能停車的區域。有一次停車休息時,看到地上散落著數個塑膠瓶,而垃圾桶就在旁邊——不禁想起昨天在“綠色江河”保護站的見聞,拍照後,捎帶手把它們送入垃圾桶。
行車2個半小時,途經日月山。在此之前,還曾路過青海湖出口。如果昨天能早些到格爾木,我肯定會一鼓作氣,把車開到青海湖的黑馬河鄉住宿,因為運氣好的話,那裡可以看到很美的日出。
日月山海拔3000多米,埡口處有2座小山,這裡曾是唐朝與吐蕃的分界線。據說,文成公主入藏時,在這兒將一面“日月寶鏡”打碎,從此有了“日月山”這個名字。
過日月山,僅僅幾十公里,便是西寧。但我捨不得如此之快地離開青藏高原,於是,從日月山往東,沿一條普通公路前往拉脊山。
這一段路上的景色,依舊保持著青藏高原的風貌。
只是沿途多了許多帳篷接待站,出售牛肉、酸奶等,可謂高原上的農家樂,哦,不對,應該叫牧家樂。
從日月山往東45公里,是拉脊山山口,海拔3820米,屬於祁連山系,它與日月山一樣,都是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分界線。
翻過拉脊山,一路下坡。這道山脈的南側是放牧區,北側是農耕區。從這兒開始,我算是正式告別了青藏高原。
海拔不斷下降,降到2000多米時,經過湟中。它是西寧所屬的一個區,市區旁邊有座規模龐大的塔爾寺,是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出生地。
過了湟中,再走10多公里,接近西寧市區,我從市區南部擦邊而過,回到京藏高速上,朝著蘭州方向行駛。
這段路雖然連線著2座省會,但車並不多。整個下午,看到2起交通事故,似乎都是超車導致。不由得想到前幾天在川藏公路上,也是如此。其中有一個,肯定是強行超車,在逆行狀態下,與對向來車迎頭相撞。
沿著高速公路,先是從蘭州旁邊掠過,然後在黃昏時,駛過白銀市。晚上9點多,進入興仁服務區休息,是日行駛1300公里。
為了節約時間,我沒有下高速,而是在服務區過夜。途安雖然只是個緊湊型車,但空間足夠寬敞(下圖是出發時裝車前手機所拍),把行李挪到前排,就能騰出睡覺的空間,只是地板不平,需要鋪個墊子。
MPV與SUV,都叫多功能車,但各具特色——MPV的底盤離地與轎車相同,故在車內高度方面佔優勢;SUV底盤離地間隙比較大,遇爛路無需過分擔憂,所以在多功能車前面增加“運動”二字,但因空間讓給了底盤,車內高度略小。
就拿上汽大眾來說,如今它的車型非常豐富,大概有20多種,既有途安L、威然等MPV,也有途鎧、途嶽、途觀L、途昂等SUV,如何選擇,就看您的需求是怎樣的。
舒舒服服地躺在車裡,睡得正香,被喧譁聲吵醒,看錶,才夜裡2點。原來,又來倆車,停我旁邊,看樣子也是從西藏往回走,車上的人挺興奮,高聲說笑,毫無倦意。被吵得睡不著,只好啟動,駕車離去。往前走100多公里,換個服務區接著睡。
再次醒來,已是早上6點,洗漱後啟程。回家的路至少有2條,第一是始終沿著京藏高速走,第二是在寧夏境內轉高速往東,取道定武高速、青銀高速、滄榆高速、榮烏高速等,途經寧武、代縣、繁峙、淶源、易縣,最後轉到京昆高速,進入北京。
第二條路稍微近些,我選擇了它。
途中,接近靖邊時,進服務區加油未果,計算了一下,勉強可以開到下一個服務區,但有些冒險,於是,在靖邊下高速,進入市區加油。有一年春節,友人在服務區上廁所兼加油,排隊1個多小時。我每逢遇到這種情況,都是下高速,能節約很多時間。
靖邊之後是榆林和神木,然後在府谷過黃河,進入山西。一路上車不算太多,挺好走。過繁峙後有大量隧道,限速70公里,可有些隧道只有一兩百米、甚至不足百米長,照樣得把車速從100降到70,很是麻煩。看到一些當地牌照的車並未減速,猜想是不是沒探頭,可又不敢冒險,左右為難。
終於,在下午5點半,將最後一段高速走完,進入北京市區。從格爾木到北京,過路費總計922元。
進市區後,恰好遇到晚高峰,20分鐘的路,走了1個半小時,晚上7點到家。里程錶顯示231207公里,出發時是222666公里,也就是說,此行共行駛8541公里,總加油量555升,摺合百公里6.5升。
當年第一次進藏回來,一群朋友在餐廳等著,大家開啟香檳,熱鬧了一番。再往後,頻繁去,也就不當回事兒了。但是,儘管這回已經是我第15次進藏,可意義非凡——用的是一輛15年的車。
我很為這輛車感到自豪。漠河、三亞、紅其拉甫、拉薩,我國的東南西北,它跑了個遍。
有人認為10年以上的車,就已老態龍鍾,應當報廢回爐。可實際上,只要“系出名門”,往往能做到完好如初。這輛途安就是如此,從裡到外,仍然保持著買車那天的樣子,15年過去,連一點兒異響都沒有,無論功能還是效能,都是原有的狀態。
15年來,我始終按保養手冊進行保養。比如,1.5萬公里換機油、3萬公里換空濾、6萬公里換火花塞,發動機與變速器沒有經過任何修理,也沒有對進行過任何額外呵護。在這種情況下,非常順利地完成了此次西藏之行,對此,我想重複一下我的觀點:買車,應該把品質與技術放在第一位。
有人對中控屏非常注重,特別在意智慧網聯、語音控制等功能。我認為,智慧雖然很棒,但對於汽車來說,它應該放在第二位,擺在第一位的,必須是品質和技術。
關於品質,舉個具體的例子——10年前,我奉命創辦《拆車坊》,在親手拆解一大堆汽車的過程中,傳統廠家與後起之秀的差異,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傳統大廠的車,無論拆下來、裝回去,折騰多少遍,都十分輕鬆,因為做工很精湛,公差很小,各種塑膠件的質地也很棒,經得住反覆“折磨”;後起之秀的車,拆與裝都得費些心思,因為設計草率,公差比較大,至於塑膠件,稍不留神,就會斷裂。
關於技術,這裡指的是發動機、變速器和底盤,而這些,恰恰是擁有雄厚實力的傳統汽車廠家的強項。
即使是電動車,傳統汽車大廠在製造、工藝方面,同樣具備優勢,此外還有不容忽視的底盤技術,因為它包括著懸架與轉向。
至於售後服務,傳統汽車大廠的優勢就更明顯了。一是4S店比較多,二是配件充足。比如這輛15年前的途安,各種配件始終齊備。
所以,我對傳統汽車廠家非常信任。
駕駛著一輛15年的車,第15次進藏,我感到特別開心。透過這次自駕遊,用事實證明,買車應該注重品質和技術,而不是中控屏與智慧網聯。前者是基礎,後者是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