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運動給孩子健康的體魄,塑造他們完整的人格
■體育運動需要孩子們的堅持不懈,靈活學習、團隊合作、崇尚榮譽和遵守規則,這些都讓他們受益一生
■比選擇什麼運動專案更重要的是,讓青少年兒童持之以恆地動起來
■體育運動能加深孩子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
■孩子的體育運動需要興趣驅動,而不應是家長為滿足自身對某些運動的嚮往,或是對體育考試的應付
如果說,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但是心靈卻實實在在地受到了影響,潛能得到了發揮,那體育可以稱得上是最好的教育。
體育可以給予孩子健康的體魄,強壯的力量,教人奮勇拼搏,也教人公平競爭;教人敢於爭先,也教人團結協作;教人享受勝利,也教人接受失敗。更重要的是,體育可以加深孩子對生命的理解和生活的熱愛,幫助他們形成更完整的人格。培養孩子的體育精神,是給他們最好的生命教育。
今年暑假的東京奧運會上,中國健兒展現的拼搏、自信、陽光讓電視機前的觀眾熱血沸騰,也讓少年兒童的體育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讓青少年兒童愛上運動,首先需要讓他們“站”起來和“動”起來,變得更陽光起來。這需要家長、學校、社會“更團結”,在正確育兒理念的指導下,傳授體育運動的技能,培養他們運動的習慣,而不是讓越來越繁重的文化學習擠佔孩子的體育運動時間。
運動場是孩子們的“微觀人生”
很多家長還在忙於給孩子報名參加各種補習班、為孩子的成績而焦慮,但是,他們都忽視了:每天規律的運動才是孩子的“聰明藥”。運動可以大幅增強孩子的記憶力、專注力、思考認知能力。
更重要的是,運動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吃得更多、睡得更好、長得更高、增強抵抗力,還能讓孩子更聰明,幫助孩子塑造更完整的人格。
持續而有規律的運動習慣對孩子來說,除了能“苦其心志”,運動過程中的“重複”更是一種磨練——為了把一個動作做好,他們可能需要一遍遍地重複枯燥的訓練。能經得住這種枯燥的孩子,將來進入職場,可能會更淡定、更踏實。
小小的運動場,對孩子來說其實就是一個微觀的人生。體育比賽讓他們明白,並不是努力就能獲得好成績,也不是每一場比賽都會有絕對的“公平”。相關研究資料表明,在世界頂尖名校錄取的新生中,近80%的學生都有著豐富的體育運動訓練經驗。許多國家都制定了相關法律和教育政策,以保證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為每個學生都提供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
如何面對困難?如何面對不公平?如何給自己樹立目標並意志堅定地去實現它?體育運動,考驗的是孩子們的堅持不懈、靈活學習、團隊合作、崇尚榮譽和遵守規則等讓他們受益一生的素質。體育運動不僅能讓孩子們體會這些生活中的大道理,提升自我的抗挫折能力,也能教他們學會與人相處之道,讓他們用更積極的方式,面對自己的人生。
動起來,比選擇什麼運動專案更重要
當科技的發展使人類身體活動的機會變少,人類的運動基因由於日趨靜態的生活方式而難以盡情表達之時,肥胖和慢性疾病日益普遍,而人類“雄性”特徵也面臨消退。以往成年人中多發的健康問題如今在青少年兒童群體中也越來越普遍——肥胖、肌肉無力、近視、體態不良和心理問題成為青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五大威脅。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就是運動。
我常常被焦慮的家長問及的一個問題就是,孩子究竟選擇哪種運動最好。各種微信公眾號也熱衷於推薦不同年齡段青少年兒童的運動專案。但是,我想說,只要動起來就好,至於哪種運動專案並沒有家長想的那麼重要。
青少年兒童參與體育運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的動機。有的家長希望透過運動能讓孩子好好吃飯;有的家長希望運動可以“消耗掉”孩子的精力,晚上早點睡;有的家長希望透過運動提高孩子的免疫能力、少生病;有的父母希望透過運動能夠改善孩子不善交際、內向的性格,當然也有的家長希望孩子能成為運動健將。
但是,比選擇什麼運動專案更為重要的是,讓青少年兒童能持之以恆地動起來。
增加身體活動和減少久坐行為也是當今眾多國際和國家級指南中的主要建議。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釋出的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指南建議,青少年兒童每週至少需要保持平均60分鐘中到高強度的身體活動,且每週至少需要包括3次高強度的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更長時間的身體活動將帶來額外的健康益處。加拿大2016年釋出的指南還建議,青少年兒童每週的螢幕暴露時間不要長於2小時,每天的睡眠時長為9至11小時(5至13歲)或8到10小時(14至17歲)。
身體活動可以根據活動方式、活動目的、活動強度、活動地點等分為不同型別,它既包括有目的的體育鍛煉,也包括無明確目的的個人玩耍;既包括室內體育活動,也包括戶外體育活動;既包括學校體育課內組織的體育活動,也包括社會俱樂部組織的體育活動。
家長可根據周邊體育設施和服務,以及孩子的興趣愛好引導孩子在早期進行多個運動專案的嘗試,旨在以運動專案為載體讓孩子能夠有規律地動起來,達到和超過有益身心健康的身體活動量。當然,家長需要避免體育運動可能帶來的損傷風險,例如肥胖或超重的青少年兒童需要減少或避免跑步類的運動專案。
僅以“比賽成績”為目的,運動就不再是運動
讓更多青少年兒童參與體育運動,需要關注家庭、學校、同伴、社群等相關影響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兒童參與體育運動的最重要因素。青少年兒童一般對應為5歲到17歲的人群,其行為習慣的養成受家庭和學校的影響很大。
父母對體育運動的態度和參與體育運動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少年兒童,尤其是低齡兒童。即便父母只有一方積極參與體育運動,也比父母雙方都不參與體育運動要好。父母自己必須要有健康第一的育兒理念,並且掌握基礎的健康和運動知識,具備陪伴子女運動的時間並注重陪伴子女運動的質量,同時還要引導子女參與不同型別的體育運動,監督子女日常的身體姿態和飲食行為。
當然,也不能忽視同伴和網路對他們的影響。在體育運動方面,青少年兒童可以做的是積極參與和培養興趣。伴隨年齡的增長,青少年兒童需要掌握一門或多門體育運動的技能,內化參與體育運動的行為,養成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習慣。
學校是青少年兒童參與體育運動的重要場所。
自2021學年秋季學期開始,上海中小學校嚴格落實國家和本市規定的體育與健康課程要求,小學階段每天開設1節體育課,並鼓勵初中、高中逐步增加課時,保證學生有充足的課內體育鍛煉時間。此外,也將全面落實大課間體育活動制度,中小學校每天統一安排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每節課間應安排學生走出教室進行適量活動和放鬆。合理安排學生校內、校外體育活動時間,保障每天校內、校外各1小時。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學校應儘可能挖掘和拓展體育場地設施,有需要時可與體育專業組織和俱樂部合作積極開展校園體育社團、體育競賽和體育晚託,用各種方法讓更多青少年兒童參與體育運動和體育競賽。
家庭和學校之外,是社會化的青少年體育運動空間。我們期盼在“15分鐘生活圈”內,見到更多為青少年兒童提供服務的體育場所和相關服務機構。當然,這也需要培養大量掌握青少年兒童發育規律和心理特徵的體育專業人才。
從國家制定政策的層面來看,未來體育領域、教育領域以及社會力量之間如何實現各自優質資源的整合,以解決體育專業師資力量的不足,仍有待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和落實。
此外,鑑於體育明星在青少年兒童群體中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建議相關部門可加強和落實知名運動員和教練員赴學校、社群和社會體育俱樂部開展體育推廣活動,進一步激發青少年兒童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和熱情。
儘管眾多研究支撐體育運動有益於青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但這些研究大都為橫斷面研究,縱向跟蹤類和干預類研究較少,這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研究證據的等級。儘管如此,涉及青少年兒童參與體育運動的多方如果能夠“更團結”,共同行動,那麼促進青少年兒童的健康水平將更快實現。
毫無疑問,體育運動能夠給孩子以健康體魄,塑造孩子完整人格,但最重要的,是能夠加深孩子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因此,家長應該以孩子真正的興趣為首要目標,而不是為了滿足自身對某些運動的嚮往,或者純粹為了應付體育考試而讓孩子加入其中。如果家長僅以“比賽成績”作為孩子運動的第一目的,運動就不再是運動,而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考試,培養出的,可能也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考試機器”。
作者: 黎涌明(上海體育學院教授)
編輯:王星
責任編輯:顧軍
圖源:視覺中國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