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江鎮,位於隆安縣西北部,距離隆安縣城17公里,距離首府南寧108公里,是右江沿岸著名的老商埠。提到雁江就不得不提近幾年鬧得很沸騰的老街修復,重整雁江這座沉睡兩百年老牌商埠。
雁江鎮始建於明代中後期,起初由一戶漁民在江邊停靠,附近的村民看見漁民打魚收益好也就跟著漁民打魚為生。這戶漁民也是個好心腸,村民們來投奔就把打魚技術囊身相授,以至於前來此地的村民越來越多。漁民不僅打魚技術好,造船工藝也頗有成就,打魚造船就成了漁民的主業。
村民們打魚回來,吃不完的就跟同伴們以物換物各取所需,而附近有的大戶人家聽說此地魚肥肉鮮美,都打著轎子過來買村民們打回來的魚。方圓十里內的大戶人家都知道這裡的魚肉鮮美后都結伴而來,就是為了吃一口這裡的魚,直到後來商販們覺得有利可圖就前來此地收購,這裡就成了一個簡易的水產品交易場。
漁民在江面上打魚,水面上蕩起層層微波,岸邊的青山綠樹形成一幅幅天然畫作。明朝一秀才落榜生悻悻而歸,路過此地時看見一群大雁正往南飛過冬,站在小船頭搖頭晃腦的即興作詩。
吾生寡依登進士,
落意遊喻亦枉然。
仰天清影飛如雁,
何意嘲爾殼望江。
漁民們沒有文化,聽不出秀才唸的是什麼意思,只聽懂雁和江兩個字,看看天上的大雁和江面打魚的漁民,也大致聽得懂讚美這個地方,雁江這個名字就從此而來。
科普一下秀才落榜生與恩科進士,古代考試製度為書童、秀才、舉人、進士、探花、榜眼、狀元。書童為學習生,初級考試合格後升為秀才,秀才參加鄉試通過後升為舉人,舉人參加殿試透過為進士,透過進士後基本上就是鐵飯碗。探花、榜眼和狀元的排名不以成績排名,而是以監考皇帝的心情排名。秀才落榜生就是考不上舉人而落榜,皇帝為了安慰參加鄉試的秀才們而折選一兩位秀才冊封恩進士,恩進士也就是安慰一下秀才,並沒有多大的意義。遊玩古鎮或者參觀古墓的朋友,看到有牌匾或者墓碑上有恩科進士或者登科進士,這只是在自家族譜上炫耀,並沒有官方認可。我老家那桐鎮那門村就有光緒年間冊封的太學生牌匾,老宅大門上的這塊牌匾一直都保留著。
明末清初,後金在降將吳三桂帶領下清兵入關,崇禎帝自縊身亡,北方明朝廷覆滅。此時的南明朝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登基,史稱永曆帝。永曆帝被清兵追得腦混亂狀,從肇慶躲到梧州、桂林、邕州(南寧),逃往田州(百色)的時候還在雁江這個小地方小住一夜,若不是清兵追得緊,恐怕雁江這個小地方都稱為南明朝永曆帝安養生息之地。
清朝中期,雁江的水產品交易越來越旺盛,特別是雁江的魚傳遍方圓幾百裡,於是民間就有雁江魚的美譽。清朝中後期,人們能夠前來雁江這裡吃上一頓魚肉都感到三生有幸,只可惜雁江魚只是民間傳說,這份手藝沒有能夠傳承下來,雁江魚也就沒有人再提起。若是現在還有雁江魚的製作手藝,定能夠打出雁江美食的一副王炸。
隨著水產品交易越來越紅火,前來雁江的人越來越多,最後一些人乾脆就在雁江這個小地方安家落業。有商業頭腦的人開商鋪,茶樓,客棧,逐漸成為有江邊最繁華的碼頭和商鋪。更有大地主購買土地,開發最早的樓盤售賣給前來雁江落業的外鄉人。起初由幾戶漁民形成的交易市場,清朝中末期舉世聞名的老商鋪,歷經近兩百年時間。最繁盛的是民國時期,當時全國富饒的地方都在日軍的控制之下,唯有偏禺一方的廣西較為穩定,使得雁江這個小地方能夠穩定的發展。
解放後又把雁江這個兩百多年的老商埠登上新的臺階,只是到了近些年,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社會形態的驅動和衝擊下,始建於明朝,崛起於清朝,興盛於民國,繁盛於7、80年代的老商埠走向落寞。新式樓房替代傳統的民事故居,雁江老街遺留下來的歷史痕跡,也在社會新潮的侵蝕下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清代和民國時期遺留下來的老房子也就被人們給忽視,更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和修繕,有些破爛不堪。
改造過後的雁江老街,打著雁江古鎮的旗號重整200老商鋪,當看到這等改造後有所失望。原貌改得面目全非,看不到古鎮的氣息,更看不到歷史遺留下的痕跡,有的就是接近歐美風格的小城風情,說雁江古鎮還不如說是精心改造成的歐式小城。
那朗的傳統民居,看著就是舒服,保留下嶺南風格的古建築,又帶有壯鄉的民居文化。老建築看著要自然坍塌,需要保護,需要修繕,前提是保留原貌的基礎上進行修繕。古鎮給人的印象裡,就是灰石磚承重牆,木質架樑還有青石瓦的古建築群。
比起老街闊斧沉舟的改造,還不如樸質又原生的鄉下。沒有過度的商業開發,原始的鄉村勞作,美麗的自然風光,固然沒有詩與遠方但有田園牧歌。說到廣西旅遊還真有些不可思議,幾座山一條河打個圍牆修建收費處,旅遊業成為產業,旅遊業為主打產品永遠發展不起來,盈利最大的卻是旅遊行業的附加產業。旅遊只是個噱頭和吸引,附加產業盈利才是旅遊發展的根本。
推薦一下老家的美食捲筒粉,廣西人最愛吃粉並有三大粉系,桂林米粉、柳州螺螄粉、南寧老友粉,捲筒粉是民間最常吃的一種。只不過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現在農村幾乎很少親手製作捲筒粉,想吃捲筒粉的都要去館子吃。記得小時候小林有一家捲筒粉館子,製作的捲筒粉很好吃,每天都吸引很多的食客。20裡開外的人都喜歡去吃,特別是年輕人能夠去那家館子吃一根捲筒粉感到自豪。後來才知道那家捲筒粉火爆的原因,老闆的兒媳婦是當年小林鄉的鄉花一朵,出門在外20年,忽然想起家鄉了。
本文是記事性文稿,見物說物,見其所想,所想所寫,如有不對的地方,敬請大夥諒解。謝謝廣大讀者閱讀本文稿,敬請給予建設性意見。原創文章,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