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葉聖義 潘益朋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這是唐代詩人李白寫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中開頭幾句。據神仙居景區官方網站:百度百科已經官方稽核透過“天姥山——神仙居(韋羌山)”;《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吟誦的就是神仙居的奇幻美景;景區山上留有清朝乾隆年間縣令何樹萼題“煙霞第一城”。
2021年10月23日(週六),我們一行8人從永嘉縣城出發,來到 “李白夢遊處、煙霞第一城”的神仙居景區,從大坑頭村起步,驢行了天柱峰山脊線。大坑頭村是一個嬌小的山地民居村落,站在村頭,抬望眼,高處是一組組亭亭聳立的峰巒,像衛兵似的歡迎我們,其中的一個峰巒邊站著一位“妙齡少女”,猶如侍女望日。驢道入口是幾幢民居,土牆、壘石已經破敗,有的甚至是斷壁殘垣,正是這樣的情境,恰是一道不可多見的美麗風景。
上行的上半段是沿淙淙溪流而建的蠻石山道;上半段穿林而過,其盡頭是一屏巨大的陀螺狀峰巒,崖壁上建有鋼筋製作的平行雲梯,走在上面,有李白詩中“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的感覺。離開雲梯後沿山脊線往東而行,風景漸入佳境,已與我們齊高的在村頭所見的景緻盡收眼底,首先看到的是三座連在一起依次遞高的峰巒,其中最高的峰巒彷彿是一位長滿鬍鬚、穿著長袍的老者在向我們頻頻微笑。
山脊線與神仙居南天門之間隔著一條大峽谷,於途中北望,“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景觀逐漸出現,排排石幕,猶如紅旗飄揚,迎風獵獵;神仙居南天索道、大巖背、天橋、列仙峰遙遙相望。這些石幕確實都是“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我們懷疑李白當時不是夢遊,而是沿著這條山脊線遊走之後恍如置身夢境,寫下讓後人讚不絕口的《夢遊天姥吟留別》這千古名篇!
于山脊線上回望,來時路上的景觀別緻優美,有的峰巒如臥牛奮蹄、有的像觀音出海、有的是玉柱擎天……最近處的峰巒中有一深不見底天然洞穴,被驢友稱為“觀音洞”。山脊線彎彎曲曲、起起伏伏,有的山脊危立高聳,有的兩側懸空絕壁,連我們這些老驢友也只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只能靜下心來慢慢前行。於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的不同地點觀看不斷變幻的風景,確與宋代蘇軾《題西林壁》中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謀而合,剛剛所見的排排石幕變成了一艘艘巨大的艦船,於萬木蔥鬱的林海中劈波斬浪。
約行4多公里,前方山勢越發陡峭,我們只能像朝覲一樣匍匐前行,越過這個制高點後,天柱峰逐漸映現。天柱峰與南天門對望而立,於漸行漸近中,她時而像面目猙獰的怪獸、時而像躍出碧浪的海豚、時而像吞沒群山的巨獸、時而像搖擺前行的大企鵝,時而像拱手而拜的信士、時而像普渡眾生的觀音……由於她的形態在神奇的變幻,我們“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越接近,越像一隻向天探頭的千年神龜。
山脊線向天柱峰峰腳延伸,到達峰底仰望,天柱巍巍,不見柱頂,但峰體上卻有鉚釘痕跡,顯示著曾有攀巖高手光臨。離開柱體後是一段下行的山脊,遠遠回望,天柱峰如一柄鐵鐧,一柱擎天,直衝雲霄!恰如“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據網路資料,天柱峰海拔904米,柱身200多米,其所在的山體同屬於位於縉雲、仙居、永嘉、臨海、黃岩諸縣(市、區)之間的括蒼山脈。
此行的最後一段要在林中穿梭下行,終點是淡竹鄉上宅古民居,總行程達9.6多公里,累計爬高700多米,耗用8多小時。遺憾的是,當天沒有風輕雲淡、豔陽高照,有的是能見度不高的陰沉和昏暗,李白在詩裡描繪的“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的境況沒看到。但不管怎樣,我們都在大山寧靜的懷抱裡,盡情呼吸著清新空氣,放飛各自的心情,換得了心靈的休整與放鬆。現以詩(新韻、平起首句押韻)記之。
登行山脊履薄冰,
萬轉千巖拜覲形。
霹靂列崩神悸景,
擎天一柱五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