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浩楠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2019年,當自動駕駛行業遇到資本寒冬之時,很多人不會想到一條新的自動駕駛車商業路線,將由一家創業公司開闢。
這一年,輕舟智航成立。
從當時不被看好的RoboBus登陸,卻以一己之力帶火了這個賽道,如今引得巨頭又紛紛跟進…
創辦於自動駕駛資本寒冬,但如今在技術、融資、商業化方面,輕舟智航都進展順利。
剛剛於無錫結束的2021 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上,輕舟宣佈全國首個公開道路5G自動駕駛網約巴士在無錫上路,開啟常態化運營。
而自動駕駛行業,也第一次發現RoboBus和RoboTaxi,其實沒有差別。
無錫鬧市自動駕駛車,大爺大媽搶著坐
這一幕若不是親眼所見,怎麼聽都感覺很魔幻。
輕舟智航的5G自動駕駛巴士龍舟ONE,已經在無錫經開區開始商業運營,三條線路覆蓋10平方公里左右的生活、工作城區,線路總里程約15公里。
而周邊的市民,儼然已經把輕舟的自動駕駛小巴當成出行的日常工具。
設有9個乘客位,車輛速度為 20 到 50 公里每小時,現階段還有安全員,可合法在城市開放道路上執行。
功能上,龍舟ONE可實現 360 度無盲區感知,擁有 5G+V2X 車載顯示系統等。在無錫核心CBD區域的開放道路上,龍舟ONE能實現一套較為流暢的自動駕駛動作。
比如自主進出、停靠站點:
在隧道、橋樑下方這種訊號差且對感測器干擾多的情況下也不需要人工接管:
配合地圖導航進行路線規劃,並在路口完成無保護左轉、右轉等:
而在車內乘員艙的實時資訊中,可以看到輕舟智航自研的這套系統,可以清楚的識別車道線、路基、綠化帶、紅綠燈、不同尺寸的車輛、行人等等。
而所謂5G,是車載V2X模組支援5G訊號,與市政交通系統聯網,對於道路基礎設施資訊,比如紅綠燈,能夠提前獲知資訊,補充感測器的資料。
還可以透過5G網路實時獲取遠處的道路交通參與者情況,以及施工路段、標誌標牌資訊等,提前做好道路決策規劃,保障行車安全。
總共3條運營線路,龍舟ONE會穿過人流密集的核心辦公區、居民區、學校和商超,連線公交站、地鐵站等交通樞紐,鬧市區行駛也平穩無憂。
在此之前,龍舟ONE還駛過重慶的山地隧道,深圳的暴雨窄道等複雜場景。
目前,這款龍舟ONE運營時還配有安全員,但大部分時間安全員無需干涉車輛行進。
成立兩年就已在商業落地方面潛力初現,輕舟的技術方案,一定有其獨特之處。
自動駕駛超級工廠,輕舟的效率武器
龍舟ONE是“舉重若輕”的技術產物,是輕舟智航用技術標準更高的RoboTaxi技術打造的。
自動駕駛本就是一項通用的技術,底層核心的感知、識別演算法有很大共通性,所以開發通用自動駕駛方案,然後分場景做適配,是絕大多數廠家的策略。
在輕舟智航,這個方案叫Driven-by-QCraft。
而輕舟智航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打造的自動駕駛超級工廠。
和行業內其他自動駕駛選手相比,輕舟的關鍵詞在於效率。
具體來說,“超級工廠”分三步走:
1)以模擬為主的資料閉環來打磨全棧技術
2)推出專注城市複雜交通場景的自動駕駛方案Driven-by-QCraft,並具有多場景多車型能力
3)加速商業落地
從模擬資料平臺到訓練平臺,打造高效的資料閉環。這一環節,被於騫稱為輕舟自動駕駛超級工廠的資料流場。
“資料流場”中,核心的是大規模智慧模擬系統。在模擬環境中發現解決corner case,短時間即可積累大量資料,效率大大提高,實現資料的高效自動化利用。
基於已有資料生成模擬真實場景的資料,這套模擬系統,讓輕舟能夠比僅以路測資料為主的方式迭代得更快。
且模擬環境天然就有兼顧多場景通用的優勢,所以這樣開發的演算法,能夠形成流水線的生產方式,規模化拓展應用到不同車型和工況。
輕舟智航還開創性的將非監督學習應用在在融合感知方向,減少了人工標註的成本,還增強了人工智慧技術的可解釋性,同時還能減少工程師反覆手動調參的操作。
把之前開發中的人力時間變成機器時間。
這相當於在流水線上加上了“自動化”裝置。
所以,在輕舟看來,自動駕駛方案不應該是路測千萬公里後的“特殊訂製產品”,而是能覆蓋多場景,且能快速迭代推廣的“量產貨”。
研發和“生產”等價。
超級工廠的含義正在於此。
最終實現的,是以一套方案適配不同車型,落地不同城市。
正是有了超級工廠戰略,才有輕舟智航以月為單位更新自動駕駛小巴落地進展,真正成為國內這一賽道的開創和領軍者,以一種獨特的姿態切入RoboTaxi。
超級工廠,也為Driven-by-QCraft賦予了很強的通用性,能夠快速輻射至更多車型。和本次5G自動駕駛網約巴士一同亮相的,還有基於轎車車型改造的自動駕駛車。
輕舟智航的定位也很清晰,從成立之初便是對外提供自動駕駛通用解決方案,應用於複雜城市道路中的各類場景,不僅運營方需要,車廠也很需要。
基於轎車車型改造的自動駕駛車對於輕舟智航而言,不是用於組建大規模的RoboTaxi車隊,而是從服務於技術測試及迭代。
因為未來的RoboTaxi絕不是在量產車的基礎上改裝。
而就目前的自動駕駛行業來說,輕舟智航所作所為,證明了一度被巨頭看衰的RoboBus,其實和大家蜂擁而上的RoboTaxi殊途同歸。
輕舟邏輯:一個大賽道的“小切口”
輕舟智航創業之時,除了是自動駕駛資本寒冬,也是RoboBus模式不算成功,其他創業公司都不敢玩的狀態。
那麼輕舟智航何以敢入局?
聯合創始人兼CEO於騫說,小巴業務其實是團隊看到的自動駕駛大市場的小切口。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是小巴賽道成本沒那麼剛性,業務鏈條沒那麼複雜,更適合創業公司快速跑通商業模型。
與之相對的則是無人物流這個大賽道,涉及到人、路、貨、車、系統等等環節,投入巨大,只適合有產業背景的大公司。
而自動駕駛小巴的另一個優勢,在於它能通向自動駕駛大市場(RoboTaxi),但又不是自動駕駛這個大市場的最終狀態,投入的時間、成本對於創業公司可承受。
選擇這樣一個大市場的“小切口”,然後一步一步來,以積小勝為大勝的方式漸進發展。
這就體現出輕舟智航關於自動駕駛發展的預判。
場景相同、技術相似。本質都是提供承接軌道交通的最後3公里服務,既然可以透過平臺叫出租車,當然也能透過平臺叫巴士。
實際上,人工駕駛的網約巴士,已經在國內多個城市試點,紹興、廈門、寧海、西鹹、東莞等地的市民,都享受起了這種短途出行的新方式。
相較傳統巴士高峰期緊缺,平峰期空載率高的問題,網約模式更加靈活,對公共交通的資源利用更為合理。
網約巴士的自動駕駛化,也更能順應公共交通智慧化、綠色化、網聯化、共享化等需求和趨勢。
當巴士實現網約化,也就和RoboTaxi沒有什麼界限了。
所以,輕舟智航內部認為,RoboBus是實現RoboTaxi的更務實路徑,未來兩者的技術、商業形態會趨同融合。
在服務端,自動駕駛小巴會有專門的約車平臺,路線非固定,且多人出行訂單優先,與傳統公交區別開。
既然如此,那麼用RoboTaxi的技術打造RoboBus,就成為輕舟智航在一開始“降維打擊”的合理方案。
從RoboBus破圈,RoboTaxi四小龍聚齊
對於城市管理方來說,RoboBus肯定比網約車更能緩解交通壓力,提高交通出行效率,所以政策上的支援力度會更大。
運營一年以來,龍舟系列自動駕駛方案已經在蘇州、深圳、北京、無錫、武漢、重慶、西安、嘉興八個城市開展載人運營服務,車輛總數已達到70到80臺,網約巴士功能也會陸續在這些城市上線。
創業公司裡,公開對外提供網約模式載人運營服務的創業公司只有小馬智行、文遠知行、AutoX和輕舟智航。
這四家企業雖然給外界的印象各有千秋,但都對外推出了自動駕駛網約車,形成了RoboTaxi領域除百度滴滴這樣的巨頭以外的“四小龍”。
這四家創業公司都瞄準自動駕駛大市場(RoboTaxi),但為了推動技術商業化落地,又不約而同摸索低維場景的商業化落地——RoboBus和RoboTruck。
眼下,輕舟智航的商業模式,是與城市公交運營集團合作,以自動駕駛小巴靈活的排程方式,提高公交公司的載客效率,降低空載率,實現“彈性發車”,降低成本。
而據他們測算,未來兩年如果能達到數千至一萬輛的運營規模,則這個模式在商業上就可break-even。
中國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也給這個目標的實現,增添了更多可能性。
各大城市軌道交通的快速鋪開,為RoboBus帶來了明確的場景需求。
遠距離通行靠地鐵,短途出行靠走迴圈路線、定點接駁的網約巴士,這套“軌道交通+微迴圈”的模式,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在出行時無縫銜接。
如今,類似百度Apollo這樣大公司的重新迴歸自動駕駛小巴賽道,也從另一個維度證明了——輕舟智航探索的商業前景是可行的。
既“敢幹”,又“會幹”,輕舟後發,卻順利拿到了落地和運營為主的自動駕駛車“下半場”入場券。
而在這一過程中修煉的公開道路L4級自動駕駛能力,不僅是目前眾多車廠的剛需,也是各類物流、電商企業瞄準的技術支撐。
這大概就是輕舟智航被位元組和美團追逐、看好,押注的背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