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投放1萬輛純電動換電計程車交付運營。截至目前,北京已有2萬餘輛換電計程車在市場執行,從全國範圍看,這個規模當屬最大。如此大規模的運營車輛規模,北京市的換電站網路能否滿足需求,實際換電體驗如何?記者帶著這些疑問走訪多家計程車換電站,一探究竟。
據瞭解,北京市的換電計程車主要由北京汽車生產,由奧動新能源提供換電服務。新交付的EU5使用換電服務,需要到指定的奧動換電站簽約站點進行登記註冊。據記者瞭解,北京市共有18個簽約網點。
9月27日,記者來到簽約站點之一的通州邢各莊換電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期前來登記註冊的EU5明顯增多,以前每天只有4、5輛,現在每天大約有15輛左右。在另一個簽約站點朝陽區北花園換電站,記者也瞭解到類似的情況,每天前來登記的新車在15輛以上,而此前則維持在5、6輛的水平。平均登記註冊一輛車需要半個多小時,由於該站人手不足,近期經常出現從上午11點半排隊到下午5點的情況。
不斷增加的新車註冊量,讓本就不充裕的EU5電池供應更加緊張。駕駛EU5的張師傅向記者表示,自己居住在朝陽區清河營換電站附近,9月下旬以來,前往該站換電的EU5明顯增多,“以前基本不用排隊,現在每次基本都得排隊。”張師傅說。
朝陽區五里橋公園換電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換電站屬於4.0版本,目前共有5塊EU5備用電池。據他了解,目前各站點都需要更多的備用電池,但電池廠產能不足,換電站的EU5電池還未處於“滿配”狀態。
記者查詢奧動換電App發現,目前,奧動換電站可為北京汽車旗下的EU220、EU260、EU300和EU5四款車型提供換電服務。其中,可為EU220提供換電服務的站點有38座,可為EU260提供換電服務的站點有32座,可為EU5提供換電服務的站點有46座。作為當前北京市計程車主力車型的EU300,可供其換電的站點最多,共有78座。然而看似較多的換電站數量,在北京這麼大的城市裡並不算多。
在換電體驗上,記者採訪的多數EU300司機都表示比較滿意。雖然其標準續駛里程只有300km,但是在9月下旬,由於天氣溫度比較適宜,車輛續駛里程縮減並沒有冬天明顯。總體看,目前EU300換電頻率不高,基本上不需要排隊,個別時間段需要排隊花費的時間也並不多。
不過,對於EU5來說,換電體驗就相對較差了,尤其是五環範圍內。10月15日,記者查詢奧動換電App發現,目前北京市範圍內可為EU5提供換電服務的46座換電站中,有10座顯示可換電池數量為0,34座換電站可換電池數量為個位數(其中9座可換電池僅剩1塊)。在五環範圍內僅有10個換電站,可用電池共13塊,並且多數換電站顯示需要排隊。
記者走訪多個換電站還發現,不同區域的換電站服務水平也不盡相同。目前北京市範圍主要為換電計程車服務的換電站,有2.0、3.0、4.0版3種,其中2.0、3.0版換電站換電時間在3分鐘以內,換電過程中司機需要下車等待。而4.0版本換電站換電時間在1分鐘內,由於時間較短,換電過程中嚴禁司機下車。
位於北京市六環外的通州區邢各莊換電站,屬於建設比較早的2.0版換電站,從外觀上看已經比較破舊,衛生環境也相對較差,換電站內擺放了較多雜物。另一座通州區喬莊換電站,雖然是3.0版換電站,但隱藏在一座建材城邊緣,不熟悉的司機較難找到確切位置,記者走訪當天正好下雨,進入換電站的道路狹窄且泥濘不堪。這些換電站自身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司機的換電體驗。
記者走訪的朝陽區五里橋公園換電站為最新的4.0版,位置相對優越。記者在現場看到,該換電站非常受歡迎,一小時內前來換電的車輛有近20輛。最多時共有5輛車排隊。但是由於該換電站是最新的4.0版本,車輛從駛上車位到換電完成駛出車位,僅需一分鐘。因此,5輛車全部換完電僅花費了6分21秒。
不難看出,當前換電站的建設在地理位置選擇上,並沒有“先入為主”的加油站那樣優越,在換電站管理和更新換代速度上還有最佳化空間。
正常情況下,將燃油車型換成純電動車型後,使用成本將會降低,司機收入能夠增加。但是,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計程車司機的實際上收入並未如想象中那樣增加,多數司機的收入與以往持平甚至下滑。
記者瞭解到,目前北京市換電計程車可選“充換電”和“純換電”兩種方案:充換電方案允許司機自行對電池充電,但規定每月快充次數不能超過4次,換電按電池電量度數計費,以EU300車型為例,每次換電價格為88元;純換電方案則按車輛儀表顯示里程計費,每公里0.35元,這意味著司機自行充電需要支付兩份價錢。
駕駛EU300的李師傅向記者表示,自己選擇的是純換電方案,每公里行駛成本為0.35元,而此前駕駛燃油車的成本大約為每公里0.5元。按照每天行駛300km計算,在行駛成本上每天可節約45元錢,每月滿勤可節省1350元。不過,這節省下來的錢並沒有落到自己的腰包,而是進了計程車公司的賬戶。原因在於,之前燃油車每月的份子錢只要3700元,更換為換電車型後,份子錢漲到了4800元,省下的錢基本被上漲的份子錢抵消了。
“這還是在滿勤狀態下算的賬,實際上誰也不可能做到一天都不休息,而休息日份子錢照扣。綜合下來,每月收入和以前相比並沒有變化,休息日稍微多幾天反而會下降。”李師傅抱怨道,“換電的麻煩我們承擔了,但是換電的紅利我們並沒有享受到。”
記者採訪的多位選擇“純換電”方案的司機,無不表示自己的收入沒有增加。而選擇充換電方案的司機,實際收入則有明顯增加。李師傅介紹,自己的一位同事,家裡有充電樁,基本每天都在家裡充電,一個月換不了幾次電,使用成本更低,即使份子錢上漲了,也有可觀的收入增加。“目前純換電成本還是比較高的,有時間、有條件的話還是首選充換電方案。”李師傅說。
在吐槽實際收入並未增加的同時,多位司機對換電車輛續駛里程短、電池衰減程度大表示了抱怨。李師傅向記者表示,自己駕駛的EU300夏天開空調實際續駛里程為220km左右,不開空調能跑260km左右。而他每天行駛里程在300km左右,早上出車後,中途必然要換一次電,來回找換電站需要耽誤時間和付出空駛成本。
“由於續駛里程的侷限,導致很多路程遠的大單不敢拉。”另一位劉師傅向記者表示,上個月他碰到一個從北四環到大興機場的訂單,但當時他預計到達目的地後,車輛續駛里程將剩餘不到10km,考慮到送乘客到目的地後,距離大興機場最近的換電站還在17公里外,劉師傅無奈沒有選擇接單。“要是我當時開的是燃油車,我會毫不猶豫地接單,但是換成電動汽車後,我就有顧慮了。”劉師傅表示。
駕駛EU300的黃師傅對當前北京計程車市場的前景頗為悲觀。據他透露,其所在的計程車公司在燃油車時代,實行雙班制度,一輛車兩個人分時段開,公司一共大約有1萬輛車、2萬名司機。部分燃油車實行新能源汽車替代後,大量不願意開新能源汽車的司機逐漸流失,一方面在於他們對更換的新能源汽車車型在續駛里程、充換電方面的顧慮,另一方面在更換新能源車型後,正常都是單班制,一人一輛車,也不需要大量司機。
黃師傅還表示,該公司內部停車場內停放著大量“沒人要”的EU300。為了吸引司機“認領”這些車,該公司鼓勵司機推薦其他人入職,給予獎勵1000元。“如果這些車能換成續駛里程更高、空間更大的EU5,同時在配套換電站建設上滿足需求,或許還能挽回一些司機。”黃師傅說。
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道路上,充電和換電兩種能源補給模式各有千秋。一般而言,個人消費市場更傾向於充電路線,而在營運市場則更適合換電路線。近兩年來,國家部委多次發文助推換電模式發展,2020年,換電站首次被寫入兩會政府工作報告,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再次確認了換電和充電並列的地位。
北京市則為其計程車市場的發展明確了“具備充換電相容技術,以快速更換電池為主”的路線。根據北京市交通委下發的《2021年北京市純電動出租汽車推廣應用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2021年預計新增和更新的巡遊出租汽車約為1.72萬輛,這些車輛將全部升級至北京EU5快換版。據悉,北京汽車於3月已全面啟動車輛升級切換工作。目前,首批1萬輛北京EU5快換版已經交付。北京汽車預計到2022年6月30日前,將全面完成2021年剩餘到期指標的產品更新及交付工作。
1.72萬輛換電計程車的逐漸交付,必然對北京市現有換電網路提出了新的要求。官方資料顯示,截至9月底,北京市累計投放換電計程車2萬輛,已全面完成第一階段北京市計程車“油改電”推廣應用目標,並在北京五環及重點地區建成162座充換電站,投入運營107座換電站,覆蓋北京五環區域、大型居民區、通州副中心周邊、機場周邊等區域,可實現城區範圍服務半徑2.5km。
據瞭解,接下來在《工作方案》的指引下,北京汽車將與其戰略合作伙伴奧動新能源攜手,在北京市換電站建設與佈局上進一步提速,對現有站點升級改造,將部分此前投運的第2、3代換電站全面升級為共享、極速、安全、友好的新一代換電站。此外,還將進一步強化對大興機場、海淀區域等核心區域的網路佈局,以儘快完成2021年底前在北京累計建成換電站240座的目標;打造2.5km計程車服務圈,形成5萬輛換電計程車服務保障能力。
一位換電站工作人員向記者坦言:“在當前階段,要想換電車型沒有一點缺陷、沒有里程焦慮,是不現實的,除非將換電站點密度建得接近加油站。這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解決。”在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過程中,湧現了諸如“柳州模式”、“太原模式”等地方特色發展範本,期待北京換電計程車模式能夠日臻完善,助力新能源汽車發展。
1.換電模式下,車型越少投資效率越高,目前北京共有4款換電車型,部分落後車型已經無人問津,換電站投資效率低。
2.換電站需要持續投資更新,部分老舊換電站亟待更新升級。
3.換電模式並未給司機帶來實惠,而充換電模式中,大量司機選擇在家充電,這與以換電模式為主的最初設想有很大出入。
4.換電模式的排他性在北京已經存在並固化,由於目前的換電模式不存在競爭關係,如何透過市場競爭提升服務乃至技術水平,目前尚未看到可行路徑。
文:張玉 編輯:郭晨 版式:王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