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疾病的康復主要靠養?三分藥七分養的科學依據是什麼?
藥者“毒“也,養者“和“也。
藥指應用使用藥性,且是藥三分毒。
養為預防免疫,增強體質,協調氣血陰陽精血形體精神,是形神機能統一性,也是疾病康復收復最主要因素境界。
養為養生多指透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
養的文化是作息、飲食、情緒、體質、地域環境、天地人合等方面的配合護理。
藥只能醫病,卻難保命,養生長壽,人的生命週期或壽數,是體質精血能量的定律規律性,只是調養才是永遠健康長壽之道。
生命健康影響因素:生活行為方式佔56%,遺傳先天因素佔15%,體質建設佔12%,社會因素佔10%,環境氣候因素佔7% 。
致病發病是機體生能與意識精神雙向選擇影響,邪氣、藥物、環境因素是影響作用的機制。
從某種意義上,藥性為外因素影響,調養護理為內在必要條件。藥為疾病期控制作用變化,養為生命功能生機生化,發生疾病時,藥物可以快速控制病情,養護才能真正生命功能整體性糾偏扶正祛邪,養才是真正祛除疾病、治療疾病的根,從根源上解決疾病或退化衰變發生發展的動力。
生命過程週期是生老病死化,對身體身心生命功能來說,“三分之一能治好;病三分之一自已能好;病還是三分之一難治好",所以養生才是萬全之道。
在身體身心康復過程中,除了醫療用藥及手術所起的作用外,恢復康復更多依賴於患者的自我調養預防免疫,特色良好生活功能行為方式和精神文化建設,促進協調調整生命功能性、陰陽、氣血、臟腑、經絡自主統一。
對慢性病,現代疾病,氣血迴圈失調、免疫排洩分泌障礙症,養的意義重大,比“急則治標"之治更科學性,更生命健康性。
養生為動、靜、治,全面文化、陰陽平衡之道。
養生文化主體責任,有病早防治。
1.脾胃功能養生:飲食衛生有節,早怕油膩 午要菜飽 晚餐真少 防積累與排洩不暢,防過飢過飽、節律不當失宜。
2.心腦肺功能養生:心氣、腦神、肺宣發、宗氣都是輕清之物主,其性質功能宜清新,忌刺激、寒熱、濁氣,多注意呼吸、血壓、脈率節律建設。3.肝腎功能養生:運動鍛鍊、按摩理療,勞逸結合,禁忌熬夜與情志失調,控制水鈉等氣化代謝平衡。多曬曬太陽,促進氣血迴圈,祛寒滯。
4.臟腑之腑養生:防排洩代謝分泌障礙,重視清陽濁陰變化氣化統一。
原創作品 羅佔光中醫生。本文為知識共享。如使用不當,概不負責,並保留相關法律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