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一直都是以風格多樣,味型多變著稱。並且一直與時俱進,任何新鮮食材或者調味料,一旦出現,往往是被川菜率先使用,使得川菜變化多端,才有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名頭。
但是一些經典的川菜,現在已經流傳近百年,或者有近百年的歷史了,至今都保持著老四川的傳統味道。不清楚這些流傳百年的川菜,哪些才是現代人的最愛呢?哪些才是現代人最喜歡的味道呢?
廣漢金絲面
金絲面起源於四川廣漢,有百餘年的歷史了。這個面非常細,可以說細如髮絲,細可穿針。廚師圈裡有這麼一句話:“百姓要吃金絲面,我們就要流身汗。”這是因為製作廣漢金絲面有道特別的工序——坐槓,即廚師坐在長達2米的粗竹竿上不斷地輕輕彈跳,透過自身體重,讓竹竿反覆按壓麵糰。坐槓是製作金絲面很關鍵的一步,可以使做出的面更光潔,口感更爽滑。
金絲面的麵條不含水,遇火就能燃燒。金絲面除了面好以外,更重要的是湯好。金絲面高湯的鮮味源自食材本身。湯清面細,色澤金黃,入口爽滑,上圖這就是一碗正宗的廣漢金絲面。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原本只是小吃,現在已經傳了8代了。陳麻婆豆腐始創於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開創於成都外北萬福橋邊,原名“陳興盛飯鋪”。此菜大約在清代同治初年(1874年以後),由老闆娘陳劉氏所創。因為陳劉氏臉上有麻點,人稱陳麻婆,她發明的燒豆腐就被稱為“陳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麻、辣、鮮、香、燙、翠、嫩、酥,將川菜麻辣味型的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如今,麻婆豆腐遠渡重洋,在世界各地都是美名遠揚。從一味家常小吃一躍而登上大雅之堂,成了國際名菜。
太白醬肉
一到秋冬時節,成都的主婦們就會開始做醬肉。醬肉屬於醃臘製品,無需窖藏。它選料精細,製作考究,集肉香、醬香於一體,而帶江草堂的研製的太白醬肉更是其中的翹楚,號稱“賽火腿”。
帶江草堂原名三江茶園,由四川簡陽人鄒瑞麟先生於1937年創辦。這家飯店自創辦至今都在同一個地址——成都三洞橋頭。郭沫若先生在此品嚐後,曾題詩曰:“三洞橋邊春水深,帶江草堂萬花明。烹魚斟滿延齡酒,共祝東風萬里程。”太白醬肉是帶江草堂的特色菜,很受客人的歡迎,每年11月底、12月初,帶江草堂整個店裡掛的全是太白醬肉。醬肉集肉香、醬香於一體,肥肉看上去油亮香醇,卻不油膩。
乾燒魚
提起四川內江人張大千,人們首先想到他是國畫大師,事實上他還是美食家、烹飪大師,徐悲鴻在《張大千畫集·序》中稱他“能治蜀味,興酣高談,往往入廚作羹饗客”。他甚至還創造了大名鼎鼎的大千菜系。比如大千雞塊、大千紅燒肉、大千釀豆腐等等,都是知名好菜。
大千乾燒魚是大千菜系的招牌菜之一。張大千長女張心瑞介紹說:“大千乾燒魚源於祖母燒製的豆瓣魚,後來由父親加以創新而成。”現在乾燒魚是四川地區的傳統名菜,味型是鹹鮮味。乾燒魚顏色紅亮、味道鹹鮮、帶辣回甜,是魚類菜中的上品。
陳皮牛肉
陳皮牛肉這道川菜中的傳統名菜就是以藥材為輔料入菜的。陳皮牛肉起源於清朝末期,屬於陳皮味——由傳統川菜味型中的麻辣味演變而來。陳皮是一味味苦性溫的中藥,有理氣和中、祛溼化痰的功效。在料理肉類菜餚時加入陳皮,可以去腥除膩,更可提香。
傳說,陳皮牛肉最早就是由川菜大師黃敬臨所創。當時朝廷派官員出差,一路上,總要帶點東西佐酒、下飯,而且又要對身體有所補益。黃敬臨便動腦筋用各種佐料做成了“陳皮牛肉”。這個菜色質深褐,味辣,並且能放一個較長時間而不變味。久而久之,陳皮牛肉就成了四川人桌上的佳餚。在許許多多的各地名菜中,用佐料最出名的也當數川菜的陳皮牛肉最正宗。
冷吃牛肉
吃在四川,味在川南。川南自古以來是富庶地區,因受戰亂影響較少,這裡的人對味道的追求,是相當極致的。冷吃牛肉是自貢人民在製鹽過程中發展出來的一道名菜,迄今已有百年曆史,非常追尋味道的精美。冷吃牛肉最大的特點就是“綿香”,一根一根的牛肉條,慢慢地撕著吃,越吃越香,越吃越想吃。
川菜的精髓就是,不論食材多簡單,只要配合恰當的烹飪方法,就能做出極致的味道。冷吃牛肉是把牛肉先滷後炸再跟幹辣椒混合炒制,放涼後食用的,可以作為零食或者下酒菜。它屬於熱製冷吃,要做好並不容易。選料要精、做工要細、火候要當,才能做出口味純正的冷吃牛肉。這道菜,好多川人入冬的時候,經常和臘肉、香腸一起製作。
蒜泥白肉
蒜泥白肉歷史悠久,是川菜中很經典的一道冷盤。當年成都的竹林小餐有三大名菜:罐湯、白肉、冒節子。其中,蒜泥白肉不但傳承下來,還走向了全球。現在是川菜23味中蒜泥味的經典菜式,它的回味還有甜。它的甜味來自原料中的紅醬油。這種醬油在市場上買不到成品,完全靠川菜師傅在烹飪中自己調製,像鍾水餃、紅油雞塊、甜水麵都會用到紅醬油。
晚清時,“白肉”、“春芽白肉”則可以在傅崇榘寫的《成都通覽》所記成都街市餐館食品中看到。抗戰時期,郭沫若、徐悲鴻、廖靜文、白楊、秦怡、張瑞芳、金山等名優藝術家均彙集於成都,當時他們在工作之餘便不時聚會於竹林小餐,這“竹林小餐”雖是民間餐館,且規模不大,但該店卻自有吸引顧客趨之若鶩的拿手絕招,依靠特色各異的風味菜品引來眾多客人,其一就是“蒜泥白肉”。
回鍋肉
最後這一道回鍋肉,壓軸!實際上許多川菜菜譜的開篇,都是詳細地講解回鍋肉的。它在川菜裡的地位非同一般。在四川,幾乎家家都會做這道菜,但是要炒好卻是很不容易。甚至對於它的製作細節方面,許多川菜大廚都是意見不一。可見這道菜的在川菜中地位有多麼的重要了。
至於它的起源,也是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起源於清末,由一位翰林發明;其二是宋代就有了,但是最早的文字記載卻是出在明朝。明人宋翊《竹嶼房雜部》這樣記載:“油爆豬,取熟肉細切膾(切片),投熱油中爆香,以少醬油、酒澆,加花椒、蔥,宜和生竹筍絲、茭白絲同爆之。”除了調味料的差異,其形制是和現在的差不多了。
所謂回鍋,就是需要進行二次烹調的意思,製作回鍋肉需要將“二刀肉”放入鍋裡煮後再下炒鍋炒至呈燈盞窩狀。按照傳統記載,烹製回鍋肉必須用到甜麵醬,甜麵醬在菜裡起到解膩的作用,可使肥肉吃起來香而不膩。但是現在家常的做法,使用郫縣豆瓣就ok了!
川菜的歷史源遠流長,西漢末年開始是初具規模,從東漢到唐末,幾經變化,宋代開始定型,並影響中原,明末清初,開始走向口味多變的特色,民國初年,逐漸繁榮,歷經百年之後,現在已經成為最大眾的菜系了。沒有哪一個中國人敢說,從來沒有品嚐過川菜,川菜的影響力,是其他菜系不能比擬的!但是,經典的就是經典,比如上述八道川菜,從定型以來,一直保留了其原有的風味。
但是不清楚,這些風味,哪些才是現代人最喜歡的味道呢?朋友們,不妨在討論區留言!
(文中所用圖片部分來自網路,有版權需求的請聯絡作者刪除!)
本文由浪漫的何必問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