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27日,
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
在北京展覽館隆重舉辦。
國家科技創新成就展每五年舉辦一次,
濃縮了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精華之作”,
更蘊含著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新徵程、
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密碼”。
而在這批濃縮精華的動能密碼裡,
有四項中山大學教授領銜的科研成果亮相。
01
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教授團隊
“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
在基礎研究展區展出
羅俊教授團隊從上世紀80年代
在華中科技大學工作期間,
就致力於萬有引力常數G的測量。
歷經30多年艱辛,
成功測得國際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G,
為提升我國在基礎物理學領域的話語權、
為物理學界確定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的推薦值
做出實質性貢獻。
測G過程中,
團隊自主研發出的一批
高階精密測量技術、方法和儀器
部分已經在地球重力場的測量、
資源勘探、
基礎物理科學實驗
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為我國自主的空間引力波探測專案
天琴計劃的開展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此成果於2018年在《自然》上發表
入選2018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於2019年寫入我國普通高中物理教材。
02
中山大學副校長蘭平教授團隊
“腸癌早診早篩糞便DNA快速診斷試劑盒”
在社會發展展區的健康中國板塊中展示
中山大學副校長蘭平教授團隊
聯合廣州市康立明生物公司
自主研發的“腸癌早診早篩糞便DNA快速診斷試劑盒”,
作為唯一一款腫瘤早篩參展產品,
在社會發展展區的健康中國板塊中亮相。
結直腸癌在我國發病呈現迅猛增長態勢,
已躍居常見腫瘤的第二位。
作為最適合早期篩查的癌症之一,
早診早治大大提升了療效,
降低了腫瘤的發病率和致死率,
具有良好衛生經濟學效益。
相比傳統的結直腸癌篩查方式
如糞便潛血試驗和結腸鏡檢查,
此次展出的糞便DNA檢測試劑盒
透過檢測少量糞便樣本中的
人類SDC2基因甲基化狀態
即可對結直腸癌和腺瘤性息肉進行早期診斷,
前期臨床試驗總符合率為93.65%。
具有準確度高、無創性的優勢。
這是我國首個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的
腸癌糞便DNA檢測產品。
蘭平教授團隊將繼續以
“提高結直腸腫瘤早診早篩,
提升結直腸腫瘤綜合防治水平”為目標,
依託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國家生物資訊中心和國家基因庫等平臺,
在防、診、治等方面
利用高通量資料和人工智慧技術
探索早期診斷、療效評估和復發監測的
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手段,
開展高質量多中心臨床研究,
助力“健康中國”。
03
中山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程曉教授團隊
聯合設計的“冰路衛星”
在海洋強國展區展出
冰路衛星由中山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聯合設計,
深圳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研製,
是我國首顆
專門面向極地遙感觀測的小衛星,
主要用於極地氣候與環境監測。
作為我國極地立體監測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該衛星具備5天覆蓋兩極的能力,
獨特的在軌變曝光技術
保證了獲取影像的質量。
中山大學構建並執行
冰路衛星的地面生產系統,
負責影像的後處理。
自2019年9月12日發射以來衛星執行狀態良好,
圓滿完成了兩期南極
和兩期北極格陵蘭觀測任務。
目前,
衛星觀測資料已向全球使用者免費共享。
04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郝元濤教授團隊承擔的
“廣東省傳染病防治示範區”專案
亮相傳染病防治重大專項展區
“十三五”期間,
該專案透過規範的SOP、
實施路徑及質量控制體系,
建立了華南地區
艾滋病、乙肝和結核病全方位防治系統,
形成了以社群為基礎,
政府、高校、疾控機構、
社群醫院、三甲醫院和企業共同參與
的綜合防控網路。
以防控需求為基礎,
循證最佳化服務內容和考核辦法,
完善並推廣普查早治的防治策略,
使示範區目標人群的
“感染率、病死率”
較“十二五”期間顯著降低。
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導下,
該專案聚焦重大傳染病的臨床研究和醫學科技成果轉化,
建立了“醫產學研用”一體的創新模式,
對相關傳染病檢測產品進行了開發及評估,
並在廣東省乃至全國範圍內推廣應用。
紮根中國大地,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中山大學
勇立科技潮頭
以“大平臺、大團隊、大專案、大貢獻”
為核心抓手,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面向經濟主戰場、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自覺肩負起光榮歷史使命,
構築創新動能
為國家科技創新添光添彩!
歡迎關注“中大招生”頭條號,獲取關於985、211、“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山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轉自中山大學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