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環境變化都是極為緩慢的,動輒就是幾千萬年的跨度,緩慢變化的氣候是地球上豐富多變的物種最大的“幕後推手”,沒有哪個物種會一直稱霸地球,在緩慢的氣候更迭中,往往就是“舊神”隕落“新神”登基。
當然地球這樣相對溫和的“態度”並不會一直維持著,從古生代泥盆紀統治海洋一億年的鄧氏魚覆滅,再到中生代白堊紀與新生代古近紀恐龍時代的終結,劇變的氣候就成了地球物種大滅絕事件的主導因素,大起大落氣候變化背後的原因,一直是科學界的熱門研究課題,而這些氣候劇變中,持續僅20萬年的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絕對可以稱得上最詭異的氣候劇變。
地球發了一次“高燒”
這次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的起因還要從6500萬年之前說起,在那顆導致了恐龍時代終結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地球幾千萬年好不容易建立的平衡再次被打破,不知道是因為撞擊帶來的巨大能量改變了地殼的運動導致火山頻發,還是生物大滅絕後植物數量銳減固碳能力變差,反正結果就是碳迴圈出現了阻滯,火山噴發或者大火產生的巨量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多地充斥於大氣中,全球的平均氣溫開始劇烈上升,在1000萬年時間裡上升了3℃,導致了極熱事件的發生。
5500萬年前,地球的溫度突然上升了5-8℃,不少文獻記錄認為這個“突然”持續了不到2萬年的時間,2萬年在地球的地質年代中算的上比眨眼的時間還短,是什麼引來了這樣突如其來的高溫呢?
最有說服力的觀點還是傾向於,地球1000萬年的不斷變暖,最終量變引發質變,氣候變暖對洋流的影響非常大,大量的暖流流向了常年冰冷的深海,而深海中的“溫室炸彈”可燃冰大量的釋放出來,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的保溫能力可比二氧化碳強20多倍,甲烷的釋放又促進了氣溫的進一步上升,於是地球氣溫直接“起飛”了,而且甲烷在大氣中並不穩定,會受到紫外線的氧化,也會向宇宙逃逸,這是解釋了極熱事件結束後地球氣溫為什麼會迅速回落。
那麼這一期間有多少的碳被釋放出來呢?馬庫斯·古德伊爾團隊透過分析這時期海洋沉積物的岩心,計算出大約在3萬億噸,整個排放過程持續了大約5萬年,這麼多的碳比全球化石燃料儲備的碳還要多,而現在每年化石燃料排放的碳在10億噸左右,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為319.8億噸。
這麼龐大的數字,直接讓地球發起了“高燒”,並且在極熱事件結束後,地球溫度依然在穩步上升,在500萬年裡又緩慢回到了極熱事件時的高溫水平,這樣的緩慢上升的溫度,對動植物來說可是天大的機遇。
逼得鯨魚祖先下海
這個持續數百萬年的大暖期被稱為早始新世大暖期,高溫帶了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區域性地區豐沛的降水,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地區,當時的降水讓這一地區河床遍佈,河道縱橫,讓原本很多在地上跑的動物沒了立足之地,這些動物中,就包括鯨魚的始祖——巴基鯨。
巴基鯨全稱巴基斯坦鯨,在上世紀80年代發現於巴基斯坦,被認定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最原始的鯨類,它生活於距今5300萬年,正是早始新世大暖期期間。
巴基鯨的樣子和今天的鯨魚完全不一樣,它身長1米左右,四條腿走路不說還有一條長尾巴,雖然名字裡有個“鯨”字,但巴基鯨擁有著非常健壯的四肢,它們的牙齒也是陸地肉食性哺乳動物中典型的犬齒臼齒相結合的型別,這樣的形象放在今天就如同一條大狗,不過巴基鯨和犬科動物只是“雷同”,在分類上更傾向於河馬的祖先,所以巴基鯨確切的說是一種雜食性動物,同時也在出土的巴基鯨牙齒化石上發現了明顯的草植磨損的痕跡。
向大海邁出第一步對於巴基鯨來說並不困難,實際情況也可能不得不轉向水下覓食,那時候的巴基斯坦地區面向淺海,加上河沼密佈,粗壯的四肢似乎沒有了奔跑的用處,反而在水中“狗刨”更加適合。同時,巴基鯨的背部已經進化得像鱷魚那樣比較平滑,鼻孔也朝上,眼睛額耳朵的方位也表明巴基鯨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水下,這些跡象表明巴基鯨已經開始適應了水下和陸地的生活。
網上有朋友問到巴基鯨是不是兩棲哺乳動物,其實在生物學分類上兩棲動物和哺乳動物是兩個完全不同概念的動物,在生命樹上都沒有任何的重合,兩棲哺乳動物的說法本身就不合理。
如今全球變暖會出現新的大暖期嗎
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中,全球平均氣溫最高時約23℃,而2020年全球平均溫度達到了14.9℃,根據氣象專家的預測,按照現在碳排放的速度,可能會在2159年達到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的碳總量,截止到2016年,人類總共排放了大約1.5億噸碳。
同時,根據哥本哈根大學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的一項新研究,北冰洋地區的大部分的氣溫,在過去的40年中以大概每10年增長1℃的速度穩步上升,這種氣溫上升速度與上一次冰川時期的升溫速度非常相似,可以說控制全球碳排放量,拖住全球變暖的腳部刻不容緩。
但是會出現像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中的大暖期嗎?這個不好說,因為當時的地殼運動和生態環境與今天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極熱事件本身停留的時間很短,在地質中留下的痕跡也很少,很難與今天的地球環境相比較。
藏南定日地區的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野外剖面
不過,全球正以這種速度變暖絕對不是好事,量變到質變的結局是怎樣的,也許只有來到的那天才會知曉,然而那個時候明悟不是有點太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