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多
大餐飲連鎖時代,“炒菜”風光不再。/視覺中國
這兩天,知乎上有一個熱議問題:
為什麼小時候吃大餐都是吃炒菜,現在出去聚餐都是吃火鍋、烤肉?
的確如此,回想童年“下館子”的經歷,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厚厚一本菜譜,點菜時放在手裡,幸福感是有分量的。松鼠鱖魚、黃金玉米、四喜丸子,幾乎是逢店必點,再配上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生活的好滋味,不過如此。
但如今,在一二線城市,“炒菜”正在喪失吸引力——一個人吃“沒法點”,幾個人吃“菜系不好協調”,“炒菜”的尷尬地位日漸凸顯。相比之下,火鍋、烤串、酸菜魚、小龍蝦,才是年輕人的聚餐首選。
當然,對“炒菜”無情的並非只有年輕一代。準確說,真正想要拋棄“炒菜”的,是資本市場。
不信想想看,你身邊的連鎖餐飲品牌中,主打“炒菜”的餐廳有多少?
你還記得四喜丸子嗎?/視覺中國
即便在那些為數不多的“炒菜”連鎖餐廳,菜式種類也在逐漸瘦身。從百科全書式的超級選單,到主打特色菜品的極簡菜譜,越來越多的菜式從大眾視野消失。要知道,曾經在街頭巷尾的蒼蠅小館,夫妻二人就能掌勺近百道菜品,小小的一個後廚,裝得下祖國大江南北的江湖名菜。
“炒菜”為什麼淡出了餐飲江湖?八大菜系為什麼輸給了火鍋、烤肉?
對於每一個愛吃的國人來說,中華第一烹飪法——“炒”字的退隱,都是一個讓人憂心忡忡的現象。
大連鎖餐飲時代,
炒菜淡出江湖
大連鎖餐飲時代,無數令人垂涎的中華美食正在逝去。
在李安電影《飲食男女》中,臺北名廚老朱的做菜功夫令人歎為觀止。電影的開頭4分鐘,稱得上是中華大廚的“魅力時刻”——殺雞拆骨,和麵捏包,吹烤鴨,切花刀,整套動作行如流水。
《飲食男女》中,老朱的做菜功夫令人歎為觀止。
一頓4人食的家庭晚餐,飯桌上就囊括了爆炒雙脆、冰糖元寶、菊花鍋、東坡肉、翅包雞等近10道菜;一個給鄰居小朋友的“簡單便當”,包含了無錫排骨、蟹肉菜心、五柳雞絲、青豆蝦仁,以及苦瓜排骨盅。
看過電影的人,個個都隔著螢幕,嚥下了口水。
不過,你或許發現,這些菜名是不是頗為陌生,甚至從未聽過?
可以放心的是,你絕對不是“孤陋寡聞”,如今,常年被火鍋、外賣“投餵”的年輕人,可能已經報不出幾個炒菜名了。
這似乎與“消費升級”的大趨勢相違背,在飲食日趨豐富的當下,我們與餐廳的關係從未如此親近。20年前,一個家庭一年也下不了幾次館子,今天,外出就餐已經成了很多家庭的日常。
爆炒雙脆、冰糖元寶、菊花鍋、東坡肉、翅包雞……你吃過幾種?/電影劇照
多人聚餐,可以考慮烤魚、烤肉、火鍋、串串;單人食,則有粉面、漢堡、比薩,但不難發現,這些食物都不是“炒”的。
我們知道中餐的博大精深,就在於它的菜系繁複,製作方法複雜。八大菜系,28種烹飪方法,“炒、炸、爆、燒、熘、煮、汆、涮、蒸、燉”,隨便舉幾個例子,都足以讓人眼花繚亂。
因此,主流觀點一致認為:“中餐擁有世界上最難以標準化的烹飪技巧。”
但在餐飲連鎖化時代,菜式需要追求的,卻正是標準化、程式化。
還是以《飲食男女》中的菜式為例,一道“走油扣肉”需要經過“煮、炸、浸、蒸、燜、炒、芡”等7個步驟。五花肉在熱油中煎炸過後,帶著騰騰熱氣浸入冰塊,冷卻後,再伴著香料一起放入蒸鍋,“火”與“冰”的衝撞,構成這道扣肉酥軟口感的秘訣。
走油扣肉,需要經過“煮、炸、浸、蒸、燜、炒、芡”等7個步驟。
再比如刀功,針對不同的蔬菜、肉類,刀的角度、力度、速度各不相同。
但這樣複雜、漫長的做菜流程,顯然已經不適配今天連鎖餐廳的特性了。
餐飲顧問陳志強在《萬店盈利》中寫道,連鎖餐廳打造爆款菜品的法則之一,就是要保證出餐速度——半成品優先,“現炒現做的炒菜”“做工複雜的精品菜”最好捨棄。
海底撈、西北莜麵村、呷哺呷哺、鄉村基、真功夫,這些最廣為人知的餐飲品牌,無一例外,都是靠半成品玩轉起來的。
其中,西貝莜麵村的著名策略就是“多做燉菜,少用炒菜”,於是,西貝的選單,只剩下寥寥幾道“炒菜”;另一家連鎖巨頭真功夫,開闢了中式快餐的“蒸品”模式,番茄炒蛋、魚香茄子——從前的“家常炒菜”,最終都淪落成為與微波爐相依為命的“料理包”。
從前的家常“炒菜”最終都淪落成為與微波爐相依為命的“料理包”。/視覺中國
為什麼連鎖餐廳接受“蒸燉烤”,但卻拒絕“炒”這一應用最廣、最基礎的烹飪方法?這是因為,“炒”最不容易標準化,也最不容易複製。
因為,簡簡單單一個“火候”背後,就藏著無數的學問。
一句“大火爆炒”,具體是指多大的火?時間40秒,還是50秒?翻勺頻率是怎樣的?在廚師具體制作的過程,這些都必然出現偏差。
再比如中餐食譜裡經常出現的“量少許”,雖然被大家吐槽“不精準”“易手抖”,但這也是中餐的迷人之處,不同的做菜人,會帶著不同的見解。
但在連鎖化餐飲時代,中餐已經不被允許”憑感覺行事”了。為了避免出現“不同餐廳不同味”的現象,中餐的製作流程正在向麥當勞、肯德基看齊,用料統一,烹飪方法減少,“少許”向“克”過渡,而且要儘量降低廚師對於菜品的影響。
“炒”最不容易標準化,也最不容易複製。/圖蟲創意
炒菜、精品菜,自然受到了資本大佬們的冷落。
根據前瞻產業院的資料,2019年,中國的自營及加盟連鎖餐廳市場佔中國餐飲行業的19.6%,雖說從資料上看,連鎖餐廳的比重遠不及“個體戶”,但實際情況是,在一二線城市,這一資料要高出很多。
尤其在經歷了疫情過後,很多“散戶”餐廳在疫情期間難以為繼,餐飲大連鎖時代加速到來。
比起小餐館,頭部餐飲品牌的抗壓性更強。儘管海底撈在疫情寒潮中損失了幾十億元,但它背後充裕的現金流,為海底撈撐直了腰桿。
比起小餐館,頭部餐飲品牌的抗壓性更強。/圖蟲創意
“縮水”的海底撈,市值仍舊超千億元。另一個數據是,美國的連鎖餐廳佔比總餐飲市場的73.8%,也就是說,未來中餐的發展,仍有巨大的“連鎖化”空間。
這讓資本市場看到,餐飲行業的無窮潛力。
消失的廚師
落寞的炒菜
“廚師的菜,唱戲人的腔”,正如人的腔調千差萬別,同一道菜,不同廚師做起來可能會迥然不同。
可是,在餐飲大連鎖時代,廚師似乎已經無足輕重。
連鎖餐飲品牌的擴張寶典,在於完善高效的供應鏈。比如連鎖餐廳“元祖”麥當勞、肯德基,曾經都是靠先進的供應鏈,快速席捲全球。
麥當勞、肯德基,曾經都是靠先進的供應鏈,快速席捲全球。/pexels
餐飲供應鏈主要包含3個部分——食材採購、生產加工、物流管理,每個步驟環環相扣,為消費者提供“標準化”的食物。在這個鏈條中,廚師沒有“一席之地”,相應地,只剩下配餐員。
這和傳統中餐廳的邏輯截然不同。在以前的中餐館,廚師才是靈魂人物,一個餐廳的名聲,總是圍繞廚師而起。
但對於今天的連鎖餐廳,“不用廚師、少用廚師”才是餐飲行業“做大做強”的重要原則。
我們前面提過,餐飲連鎖需要打造“標準化”的食物,而“炒”恰恰是難以把控的,因為非常看廚師的功力,如果廚師“手勁”不同,翻炒的菜品味道可能出現天差地別。
除此之外,廚師被擠出餐飲行業的另一個關鍵原因,是“成本太高”。
廚師“手勁”不同,翻炒的菜品味道都可能出現差別。/視覺中國
根據職友集的資料,2020年我國廚師的平均月薪為6100元,是餐廳服務員工資的2-3倍,而“名廚”的月薪可以高達兩萬元以上,遠超店長薪資。
此外,培養廚師需要漫長的時間。上世紀,北京飯店的廚師,需要在後廚歷練十餘年,才能擁有掌勺的資格。但對於想要快速鋪張門店的餐飲品牌而言,別說數年時間,就是幾個月,也足以耗盡資本的耐心。
誰來替代廚師?中央廚房給出了殘酷答案。
中央廚房如同一個”配餐配送中心”,統一採購食材、製作菜品,然後再進行集中配送。如此一來,連鎖餐廳的後廚就被最大化地精簡了——沒有了洗、切、配,沒有了繁複的烹飪法,後廚人員只需用微波爐“叮”地熱好半成品,就可以將食物快速端至顧客桌前。
誰來替代廚師?中央廚房給出了殘酷答案。/圖蟲創意
而一個後廚人員的培訓時間,通常只需要6-8天。
根據最新的資料,國內成規模的連鎖餐企中,已有74%的餐飲品牌開始自建中央廚房。
建立中央廚房的需求,跟連鎖餐廳的選址息息相關。
相當多的連鎖餐廳會開在大型商場,但商場通常有著嚴格的消防規定——禁止燃氣與明火。嚴重依賴“大火”的炒菜,自然被踢出了選單。
當然,並不是說連鎖餐廳拒絕提供“炒菜”,而是“炒”字的意涵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中央廚房,炒菜機、自動炒菜機器人的身影越來越多。
B站上,一個關於炒菜機的熱門影片調侃道:“王剛就是因為這玩意兒被餐廳開掉了。”擁有2000萬粉絲的王剛,是油管上人氣僅次於李子柒的中餐博主,擅長炒菜,在餐廳購置了炒菜機後,他失業了。
只是,自動炒菜機器人擁有鋼鐵的意志、無情的內心,一臺轟隆隆的機器,產出以千克計量的炒菜,然後被分盤、打包、運往門店。
在中央廚房,“炒”字的意涵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圖蟲創意
炒菜機器,擁有超強的擴張複製能力,以及永不停息的動力,但經由機器之手的“炒菜”,再也不是以往那盤“新鮮出爐”、飽含大廚個人意志、讓人驚喜的炒菜了。
“鴛鴦鍋”,
南北通吃的大贏家
既然中央廚房是大勢所趨,我們能在主流餐飲市場上吃到的食物品類,也越發“身不由己”了。
越來越多的菜系,消失於江湖。《飲食男女》中,老朱的二女兒為愛人所做的那道令人垂涎三尺的“組庵豆腐”,早已無人問津了。
因為組庵菜工序複雜,用料講究,與“易複製”的“標準化菜品”,勢不兩立。
組庵菜工序複雜,用料講究,與“易複製”的“標準化菜品”,勢不兩立。/《飲食男女》劇照
回到文章開頭的知乎問題: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聚餐都選擇火鍋烤串?
與其說這是年輕人的“選擇”,不如說是市場選擇了我們。
近年來,火鍋店的鋪張速度已經進入“5G”時代。近5年來,火鍋行業的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1.6%,超過整個餐飲行業的平均增速;火鍋行業的總規模近5000億元,超過餐飲行業的1/8。
火鍋就是餐飲行業中的絕對C位,而其他品類在火鍋面前,大概只有“爭相吃醋”的份。
從供應鏈的角度來看,火鍋最容易“複製”、標準化程度極高。只要鍋底統一調配,就不存在味道差異;此外,火鍋的食材都可以冷凍、冷藏,易於運輸。
只要鍋底統一調配,就不存在味道差異。/圖蟲創意
火鍋的淨利率很高,所以才能催生像海底撈這樣的餐飲“帝國”。
另一方面,火鍋已經成為年輕人的“社交工具”。
“辣味”甚至成了一種最大公約數。中國的人口流動越發普遍,在一線城市,外來人口遠超本地人口,如何與五湖四海的朋友在餐桌上達成一致?——辣,成了人們最常見的選擇。
近十年來,“辣”味逐漸一統天下。國民對辣度的接受口味越來越高,雖說“辣”具有強烈的侵略性,但它能夠刺激內啡肽的分泌,從而讓人們上癮。
就連廣東這個“與辣為敵”的省份,近幾年也開始對重口的川味火鍋、川菜丟擲橄欖枝。
如果說“辣”味還有一個實際功能,那就是“一辣遮百醜”。即便食材不夠新鮮,進入牛油鍋裡翻滾一圈,出來以後也就沒有明顯“短板”了。
即便食材不夠新鮮,進入牛油鍋裡翻滾一圈,出來以後也就沒有明顯“短板”了。
當然,即使是那些不吃辣的人,也可以在清湯鍋面前做出妥協。
對此,有網友評論:“一個鴛鴦鍋,解決所有問題。”
燒烤、烤魚的成功路徑也大致相同:既能讓人辣得過癮,又不至於被送入肛腸科;既能達成總體的口味一致,又能在具體的“菜品”中保留差異。
不過,我們還能吃到好吃的炒菜嗎?作家阿城所說的,“中餐的甜、鹹、酸、辣、辛、苦、羶、腥、麻、鮮”,還能找到幾個?
對於普通人來說,藏於街頭巷尾的大排檔、小館,是炒菜最後的藏身之處。/圖蟲創意
不是不可以,對於普通人來說,藏於街頭巷尾的大排檔、小館,是炒菜最後的藏身之處。
但遺憾的是,要想吃到好吃的炒菜,首先得是半個“資深食客”,不然,你也得是個當地土著。
參考資料:
國際金融報 | 中餐標準化造就世界級餐飲巨頭
谷都說中央廚房是趨勢,那它到底能給餐飲企業帶來什麼?
線下連鎖消費逆勢估值暴漲,開一家餐廳容易嗎?
商隱社 | 中國廚師消亡記
陳志強 | 《萬店盈利:餐飲連鎖盈利模式30講》
B站 | 《飲食男女》老朱的走油扣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