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都有過這樣的時候:今天要完成某項工作,比如要提交財務報表,結果,銷售部門一再延遲承諾會準時給你的相關資料,導致當天沒有完成財務報表,延遲到了第二天。你就會很煩躁,很生氣,因為不能按時完成工作,而遷怒別人,又責怪自己拖延工作而鬱悶、消沉。
那麼,你知道我們的情緒為什麼這麼容易變差嗎?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本《拆除你的情緒地雷》,從根源告訴我們情緒容易變差的原因。這其實是因為我們自己創造了情緒問題,透過改變我們自己的想法,是可以降低我們的負面情緒的。以這個觀點為基礎,作者阿爾伯特·埃利斯提出並建立了心理學上有名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透過這種療法,我們自己就可以從思想、行為和認知三個方面幫助、分析自己為什麼會產生負面情緒,以及如何避免產生負面情緒。
本書作者阿爾伯特·埃利斯是被譽為超越弗洛伊德的著名心理學家,是認知行為療法的鼻祖。他創造的這套理性情緒行為療法,幾十年間治癒了上萬名情緒病患者,幫助他們走出情緒的深淵,愉快的享受生活樂趣。
這本書,我將分成三個方面為你解讀。
第一天,我們來了解一下我們自己為什麼特別容易沉溺在情緒問題中,以及如何避免產生負面情緒問題。
第二天,我們來認識一下理性情緒行為療法是什麼,以及它的工作原理及核心是什麼。
第三天,讓我們來學習一下如何運用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享受愉快的生活。
接下來,讓我們開始第一天的話題,我們自己為什麼特別容易沉溺在情緒問題中,以及如何避免產生負面情緒問題。
一、我們為什麼容易沉溺情緒問題中
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在做事情之前,就想了一堆理由來進行推脫。在事情做完之後,當別人提出某些建議時,他們又不能虛心地聽取意見,要麼消極對待,要麼大聲反駁,用強烈的自尊來掩飾工作沒做好,而帶給自己的自卑感。
這樣的情況,既反映出我們很容易貶低自己,又說明我們對挫折有很低的承受能力。而且,這兩種情況還會互相影響。一旦我們遇到挫折,在很低的承受能力的情況下,我們就會對自己有很差的認可度,會覺得自己很失敗。
究其原因,這其實是我們的非理性思維方式在作怪。如果一直讓非理性思維方式佔據你的主導地位,你覺得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呢?我猜你會越來越消極,當見到其他人時,你如果總是說些令人消極、抑鬱的事情,久而久之,所有人都會對你避而不見。
有研究發現,我們的思維方式中,非理性思維的比例要遠大於理性思維的比例。那麼,我們為這麼容易沉溺在負面情緒中呢?有三點可以參考,第一,人生來就愛自尋煩惱,第二,生理上的痛苦導致抑鬱消極,第三,內在不健康、消極的傾向。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人生來就愛自尋煩惱。
1. 人生來就愛自尋煩惱
說到人生來就愛自尋煩惱,我們能想到最有名的代表人物是誰呢?林黛玉。《紅樓夢》裡關於林黛玉的描寫,多是敏感、易傷感,多愁善感等類似的形容詞。像她這樣的人,想的很多,而且習慣把周圍發生的事情,跟她自己聯絡在一起,總是想一些負面的內容。
這種就是典型的自尋煩惱。再舉個例子,你跟某個同事合不來,在對方跟別人聊天的時候,你會不會總在想,她是在說我的事吧?你肯定會很煩躁,總想知道對方在說什麼,結果什麼也不知道,工作也沒做好。你既折磨了自己,又影響了工作。這也是自尋煩惱。
有研究表示,我們先天的性格和後天的教育使我們容易“陷入煩惱”。我們總是給自己強加一些必須達到的要求,讓自己對於成功、他人的認可和快樂的理性追求,變成了不理性的執著和要求。一旦我們不能跨過我們給自己設定的這些障礙,這些障礙就會反過來讓我們感到不快樂,於是我們消極、抑鬱,或自暴自棄,最終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說完了自尋煩惱,我們再聊一下讓我們陷入情緒問題中的第二點,生理上的痛苦也會導致抑鬱消極。
2. 生理上的痛苦導致抑鬱消極
這一點其實在生活中很常見,假如生了重病,覺得自己再也好不了的時候,意志力薄弱的人就會陷入自暴自棄,很容易折磨自己,也折磨周圍的人。
醫學上有一個病症叫“三叉神經痛”,俗稱“臉痛”,是醫學界公認的神經系統中最痛苦、最頑固、治療最困難的一種疾病,被公認為“天下第一痛”,有“不死的癌症”之稱。除其發作時劇烈疼痛難以忍受,跟其“一觸即發”的症狀特點有著很大關係,很多患者因其這個特性,終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由此可見,身體上的疾病不僅僅是從身體上,更是從心理上摧殘著個體。當我們從健康的個體變成病病歪歪的藥罐子,誰會高高興興地接受呢?
3. 內在不健康、消極的傾向
最後一種是屬於我們心理的不健康、消極的傾向。這種傾向可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它會讓我們以自我否定、自我貶低的方式思考、感覺和行事。
比如領導給你一個任務,要求最晚本週五完成。你特別高興,覺得這是一個機會。但是,你開啟工作列,只是潦草看地了下任務內容,就覺得它很容易完成,隨即把任務擱置一邊,優先去做其他事情。結果,一天拖一天,你從很充裕的時間,拖延到最後一天,最後很匆忙做完交差。可想而知,這件事的結果會是什麼。你覺得完成得很糟糕,然後開始找任何理由為自己開脫,卻又把自己變得焦躁,認為自己很差勁。
這些都會讓我們不知不覺地沉浸在負面情緒中。
雖然我們會自尋煩惱,會因為病痛而消沉,會因為內心各種懶惰消極的想法讓自己不快樂。但是,我們人生來還是積極主義者,遇到困難,我們總是積極主動地想辦法去努力解決它們。
接下來,我為你們介紹三個可以避免產生負面情緒的三個方法。這三個準則包括:積極向上的思考,避免自尋煩惱;減少引發負面情緒的不理性想法,和反駁對抗消極想法,改變不理性想法。首先,我們看下第一個,積極向上的思考,避免自尋煩惱。
二、避免產生負面情緒的三個準則
1.積極向上的思考,避免自尋煩惱
雖熱我們的消極想法通常會佔據我們的大多數想法,但是我們也有健康的、積極的內在傾向想要自己生活的積極、充滿創造力,能夠自立自強。所以,我們在做事的時候,可以先給自己加油鼓勵一下,多想一些讓人輕鬆愉快的事情,多考慮一些正向積極上的想法。
綜藝《披荊斬棘的哥哥》中的演員張晉,一開始他的標籤是蔡少芬的老公,外界說他是靠老婆上位,總帶著有色眼鏡看他。而張晉也毫不避諱這個問題,曾正面回答,自己這輩子的幸福就靠蔡少芬了。正是帶著積極向上的拼搏的勁頭,沒有對外界的質疑胡思亂想,才能夠一路走到影帝,獲得如今的成就。
說完了積極向上的思考,讓我們來看一下怎麼減少引發負面情緒的不理性想法。
2.減少引發負面情緒的不理性想法
埃利斯指出,我們自己的很多苦惱,都是我們自己把原來那些健康的需求,變成了不健康、不理性的強制要求。什麼意思呢?比如,最初我們只希望得到領導的欣賞,和同事的認可。後來“希望”變成了“必須”,做每一件事,我想都要被認可、被肯定,然後才能安心,否則我就會變得很焦慮,很不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在這裡“希望被認可”就是很理性的想法,即便沒有被認可也沒關係,我可以總結自己的不足,期待以後越做越好。但是,當“必須、一定”變成了強制要求,如果我達不到,身心都會極度不適。
《哥哥》裡有這樣一幕,言承旭一組分配歌詞,出於整體效果的考慮,言承旭把最重要部分分給張雲龍。可是同組的敖犬不滿,他覺得不公平,把能出彩的地方給了別人,僵持不下後,不歡而散。最後因為言承旭主動找他,和他分析那樣做的理由,講明利弊,這件事才得以解決。看得出來,敖犬的想法屬於不理性的想法,大概就是我要唱,不給我唱就不行。雖然節目正常進行下去,但是觀眾看過後,多少還是給他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所以,我們在遇到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把自己逼到非此即彼的地步。老話說“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給別人留退路,更要給自己留退路。
生活中有一種觀點是,不要對所有的人和事情,抱有過高的期望。所謂期望越高,失望越高。雖然我們努力減少能引發負面情緒的非理性想法,但是非理性想法還是會產生,這時候我們怎麼辦呢?讓我們看一下第三個準則,反駁對抗消極想法,改變不理性想法。
3.反駁對抗消極想法,改變不理性想法
有研究表明,即使你的生活中很少或者沒有遇到挫折,你的大腦和身體上的化學反應也會讓你很容易感到不安和憂慮。可能因為身體遭遇了一些不尋常的痛苦,會讓你在某個時間段產生恐懼或害怕的想法。這其實都是我們自己思維的產物。也就是說我們特別容易在遭受到痛苦的時候,總會想到一些不好的想法,比如“為什麼我要遭受這樣的痛苦”、“為什麼倒黴的總是我”等等。
但是,我們如果總想著“為什麼”、“憑什麼”這樣的想法,我們就會一直沉浸在這種可悲的想法裡無法自拔。這時候,我們一旦發現自己有非理性的想法,可以試著讓自己停止這樣的想法,努力想一些與這些想法相反的內容,像“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等等的想法,努力用正面積極的想法態度,去反駁可能讓自己充滿挫敗感的、不理性的想法。
電視劇《理想之城》裡,主人公蘇筱的成長之路,其實就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對抗負面能量的路。面對一個接一個的問題,蘇筱既能承受住非人的壓力,又能把握住機會,把壓力變成動力,盡全力解決問題。這首先就需要我們在面對挫折時,能迅速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以一個積極的狀態迎接狂風暴雨,最終,迎接我們的,終會是風調雨順.
到這裡,今天的內容就差不多介紹完了,我們一起回顧一下:
首先,我們聊了聊我們為什麼那麼容易沉溺在情緒中,一是我們人生來就愛自尋煩惱,二是生理上帶來的痛苦容易導致抑鬱消極,最後是人內在不健康、消極的想法傾向也會讓我們沉溺在情緒中。
接下來,我們又分析了可以避免產生負面情緒的三個準則,分別是:積極向上的思考、避免自尋煩惱,減少引發負面情緒的不理性想法,和反駁對抗消極想法、改變不理性想法。
在瞭解了我為什麼產生非理性思維後,下一篇,我將會為你分享什麼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以及它的核心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