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劇《亮劍》中,對八路軍彈藥不足的情況有直接描寫。本來有的戰士可以打掉更多日本兵,但無奈子彈不夠用,只能錯失戰機。而因為沒有子彈,不少戰士不得不跟優勢日軍打白刃戰,最終壯烈犧牲。
雖然說《亮劍》在不少地方有硬傷,但對於這些戰鬥細節的再現確實是符合歷史實情的。
當時八路軍的彈藥緊缺到了什麼程度?
到抗戰中期,主力機動部隊平均每支槍有30發子彈就不錯了,這還不是發放到每個戰士手中的子彈,而是整支部隊包含儲備在內的所有子彈。
冀中七分割槽主力團在日軍五一大“掃蕩”前,為每支步槍配30發子彈,每挺機槍配400發子彈,便可稱得上是“彈藥充裕”。至於地方部隊和游擊隊,每支槍有三五發甚至一兩發子彈是常態,所謂“三槍八路”並不是誇張說法,而是真實歷史的寫照。
八路軍彈藥的缺乏是由多個因素造成的:
第一:國府在抗戰中期後便完全停發了對八路軍的彈藥補充(初期曾發放了一部分),不僅如此還以一部分部隊專門搞封鎖和摩擦,使得八路軍的生存和作戰環境更加惡化;
第二:全面抗戰初期,八路軍彈藥的一大來源是收集連年征戰遺留在民間的彈藥,但到抗戰中期民間已無多少彈藥,此項來源也基本中斷;
第三:對敵作戰繳獲是八路軍獲取彈藥的一大來源,但到抗戰中期日軍已大量構築碉堡據點穩固佔領,不會再有大股運輸隊來回穿梭;在日趨激烈的戰鬥中,彈藥消耗增大,而彈藥繳獲效率則降低。
甚至日軍為了不讓八路軍繳獲彈藥,只給偽軍配置必要的彈藥量,就連自己的出擊分隊也刻意不多帶彈藥,以防被繳獲。
在彈藥來源受限的背景下,八路軍兵力則擴充很快,其實也使得相對有限的彈藥更加稀釋。
1940年3月,八路軍總兵力大約有36萬人,主要武器有步馬槍 90534 支,手槍 4957 支,輕重機槍 1590挺,自動步槍 127 支,手提機槍 680 挺,訊號槍 172 支,擲彈筒 108 支,迫擊炮 156 門,平射炮 9 門,山炮 38 門。
而當時存有彈藥數量則為步機槍彈 1843863 發、手槍彈 116677 發、自動步槍彈 18524 發、手提機槍彈 20285 發;擲彈筒彈 271 發、迫擊炮彈 467 發、平射炮彈 25 發、山炮彈392 發。
這些子彈平均到每個八路軍戰士手上能有幾發?這些炮彈就算都加起來,又能有幾發?
此後經歷了百團大戰後,1941年和1942年的抗戰更加激烈,八路軍減員到了30萬人,尤其子彈的供應更為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八路軍有限的兵工生產只能轉向優先保證彈藥方面。
當時我軍對兵工建設的目標直接言明:
兵工建設應以彈藥為主,槍械為副,在現在條件下,我兵工建設只能充實我軍技術裝備,即補充彈藥(步機槍彈與大量製造手榴彈),改善槍械。彈藥無來源,如不翻造步機槍彈與大量製造手榴彈,則無補充。
而因為生產子彈也需要原料,因此我們打完仗後還要把彈殼也撿走,以造復裝子彈。當然,即便是這種子彈,數量也不是很多,所以缺槍少彈是抗戰中期八路軍的基本情況。
因為彈藥太少,八路軍跟日軍打不起消耗仗,很多戰鬥必須在短時間內就結束,否則子彈消耗殆盡,仗也就沒法打了。
所以在看那些抗戰資料的時候,筆者經常感慨,就算別的條件都不改變,只要給八路軍供給足夠的彈藥,那最後的結果又會是怎樣呢?
歷史當然不容假設,整個抗戰中八路軍一直處於彈藥比較缺乏的狀態。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個別戰鬥中卻也有例外發生,即八路軍擁有相對充裕子彈的情況。
我們這裡所講的一仗是發生在1942年7月的北陽堡戰鬥,八路軍參戰部隊是冀中六分割槽指揮機關及警備旅第2團共計1000餘人。
據警2團史料稱,日軍一開始就有1個聯隊附屬偽軍參戰,後陸續增兵至近4000人,兵力最高時有近5000人。
當時日軍在館陶的駐軍是第59師團,該師團剛剛擴編而成,用的是新編制,總計有8個獨立步兵大隊。我們當時可能還不清楚日軍的編制變化,因此警2團應該是以日軍的兵力規模去判斷其部隊建制了。
但從警2團參戰史料來看,日軍及偽軍的兵力有數千人之眾,對我軍的人數優勢還是很大的,否則也圍不住。
我軍在北陽堡雖然總人數有1000餘人,但其中非戰鬥人員有500多人,其中包含不少傷員和機關的女同志。警2團的任務就是護衛指揮和機關人員轉移,因此戰鬥人員只有本部的500多人。
大家可能奇怪了,一個團怎麼就500多戰鬥員呢?
這是以為因為抗戰中期八路軍搞了大小團編制,其中的小團精簡了團機關和直屬隊,取消了營級建制,由團直轄連。
警2團以有老紅軍成分的2營為基礎縮編為小團後,直轄4個步兵連及1個特務連,特務連之下有警衛排、偵察排、通訊排和重機槍排(機炮排),全團總計有700多人。
在此前的五一反“掃蕩”中,警2團機動靈活,減員相對不大,因此此時的戰鬥人員還有500餘人。
當部隊行至館陶縣北陽堡附近時,偵察兵們發現了敵情。
警2團當時有個偵察排,這個排的偵察兵非常靈活,他們穿著便衣,跟群眾關係非常好,一旦撒出去總能搞到準確情報。正因為情報準確,警2團在五一反“掃蕩”中才能損傷相對較小,甚至有時候宿營時就在日偽軍的據點附近,也沒有被敵人發現。
館陶縣當時屬於冀南軍區範圍,而盤踞在臨清的一個日軍此時正在附近“掃蕩”。這支日軍部隊非常囂張,多次尋找我軍主力部隊決戰,我們有的部隊還吃過它的大虧。
在我軍偵察兵報告了日軍的情報後,日軍也察覺了我軍部隊的存在,但因為本地的八路軍主力已轉移,其認為從冀中轉移過來的這支八路軍不過是地方武裝,因此比較輕視。
六分割槽司令員兼警備旅旅長王長江(1955年大校)和政委曠伏兆(1955年中將,紅軍幹部,當時28歲)與二團團長林海清(曾新疆建設兵團副司令員,未授銜,紅軍幹部,當時29歲)、政委餘嗣貴(1955年大校,1961年升少將,紅軍幹部,當時29歲)商議後認為我軍不利條件有三:
其一:北陽堡前有衛河,後有滏陽河,當時正值夏季河水暴漲,對我後續機動不利;
其二:我部非戰鬥人員過半,戰鬥兵僅500餘人,敵兵力遠多於我且戰鬥打響後還會有增兵;
其三:日軍正規部隊武器裝備遠超於我,在平原地區還可能有裝甲車參戰。
不過我們也有幾點優勢:
其一:二團有老紅軍的底子,排長以上幹部大都是老紅軍,部隊作戰素質高,且一直打勝仗,士氣很高昂;
其二:冀南當地老百姓對日本兵恨之入骨,我雖是冀中部隊,但在此作戰也能得到當地民眾的大力支援;
其三:北陽堡村有6尺多高的土圍牆可做依託,方便我軍構築防禦工事,有利於我組織防守;
其四:之前打朱懷冰的時候繳獲了大量子彈,這次轉移前全部帶了出來,彈藥相對充足。
而且當時警2團的武器裝備雖然較日軍比起來差很多,但在八路軍中卻屬一流。
其第1連全部裝備三八式步槍、第2連裝備漢陽造步槍、第3連裝備捷克式步槍、第4連裝備老套筒,每個連都有3挺輕機槍。
特務連有重機槍排,還有1挺92式重機槍(注:該團此前還有82迫擊炮,但可能沒有炮彈,所以堅壁了),警衛排及分割槽機關中少數戰鬥分隊可能也有輕機槍。
正是因為武器相對不錯,還有比較充足的彈藥,同時老兵多,紅軍骨幹多,因此我們決定在北陽堡跟日軍的大部隊幹一傢伙。
這種白天固守村落,給予敵人較大殺傷後,晚上趁機突圍,也是冀中八路軍經常的戰法,否則在轉移過程中被敵大部隊咬住,部隊就容易被打散。
部署妥當後,以四個連分別據守。
各連具體的部署不同的資料說法不同,我們以當時在參戰部隊中的孫繼爭(1955年大校,1961年升少將,紅軍幹部,當時25歲)、李平(1955年少將,紅軍幹部,當時28歲)的文章為準,部署是:
1連守村南、2連守村西、3連守村北、4連守村西北,特務連重機槍在村東南大道旁的一座小廟裡。
敵情在村西出現,而村東南有大道,因此防禦重點是村西,同時村東南配置重機槍,此處較高,可支援整個戰場。而且還以2連的一個排前出到村西口數十米的一個土圍子裡,並集中了七八挺輕機槍到村西街口。
北陽堡是一個人口上千的村莊,戰鬥前村內還有部分老百姓,因此也集中起來幫助八路軍構築工事。
日軍只知道北陽堡已有八路,但沒想到是精銳的老八路,一開始便只向村中打炮放槍,村內沒有回擊。隨後日軍便向村西衝擊,結果擺在村西的七八挺輕機槍全部開火,再加上村外2排陣地的側擊,一下子放倒了一大片。
這種打法是冀中八路軍的典型村落戰法,即在日軍火力準備階段,堅決不開火,不暴露目標和實力。一直到日軍前進到相當近距離(三五十米,甚至更近)時,再集中火力猛打一波。如此近距離突然開火,能夠保證最大的殺傷效果。
同時日軍吃了虧之後,重新組織進攻需要花費較長時間,而我軍的目標只是堅持到天黑就突圍,如此於我則很有利。
進攻北陽堡的日軍本以為是“掃蕩”土八路,沒想到卻被主力八路當頭打了一棍。
意識到當面是八路軍主力後,日軍也不敢輕舉妄動,先把北陽堡圍了起來,同時又不斷從周邊據點調集援軍。
中午時,100多騎著腳踏車的快速部隊抵達,這股敵軍想透過村北的高粱地偷襲。
利用青紗帳本就是老八路的拿手好戲,在這個方向警2團自然早有防備,結果這一路敵軍也被打倒一片。腳踏車部隊作戰前都是提前將車子放好,結果這路敵軍遭嚴重殺傷後,腳踏車也大都被當地游擊隊騎走,後來武裝了館陶縣的武工隊。
待日軍兵力集中,炮兵也上來後,便使出了其“炮兵轟,炮兵轟完步兵衝”的老把戲來。
當時警2團團長林海清正帶著通訊班長在各個陣地穿梭指揮,日軍的炮火就砸了過來,老鄉的3頭黃牛也被炸死。
戰士們為了防炮,就躲在比較厚的圍牆邊,架上門板,門板上蓋土和溼棉被,透過槍眼和觀察洞瞭解敵情。
敵人在遠處不開槍,一直到其衝擊到幾十米距離時,再用機槍掃射或打排槍;距離再近的話,則甩手榴彈。
戰鬥中,我設定在小廟的重機槍發揮了巨大作用,機槍手是個老兵,戰士們叫他“老鄭”。在老鄭機槍的打擊下,日軍死傷便有數十人,不知道這些日軍死在被繳獲的92式重機槍之下會是怎樣的一番感受。
1942年敵後戰場的日軍,兵員素質和戰術素養其實較全面抗戰初期已經大為降低。比如日軍參戰的這個第59師團,其實是獨立混成第10旅團擴編的,所轄獨立步兵大隊的兵員及裝備較日軍甲種師團要差很多。
此時老八路的戰術素養已不次於這種日軍,但即便是這種守備型日軍,其武器裝備和彈藥人仍然對我們有著極大的優勢,因此我軍在當時難以與其打持久戰。
以五一反“掃蕩”來說,日軍圍住八路軍後一般都不能消滅,而被圍八路軍在晚上通常都能突圍,而且付出的代價並不大,比較典型的就是宋莊戰鬥。
但是日軍投入的兵力多,“掃蕩”的時間也遠超我們預期,經歷多次戰鬥後,我們便沒彈藥可用。而在各路日軍的壓迫之下,便無力再固守村莊,最終出現大的損失。
關鍵就是子彈,我方彈藥足夠的話,打這種短時間內的村落防守戰,吃虧的就是日軍。而在北陽堡,警2團的子彈恰恰不少。
攻了好幾次失敗後,日軍不敢再輕敵了,周邊據點的日偽軍不斷增援,到中午後已達近4000人。日軍也不再亂打一氣,而將重點放在了村西和村東南小廟,還出動了裝甲車參戰。
村西2連在村外的那個排遭到了日軍的猛攻,連指導員齊路安(1955年中校,後升上校)帶通訊員到一排加強指揮,但日軍炮火很猛,通訊員犧牲,齊路安的槍也被炸壞。
六分割槽首長又命令身旁剛剛任命的警1團副團長張和(1955年少將,紅軍幹部,當時27歲)加強到2連指揮,在日軍炮火的猛轟下,張和的右腿被炸斷(重傷後截肢)。
為了消除我機槍火力威脅,日軍集中火力封鎖我機槍火力點,並以裝甲車掩護衝擊。另外日軍集中炮火猛轟我位於小廟的重機槍,在炮火猛轟下將小廟炸塌,我重機槍手老鄭犧牲,機槍也被壓在瓦礫中,日軍則趁勢佔領了該點。
東南小廟陣地的失守不僅意味著警2團丟掉了全團唯一一挺重機槍,而且日軍佔據此處,將威脅我整個陣地的存亡。
因此警2團又組織了一個排在火力掩護下,將小廟陣地和重機槍奪回,保證了陣地的完整性和重火力的持續。
到下午時日軍加上偽軍已增兵至近5000人,但因屢次攻擊失敗,其不敢貿然再打,便打起了毒氣彈。
在冀中的抗戰中,日軍使用毒氣彈極為頻繁。賀龍率120師主力打齊會戰鬥時,便中了毒氣。
我軍當時沒有防毒面具,對於毒氣只能用溼毛巾和生蒜來防禦,戰鬥中曠伏兆政委也一度中毒。而日軍一邊施放毒氣,一邊則讓漢奸喊話:村裡的八路快投降!
警2團的戰士們則喊話:窮咋呼幹啥,有種的上前來,我再揍個樣子給你看看!有的特等射手則更直接,直接用子彈問候這些漢奸。
強攻不行,毒氣彈和宣傳彈也沒湊效,酷暑之下的日軍也沒了戰鬥力,到黃昏時除了打槍打炮外,便威逼抓到的青年到村邊拖屍體。最後光是拉屍體和傷兵,就用了27輛汽車。
當然了,戰鬥到此時尚未結束,不過在入夜後警2團掩護機關及群眾的突圍,並沒有遇到很大麻煩,所以大部分戰鬥到傍晚也就結束了。
之所以突圍比較順利,也得感謝老天爺。
因為傍晚後天氣突變,下起了雨來,這種天氣日偽軍在野外是無法形成完整防線的。而我軍的突圍是生死戰,自然不會因下雨而停止。
所以到天亮時,部隊已經抵達了衛河邊,將敵人遠遠甩在了身後。在這次戰鬥中,警2團犧牲20餘人(也有一說為犧牲11人),負傷70餘人,部隊突圍前將犧牲的戰士掩埋,傷病員也全部撤出。
當警2團和群眾突圍之後,日軍對著北陽堡發起了“總攻”,但是卻一個八路的影子都沒看到。當時村內尚有20餘名沒有跟著突圍的老弱群眾,日軍為了洩憤將他們全部殺害。
日軍的殘暴嚇不住老百姓,只會激起群眾更大的仇恨,因在北陽堡戰鬥中傷亡慘重,日軍光是焚燒屍體就讓館陶城烏煙瘴氣好幾天。因為不是冀南當地部隊,而且在戰鬥中保密的因素,當地老百姓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一支八路軍在北陽堡揍了天煞的日本鬼子。
因此戰鬥後,大夥兒便稱這支八路軍為“神兵”。直到幾十年後,當年曾任警備旅政委的曠伏兆中將再次來到這片土地,群眾們才知道是冀中警備旅的部隊。
曠伏兆將軍見到夾道歡迎的群眾後不停地說:感謝鄉親們當年的無私幫助,我作為冀中警備旅一名老兵來看望大家了!他在回憶文章中則這麼寫到:鄉親們將子弟兵稱之為“神兵”,那是對我們的極大褒獎,神兵為正義而戰,正義戰爭必勝!
北陽堡戰鬥中,八路軍的子彈夠用,就把優勢的日軍打得滿頭包。但是這樣子彈充裕的戰鬥,卻是極少的。
1944年,彭老總在《八路軍七年來在華北抗戰的概況》一文中引述了偽雜誌上“八路軍怪魔的游擊戰爭”一文中的片段:
不用槍,只肉搏,見到了對方的機關槍,那可紅了眼,不管火力多麼硬,不管火網多麼緊,他們常硬著頭皮衝上去。
如果命令一下,幹起來,向敵人衝去,即所謂“光榮”的軀幹倒在地上,也不要緊。後面的馬上施行“同志愛”,為保護這流盡最後一滴血的遺體,也要保護這槍,使用繩子把它拉下火線,先是你拿槍,我解子彈,然後再把屍首揹回去。
在攻碉堡的時候,是使用肉彈,在攻城奪寨的時候,沒有飛機、沒有大炮,就索性搬出幾千年幾百年前的辦法來,幾個木梯暫接到一起,多少個勇士扛著一個梯子,擁到碉堡根底,很快豎立起來。
他們穿槍林,冒彈雨地跑上去,死的傷的掉下來,後面的又接著爬上去,這辦法雖然愚笨,有的時候血多肉多,也是能得到勝利的。
彭總是怎麼說的呢?他這麼說道:
我們既不是“怪魔”,也不是“愚笨”,而是因為缺乏武器彈藥,不能不以血肉之軀與敵寇拼毆。從這些字裡行間,我們可以看到敵人對於我八路軍戰士的奮不顧身的英雄主義氣概是十分恐怖的。
我們相信,如果在我軍這樣英勇作戰計程車氣上,再加以適當裝備,則我們的戰鬥力必增強百倍。如果我們獲得一定數量的輕機槍、彈藥和其他輕武器的裝備,則我們可以掃除深入我根據地的敵據點和交通線,把根據地融成更大塊的。
如果我們獲得重炮、反坦克炮等裝備,則華北即會有更多的類似百團大戰的戰役進攻,敵人的任何交通線將無法控制,敵人將會更多地被鉗制在華北戰場上,以致將敵人趕出去。
但我們知道,儘管美軍的部分將領如史迪威等有將美援武器分一部分給八路軍的想法。可是,這顯然過不了老蔣那一關。
最終隨著史迪威的去職,美援自然沒了著落。
1945年,我國戰場上並沒有出現全國性的大反攻,只有敵後戰場在進行區域性的戰略反攻。一群群八路軍戰士,端著步槍衝鋒,他們甚至只有兩三發子彈。
但即便這樣,大片的國土仍然被解放,今天的我們應該記住,抗戰勝利的艱辛和前輩們的犧牲,真的是太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