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晨讀的由來,正是因為早晨的時光,是大腦經過一晚深入睡眠後格外清醒,亦沒有雜念與束縛,更容易記住所讀的內容。
科學研究發現,人們的大腦的清醒度在早晨是最高的。晨讀,不僅會激發大腦皮層興奮起來,讓記憶力達到頂峰值,而且因為專注而提高朗讀效果。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自古以來,晨讀已經成為讀書人墨守成規的慣例,大家都認為,早讀時間,才是一天中的黃金學習時間。
對於居家過日子的人們來說,早晨起床必做的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對於在校學習的中小學生來說,踏進校門坐在教室裡的第一件事,就是早讀!
早讀課,無論在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無論在小學還是中學,都是學生每天必上也是最先上的一課。
什麼聲音最好聽?唯有那朗朗讀書聲。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可以調整自我,以最好的狀態開展當天的學習,同時也激發學習興趣。朗讀更是一種眼、口、耳、腦並用的創造性的閱讀活動。
就在幾天前,網路上沸沸揚揚傳出,家長呼籲取消中小學生的早讀課,不少地方確實已經雷厲風行地說取消就取消了。取消早讀主要有三個理由:
其一,推出“課後延時服務”的初衷,就是考慮到家長下班時間比孩子放學晚,無法到點接孩子。
如今又有家長提出要取消早讀,同樣是兼顧不了孩子,因為早讀課的時間過早,不僅孩子早早起床影響睡眠,而且家長還要專為送孩子上學辛苦奔波一趟。(上班還有996呢,為什麼上學就能隨心所欲?)
只有取消早讀,孩子上學時間才能與家長上班時間同步,家長在上班的同時隨便送孩子就可以一步到位。
其二,有家長提出如今的孩子通常啟動“夜貓子”學習模式,睡得晚起得早,睡眠時間遠遠不夠。(可以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呀!)
不僅影響體格和神經的發育,以致於會引起免疫、內分泌系統混亂,注意力、記憶力、自控力下降,甚至導致身體肥胖;而且早讀課上無法注意力集中,學習效率很低。
與其這樣低效率早讀,倒不如保證學生睡眠充足,如此一來,取消早讀倒是百利而一害的做法。
其三,早讀課太早,影響中小學生正常吃早餐。常言道: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飽。不少孩子為了多睡幾分鐘,寧願不吃早餐,而匆匆趕去上早讀課,更談不上吃好了。(習慣不就成自然了嗎?更何況這只是少數現象)
這樣做有點本末倒置,畢竟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連早餐都顧不上吃,上早讀課又有什麼意義?這樣看來,又是取消早讀,中小學生才能吃好早餐了。
這三點理由,都是家長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出來的結果。為了孩子能趕上早讀課,天剛矇矇亮家長就得起床為孩子準備早點,值班老師也要老早趕到教室。
綜合家長、學生、老師三方因素,為了一個“早讀”,大家連基本的休息權都得不到保障。看來所有的“減負”,都不如取消早讀課能讓人感到輕鬆、放鬆。
以上都是順著家長呼籲取消早讀的意思,順藤摸瓜總結出來的,看似很有道理,理應獲得大力支援。但作為一線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可不這麼認為,從教學角度來看,她是堅決反對取消早讀的,原因很簡單:
首先,早讀課是學生對語文、英語等課程教學的重要補充和延伸,他們在早讀的同時,既可以預習、鞏固、拓展課內知識,又可以豐富課外知識。
其次,早讀是以誦讀、朗讀的形式,帶著感情色彩放聲朗讀的過程中,還能品味文章的思想、意境、背景,以及作者的出發點,想要表達的情感等,給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美好體驗。
再次,中考高考改革後,一方面對語文、英語的要求更高,單是要求中小學生背誦的詩文,就有200多篇;另一方面對語文運用能力也變得靈活,並且觸及到所有考試科目。
學生只有重視早讀,在不斷朗讀文章過程中積累詞彙量,提升認識和感悟,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熟能生巧的效果。
最後,早讀課還可以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有利於提高作文水平和英語聽說能力。
早讀,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有別於一般意義上閱讀的學習方式。充分利用早讀課的同學,能夠日積月累許多名言警句,詩詞歌賦,經典美文。不管對於語文還是英語,在寫作水平方面,都是大有裨益。
只在學生們集中在教室裡完成,才能更有助於培養專注力、力爭上游的上進心、提高學習效率等。
個人觀點:
教育改革這麼多年,好的一面確實數不勝數,比如素質教育從剛開始的被牴觸,到如今已經深入人心,每個孩子除了考試分數外,都有“兩把刷子”在身。
不過在某些方面,倒是學校教育在一步一步向家庭教育妥協。比如:家長抱怨孩子的作業太多陪寫作業太難,那麼學校教育就不讓作業帶出校門。
再比如:個別“體罰”過度現象,引起所有家長不適,如今孩子少個個都是寶貝疙瘩,這都能理解。但剝奪老師的“懲戒權”就不理解了,跪著的老師永遠教不出站著的學生。
再比如:“縮短中小學生在校學習時間”還沒有執行多久,家長又抱怨“上班、接孩子”有衝突,現又急吼吼地推出“課後延時服務”。
如此一味地遷就家長,也未必能迎合所有家長。學校教育,應該有自己的堅持和態度。學習文化知識,首先要有吃苦精神,“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若是輕輕鬆鬆就能學有所成,這就不叫成長、蛻變。
家校共育被提出日程上來,不少家長仰仗著自己略懂教育,對老師的教學水平指指點點,不是這裡做得不對,就是那裡做得不夠好,對老師一派頤指氣使的態度,這哪有尊師重道的樣子?
就連孩子在學校與同學起衝突,有些家長都會命令甚至威脅老師必須給個交代。
這種不懂得界限的家庭教育,不僅干擾了學校教育,而且嚴重影響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正確三觀形成。
孩子的教育,雖然家庭教育擺在第一位,在樹德育人這方面,家庭教育是骨幹;但在學習文化、知識,特別是應對競爭激烈的升學考試,家長還是放心交給學校教育。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事,還是得把握分寸,懂得界限,放手交給老師去管好了。至於品質、德育方面,家長就得多花了心思,重視正確引導了。
像“早讀”、“家庭作業”類的,學校方面更有決定權,不必事事都考慮家長方便與否以及體驗感受。只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站穩自己的立場,然後共同尋找平衡點,不以妥協、越界為前提,才能真正做到家校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