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的書都餵狗了嗎?明明讀過的書,怎麼轉眼就忘得一乾二淨”
答案是:不做“閱讀筆記”的閱讀就是在耍流氓。
“不動筆墨不讀書。”雖然開始做讀書筆記覺得很麻煩,但是做讀書筆記和不做讀書筆記,內容的吸收率天壤之別。
楊絳先生在《錢鍾書手稿集》的序中,提到錢鍾書做讀書筆記的3個習慣。
一是願意花比讀書多一倍的時間做筆記。
二是寫了筆記後不存書。
三是筆記寫得多,讀書心得共二十三冊,二千多頁。
讀書筆記,就是輸出,輸出是成長最好的試金石。那麼如何做讀書筆記,記些什麼內容,哪些書適合做讀書筆記呢?
3大經典“讀書筆記”法,快速吃透一本書
總的來說,讀書總記無外乎三種形式,一是摘抄式,二是批註式,三是心得式。
第一:摘抄式
1/為什麼要摘抄?
首先摘抄可以強化記憶,做到心中有數。另外以後萬一用到相關的知識點,方便查詢,它就像個人的百寶箱一樣。還有一點,養成斷舍離書籍的習慣,掌握書中的精華後,很多書就沒有保留的必要了。
2/什麼書適合做摘抄?
原則上是任何書,如果一定要區別出來,就是精讀的書一定要好摘抄,因為它可以讓你快速吃透一本書。一般來說,經典文學或世界名著裡面的內容,更適合摘抄下來經典內容。
3/什麼時候摘抄?
邊看書邊摘抄?還是看完再一起摘抄?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個人習慣是看完一整本書時再摘抄,先有筆做好標記就可以了。免得看半截,正爽時,摘抄會打斷閱讀的連貫性和興趣。
4/什麼內容值得摘抄?
很多小學生不知道摘抄什麼,其實摘抄就是積累,積累的目的就是拓展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中小學生摘抄的重點是:描寫處修辭,思考與抒情。
作文寫得不生動,沒有細節,字不夠,都是因為腦中的“材料”不夠,比如人物的外貌描寫,事情細節的鋪墊等,都可以是摘抄的內容。
思考與抒情內容,可以比如從未聽到的觀點,名人語錄,引發共鳴的觀點或內容,以及非常優美的修辭手法等。
第二:批註式
批註式則要求較高,主要是透過在書的空白處加上一些個人的思考與認識,隨讀隨思隨記。
批註式讀書筆記不單是摘抄,而是自己對讀物內容的主要觀點、材料的看法寫出來,其中自然也包括表達出筆記作者的感情,然後用簡潔的文字加以標註的讀書方法。
批註式筆記有下列幾種:
1/書頭批註,也是最簡易的讀書筆記方法,在書中空白處或自己體會最深的地方,打上標註或寫出自己所感所悟就行了。
2/提綱提要式,就是把一本書或某章節內容的要點提煉出來,然後融入自己的觀點和認知,或是評價,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有些類似於書評。
第三:心得式
心得式則類似於讀後感,可是是讀完一段、一頁,或是一篇時所產生的感受與心得。
心得式讀書筆記也有三種形式:
(1)札記:即讀書時把摘記的要點和心得結合起來寫成的。這種札記的形式是靈活多樣的。可長可短。
(2)心得:心得筆記也叫讀後感。讀書後把自己的體會、感想、收穫寫出來。可以寫讀書時的心得體會,也可以寫對原文的某些論點的發揮或提出批評、商榷的意見。這種筆記,一般是以自己的語言為主,適當地引用原文,但不宜過多。
(3)綜合讀書筆記:這種是讀了幾本或幾篇論述同一問題的書文後,抓住中心評論它們的觀點、見解,提出自己看法的筆記。
不同年級的“讀書筆記”重點不同
1-3年級:以摘抄為主
小學一二年級以摘抄為主,也就是常說的好詞好句好段的摘抄。因為這個時候的閱讀重點在積累,體會語感,孩子的思考能力還比較弱,其他方面不應強求。
4-6年級:摘抄要求更高+心得,都不能少
到了3-4年級中高年級階段,摘抄與心得同等重要。摘抄上要有“挑剔”的眼光,好句重於好詞,好段重於好句。不僅要發現詞語美感,還要挖掘詞彙背後的思想火花。筆記上必須要有讀書心得的內容,哪怕僅是一句話,也要將自己的思考記錄到筆記上。心得需要多問自己“為什麼”,學會舉一反三,要問“如果換成我”,設身處地投入情感。
初高中生:形式不限,更注重思想領悟
到了中學階段,讀書筆記的方式則更加靈活,摘抄、批註、心得,讀後感都可以,更多的則是讀後感和批註。因為這時候語文的瓶頸是立意和思想,誰的立意高遠,立意新穎,才會得高分。所以這時候的筆記應該更加註重對文章的思想性的學習和領悟。
寫在最後
長期堅持用正確的方法做讀書筆記,可以提升和轉變思考方式,透過摘抄促進對書的消化,突顯摘抄的價值,將“摘抄”和“評價”的內容進行融合,是讀者與作者的同頻下思想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