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覺得很奇怪,明明都已經過了而立之年,但仍然對於生活感到很迷茫,對自己一生的目標很困惑,直到最近讀了《認知驅動》這本書,才算是將自己躁動的心安撫下來,它給我們展示了獲取幸福感的另一種視角。
《認知驅動》本質上還是在講“知”與“行”的問題,其實關於“知難行易”還是“知易行難”的問題已經在很多時候被很多人探討過很多次了,《認知驅動》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副標題“做成一件對他人很有用的事”,在現在這個社會秉持這種“利他”精神的人已經變成了少數,能夠從“利他”事件中感受到快樂的也變成了少數。大家都在忙碌,忙著掙錢、忙著玩遊戲、忙著健身、忙著刷短影片、忙著戀愛……大家都在“利己”的道路上走了很遠,卻漸漸的忘記了人間至味,忽略了人——這個本質是社會性的生物——在群居生活中為他人奉獻的快樂與幸福。
作者周嶺從心法和技法兩個方面闡述如何去做一件“利他”的事情,從而去創造個人的價值,直至獲取人生的成功、幸福和意義。其中,作者在前言中提出了一個值得每一個人深思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很努力卻總是看不到希望?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很多人會有一種當事人的感覺,是的,為了變成理想中的模樣,我們早起、讀書、健身……做一切看似正確的事情,但是久而久之,卻很難感受到自己長足的進步,或者說,堅持這些好習慣的幸福感在慢慢減弱,這到底是為什麼?我們把一個人的成長分為內向成長和外向成長,而早起、讀書、健身這些優秀的習慣更多是對自身的重塑,讓內在的自己變的更好地過程,但是,在我們向自己進行價值輸入的過程中,卻往往忽略了自身價值的輸出,如,我們去讀一本好書,讀完之後,很多人往往擱置一旁,我們習慣了書籍之於人潤物無聲的滋潤,驚歎於作家文筆的巧妙,但很少有人去靜下心來去思考,閱讀這本書給予我的啟示是什麼,或者是,去寫一篇讀後感,記錄自己在閱讀之後的感悟,愛並分享給他人,而這就是我們價值輸出的過程。
絕大多數人都渴望社會的認同和讚許,就像在我們的朋友圈中,很多朋友會去曬自己生活的狀態,或者是去美麗的地方旅遊,或者是品嚐一道大餐,或者一家人的溫馨時刻,或是在健身房中揮汗如雨……我們把這些內容展示給自己的朋友,希望他們點贊評論,分享我們的快樂,在他人的認同中獲得自己的幸福感。但是,一個人幸福與否,別人的眼光真的重要嗎?幸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覺,無關別人的點贊和評論,而與自己的心態有莫大的關係!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當我們產生“我幸福嗎?”困惑的時候,不妨停下腳步去思考,讓自己去一步步的朝目標去努力,拋掉急於求成和避難趨易的浮躁心態,慢慢來,一切都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