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幾乎全部的知識與技能型教育都是在參軍入伍後完成的,在此之前,他沒有接受過正式的學校教育。可是我不會忘記,父親面對複雜電路及裝置難題時平凡卻從容不迫的身影。母親雖然完成了初中教育,但作為一個平凡家庭裡的“50後”,難免遭遇時代的艱難和困阻,加上又是家中的“大姐”,也難說母親的學校教育有多麼系統、完整。可是我也永遠不會忘記母親捧讀一本小說時的陶醉。 坎坷的生活使父親篤信“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平凡的日常讓母親堅守“平平淡淡才是真”,一個那麼理性,一個如此感性。而我似乎沒有太多受到父親“急用先學,急學先用”的影響,反倒更偏於受到母親“無慾無求,淡然坦然”的心境啟發。從記憶中孩提時代的閱讀開始,我似乎就對文藝充滿了一種莫名的親近感。
詩歌曾經溫暖我的童年
作為一個“70後”,我的童年正趕上屬於詩歌的“1980年代”。至今在我的記憶深處能夠追蹤到最早的是一本叫作《星星》的詩刊。詩刊裡的詩篇已是模糊的印象,但那份初次與美麗詩歌邂逅的真切感受一直潛藏在我的心靈世界。與許多同時代的孩子一樣,我們的童年都曾與詩歌發生過關係,當我還對整個文字世界表現出懵懂時,耳畔就曾有過“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絕妙詩句。若干年後,當我再次接觸古代詩歌,重又結識李白、孟浩然、駱賓王、蘇東坡等詩人時,那種從心底流淌出的親切感讓我自己都感到吃驚,那是一種童年記憶的深刻感觸和悄然萌動,最終表現為一種情感,情感來自一個雖不完整卻是真實的閱讀時代。
在20世紀80年代的獨特氛圍裡,身邊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恰逢“青春”,他們追慕而吟誦的“朦朧詩”,還有那些耳熟能詳的詩人:席慕蓉、汪國真、惠特曼、普希金……於我這個懵懂孩童而言有著揮之不去的動人魅力。我相信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詩意遐想和憧憬來自於童年的詩歌閱讀。這個階段的閱讀也許還夠不上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我也無從把握這些古典詩歌的深邃與清澈、現代詩歌的憂傷與率真,但它的確是最虔誠、最能在心靈深處紮下根的閱讀經歷,足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為人父後,我偶然讀到詩人北島選編的《給孩子的詩》,童年時代與詩歌相逢的美好便情不自禁地襲上心頭。這本《給孩子的詩》裡選編的都是詩歌精品,而且也是特別適合孩子的“童年閱讀”,我經常給孩子朗讀這些詩歌,每次朗讀時都彷彿穿越了時空,又一次在詩歌中找回了曾經單純無瑕的想象。
故事也是樸素偉大的教育
我對身邊世界的最初認識來自童話,是安徒生、格林兄弟、鄭淵潔開啟了我想象的閘門,拭去了少年人眼中朦朧無助的困惑。《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鄭淵潔童話》《一千零一夜》幾乎構成了我回想少年時永恆的故事畫面。閱讀童話的感受永遠銘刻在內心,它是一盞明燈,照亮了世界,映射出人世間的真善美。
中學以後,我有些“不務正業”,開始喜歡讀武俠小說。有人說,武俠小說是“成年人的童話”。在我成年之後,卻不再喜歡讀武俠小說了。如今的我時常想,武俠小說其實是幫助我從童話走向文學閱讀的一座重要橋樑。歷史、人物、情節、結構、情感、心理、語言、風格、修辭等文學基本常識的學習於我而言,最早開始於武俠小說的閱讀過程。從古龍的作品裡,我讀到的是人性的善惡和情感的多維;從金庸處,我開始進一步品味漢語言的雍容典雅。小說故事是虛構的,但情感是真實的,真實的情感會讓我永遠銘記。
如今,各行各業都強調“故事”的魅力與“講故事”的能力。“故事”的確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和傳播方式。2013年,當網際網路課程製作開始逐步走進大學校園時,我當即萌生了一種衝動,希望把自己多年來在課堂上講授的專業課程《中國電影史》以另一種“故事”的方式,透過網際網路呈現給更多的社會大眾。於是,我的《中國電影史話》課程就這樣完成了,2015年這門課程被教育部授予“國家精品影片公開課程”,至今在“網易公開課”上已有超過數十萬人次的點選。歷史的傳承總是離不開故事,儘管故事與歷史之間似乎存有紀實與虛構的矛盾,可是這種矛盾的另一面則表明重要的也許不是歷史講述了什麼,而是歷史可以如何被講述。
我從小就喜歡閱讀史話類書籍。1990年我13歲,在當年廬山上的花徑公園小商店裡,面對琳琅滿目的旅遊商品,我卻獨獨選中了一本書,那就是對我日後瞭解廬山的歷史沿革與文化魅力打下重要基礎的《廬山史話》。這本週鑾書先生寫的史話後來又不斷再版,而我至今留存在書架上的依然是20世紀80年代的版本,書的扉頁上還有我13歲時稚拙的簽名,它已經紙頁發黃,可是每當翻閱此書,上面的勾勾畫畫都能夠見證我對這本書的喜愛。
文學預備了我一生的志業
上大學後,我總認為大學不能簡單地成為“職業培訓班”。我開始在校園裡尋找。此時,初逢“人文”二字就覺得很親切,也正因如此,我開始有種朦朦朧朧的“文人情結”。於是,我的閱讀自然地過渡到“閱讀文人”的階段。記得我讀到的第一本文人傳記是《陳獨秀傳》。這本書很有意思,因為陳獨秀本就是遊走於政治和文人雙重角色的獨特人物。此後,一批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佼佼者進入了我的視野,關於這些“舊時代的新人物”的大傳小傳,我常常讀得不亦樂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帶著他們的豪情、才情,他們的敏感心靈,他們的摯愛情懷,他們的人間大愛,在我眼前繪出一派卓爾不群的“人文氣象”。
透過閱讀結識的中國現代文人大都學貫古今,博通中外,他們使我認識到文學、歷史和哲學是不分家的。於是,在相當一段時期裡我囫圇吞棗地讀了不少歷史和哲學方面的書。我夢想著能夠像錢鍾書“橫掃清華圖書館”那樣,也來個“通讀”。可是,很快我便發現自己的閱讀似乎遭遇了一段空白,好像讀了不少書,但沒有多少沉澱到內心深處。為此,我也苦惱彷徨過。促使自己走出彷徨的是一個決心。我決心報考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研究生,重回校園,重溫舊夢。我選擇了“純文學”,並由此開始了一個新的註定將對我的人生影響深遠的閱讀時代。
步入各色文學文字精心搭建起的藝術宮殿,我方才領略到原來詩性的感悟竟是如此美妙和持久。但導師卻常說,不讀文藝理論則無法研究文學,因為“理論是研究的語法”。而我的文論閱讀起點,便是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散步》。帶著美學去散步,以散步的心境感悟美學。這本書讓我在相對枯燥的文學批評與研究起步階段保有了對文學藝術作品本身的直覺感受與心靈頓悟。當我成長為一名教師之後,我也經常把《美學散步》推薦給所有處在藝術理論入門階段的學生,師生一起感受“以詩證詩”“以藝術的語言來表述藝術”的興奮和美好。
閱讀成就了我想成為的我
博士畢業至今,在大學任教整整15年了。大學之美,正在於從容不迫的氣度。局外人都豔羨清貧的教書匠生活,只怕多是為了寒暑兩個假期吧。豈不知,對教師而言,寒暑假既是休息,更是一種自我的調劑與提升。於大學教師而言,在備課之外,還有一定的科研任務,更要有一定的靜思默想的時間,否則何來從容不迫?
所以,現在的讀書生活常常主要集中在寒暑假期。雖說天天與學生相伴,但總覺內心惶恐,為人師者,責任深切。然而,反躬自問,一年之計的讀書生活,往往都是因為某一篇論文或申報某一項課題,為了所謂“研究”而讀書,侷限於專業領域謀篇佈局、尋章摘句而已。此等讀書,實在是“非讀不可”。
可是,往往讀書一定是“非讀不可”的時候,也就顯得格局太小,氣度太小。因此,我努力在“非讀不可”之餘讀一些“閒書”。例如風靡一時的暢銷書《人類簡史》,這本書我本來很抗拒,覺得似乎距離我的專業很遠,而實際上我發現這本“簡史”的閱讀並不晦澀,相反具有很強的啟發性與解構色彩,啟發了我對於以往傳統認知角度的人類社會“進化觀”的反思,也解構了許多我們自認為已是“常識”的不可挑戰的“觀念形態”。再如我的“閒書”閱讀系列裡最主要的型別是歷史書,我喜好歷史,從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到史景遷的《太平天國》,以及孔飛力的《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都是我的“心頭好”,中國歷史在西方視域的打量之下,呈現出另一副“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很有借鑑意義。
如今我時常感到“手機都看不過來”,但也時常告誡自己資訊不能取代閱讀,碎片不能代替深度。作家路遙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裡那個愛學習而家境貧寒的弟弟“孫少平”,為了生活去做礦工,每次下班後都要清洗乾淨黑不溜秋的臉,吃上一口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把精心保留下來的過期報刊偷偷拿出來翻閱。孫少平說,“這是我每天的精神會餐”。我上大學時,曾被小說中的這一幕感動得熱淚盈眶,所以現在我也常常問自己“你今天的精神會餐是什麼”?
為人師者,讀書做人而已。讀書為授業,做人為傳道。如今的自己已帶了不少碩士生,也開始培養師從自己的博士生,這讓我更加感到讀書與做人密不可分。每一屆研究生入學後,我都會向他們推薦一本書《師門五年記》,這是史學專家羅爾綱先生深情回憶與胡適交往的5年時光。我常常覺得這本書也是一本教會我“如何培養研究生”以及“師生如何相處、如何自處”的很小又很大的書。這本書裡的日常點滴,不禁讓我想到王元化先生曾有“為學不做媚時語”之言。
記得某次給學生上課,講到中國書畫藝術鑑賞,投影出宋代畫家范寬的傳世名作《溪山行旅圖》,教室窗簾輕放,燈具全關,只有一道投影對映在白色的幕布上。在黑暗中與大師的作品親密接觸,此刻一切言語都是無關緊要的,方寸之間的北方山巒在畫家筆下既輕盈又厚重,似乎高聳雲端,又近在咫尺,山腳下是一隊行商的旅人行走在山水之間。我們都像是不經意地經過了大師所描繪的這幅山水勝景的邊緣,一旦你走了進去,就是為生命找到一個莫名的答案。我想,讀書的大智慧,或許就是要為生命找到一個真實的去向。
(沈魯,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昌大學“十大教學標兵”)
十本書書單:
《給孩子的詩》
北島 選編
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一千零一夜》
佚名 著
王瑞琴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版
《射鵰英雄傳》
金庸 著
廣州出版社2020年版
《廬山史話》
周鑾書 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陳獨秀傳》
陳利明 著
團結出版社 2000年版
《美學散步》
宗白華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人類簡史》
〔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 著
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
《萬曆十五年》
〔美〕黃仁宇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版
《平凡的世界》
路遙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17年版
《師門五年記》
羅爾綱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版
《中國教師報》2021年10月27日第8版
作者:沈 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