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計劃失敗的原理
1.如果把減脂成功定義為成功減重併成功維持,那麼可以引申出這個大家都在用的統計結論:長期來看,減脂失敗的機率在95%往上。
如果減脂期間的行為習慣,不能維持,那麼這些行為帶給你的成果也不能維持,體重大機率會恢復甚至更多。
每一次的飲食計劃,每一次減少進食熱量,都是在喚醒身體的自衛系統。
節食帶來的飢餓,會引起身體的飢餓反應機制(總的來說,一系列反應最終縮小了原先的熱量缺口)。
第一重機制。
首先,節食(節制飲食)時,脂肪細胞(數量不變)的體積縮小所向大腦發出的訊號物質,會導致你的身體傾向於獲得比自身所需更多的能量。
其次,身體總熱量消耗會減少,基礎代謝(主要與體重有關)、非運動性日常活動、自發性活動等消耗都在不自覺地減少,這樣,身體處在傾向於獲得更多能量而消耗更少能量的狀態。
第二重機制。
當你開始進行飲食控制的時候,身體已經為重新儲備能量做準備了。
節食時,身體儲存能量的效率會變高(正常狀態下,並不是每1卡路里食物都完美地轉換成身體內的1卡路里能量),一部分盈餘的熱量,變成熱能散發浪費的那部分會變得更少。
節食時脂肪酸分解減少,基因組脂肪合成表達更強,這時候攝入的熱量和剛開始的熱量利用率不同,身體會抓住這些難得的熱量,進一步變成自己的能源儲備。
第三重機制。
恢復飲食期間(如果你意志力崩潰開始猛吃),脂肪細胞時有可能會神奇地變多(該結論有爭議)實驗和經驗裡的結論是,經歷過越多次數的減肥,下一次減肥的速度會更慢(假設每次都是同樣熱量赤字),減肥反彈的脂肪會越多。
也就是說,透過飲食控制導致身體的防禦機制啟用的次數、強度越高,防禦帶來的後果越嚴重。
假設有兩個基因相同的雙胞胎,其中進行更多次節食的那個人,最終的體脂含量也越高,很可惜,這不是假設而是一次科學實驗。
本文不是在說節食無用,通篇其實就只強調一個字,度,對度的把控能夠使整個防禦機制的反應不過激,可接受。
2. 詳細地講一下最重要的第一階段,代謝適應。
在事實中,代謝的下降,主要取決於體重,不論這部分體重中脂肪和瘦體重的佔比如何。
一個人的熱量消耗由四部分構成:基礎代謝(BMR)非運動性熱消耗(NEAT)食物熱效應(TEF)體力活動(EA)。
TDEE的大小主要取決於體重,其次是生活習慣,再次是運動習慣。
01
一個人在減重期間,以上提到的所有消耗,都會降低。
首先佔比60%的基礎代謝會隨著體重的減少而減少(營銷號喜歡講基礎代謝受損,受損是誇大的說法,完全可逆)。
節能模式就開啟後,油箱(脂肪儲備)裡的油用完的時間就變長,這時的身體,就像更換了一個非常省油的發動機。
02
飲食控制時,身體不自主下意識的自主活動會減少,摸頭、抖腿、東張西望等等活動會減少,整個人的積極水平會變低。
03
TEF在節食期間受到影響並不大,但畢竟節食期間消化了更少的食物。
04
EA在熱量攝入受限制的情況下,進行的高強度訓練的意願會更低。
神經肽Y、瘦素、胰島素等激素的水平下降,飢餓素水平上升,本該從弓狀核進入大腦的膽囊收縮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是告訴大腦自己吃飽了),會被主動的切斷。
這也是有時候明明肚子已經吃飽,卻還有瘋狂的進食慾望的原因(戰爭中長久飢餓的人,突然不受節制飲食的話會撐死)。
當然,身體的這些努力消滅熱量缺口的機制,只是想確保生命可以繼續下去。
3. 飲食計劃結束時,執行者面對的是非常糟糕的激素內環境,所以必須有謹慎的維穩階段。
飲食計劃結束後,增加熱量攝入,砍掉之前的熱量缺口,攝入維持體重的熱量(大多數公式計算結果都偏高,攝入地保守一些)如果執行者可以適應目前的飲食攝入、生活習慣,那就不必有變化了。
不然執行者可以嘗試恢復飲食(原則是小幅度每週緩慢增加脂肪碳水的比例),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可以恢復一部分BMR和NEAT,以及增加一些飲食攝入,當然,處理不好的會會讓執行者嚴重反彈。小部分體重反彈可接受,記住計劃充足的時間來執行這類恢復攝入計劃
4. 反彈幾乎是必然的,實際上,大多數人目標不應該是維持飲食計劃結束時的體重,而是最小化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