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已經談到,由於航母和反艦導彈的出現,讓4萬噸級的戰列艦直接成了年三十的兔子,有他沒他都無關緊要。當然二戰後繼續保留4萬噸級戰列艦的海軍只有超級大國,還留下了4艘衣阿華級戰列艦。但是在二戰之後也是反覆退役又重新啟用了好幾次。最後一次出戰是海灣戰爭。曾經用於對巴士拉海岸防線的重點炮擊,發射了1000多發重型炮彈,基本摧毀了對方的陣地。不過說句實話,當時防禦方原本就沒指望可以在短短的海岸線上擋住對手的登陸。因此派遣的兵力並不多,大多數海岸線工事也都是假目標居多。如果說衣阿華級戰列艦巨炮的炮擊比較厲害,還不如說這種裝備給對手的心理壓力更大一些而已。其實如果要摧毀同樣的防禦陣地,似乎用飛機投擲重磅炸彈的效果更好。
更關鍵的是用飛機去轟炸的成本,比用昂貴的戰列艦萬里迢迢地靠近對手的海岸線幾十公里之內再去炮擊的成本低得多。而這種靠岸再炮擊辦法,也是起伏防禦方不敢進行劇烈的空戰,無法獲得充足的制空權,來掩護從海岸線上或者從空中發射反艦導彈的攻擊。如果防禦方能進行1到2個波次的密集反艦導彈攻擊,那麼這幾艘行駛到距離海岸線只有不到20公里,而且目標巨大的戰列艦,絕對是反艦導彈最理想的高價值打擊目標。因此可以說出動戰列艦去轟擊灘頭陣地,基本是二戰戰法的復古而已,實際戰略意義並不大。海灣戰爭之後,超級大國海軍又一次全部退役了4艘戰列艦,也說明與其花費巨大的操作成本去維持已經明顯脫離時代的大型戰艦系統已經完全沒有必要。鑑於這種情況,二戰以後除了航母和兩攻,
這兩種必須有大甲板的航空艦艇,用看齊或者大於4萬噸的滿排確保全艦在高海況下的穩定性,有利於艦載機或者直升機的起降之外,基本上再也沒有建造超過4萬噸級的主戰艦艇。甚至超過2.5萬噸級的都幾乎沒有。蘇聯時代建造的滿排2.4萬噸級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已經算是二戰後水面主戰艦艇中的最大號存在了。之所以不需要再造超大型主戰艦艇,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大口徑重型艦炮已經基本被淘汰。現代和未來的海戰都是導彈為主。而大部分反艦導彈和防空導彈的發射系統的尺寸和重量,萬噸級艦艇就能基本滿足。再造2萬噸以上的艦艇,那麼動力系統本身就比較浪費。雖然靠強大的蒸汽動力也可以讓4萬噸級的戰列艦跑出30節以上的高速,但是最終保留下了的4艘衣阿華級戰列艦,都有航速超過25節。
艦身前半段就開始抖動的問題。這說明這種戰列艦其實一直有潛在的動力問題。不過凡事也沒有絕對。歷史發展到20世紀20年代以後,一種叫做全電武庫艦的新式戰艦的發展似乎已經到了門檻上。這種新式大艦的最大特點,就是可攜帶過去沒有的垂髮超重型導彈,從海上發射就可以實現洲際打擊,甚至可以越過半個地球去攻擊其他大洋上的移動目標。雖然現代固體火箭推進劑技術已經越來越先進,但是卻很難把射程超過8000公里的固體導彈的全長壓縮到10米之內;再加上一些內部附帶的冷彈射系統,其發射裝置的總長度至少要11米起步。如果不想傾斜放置。那麼目前所有的萬噸級甚至1.5萬噸左右的水面主戰艦艇的型深都很難滿足11米的垂髮要求。只有2萬噸級以上的艦體才基本合格。
除了重型導彈,這種武庫艦還會裝備高能鐳射、高能微波等新概念定向能武器,加上全電動力系統,能耗巨大,似乎只有新式的反應堆才能滿足要求。重型超深垂髮加上反應堆,那麼最小的艦體也要2.5萬噸,到3萬噸級基本是最合理的。某大國一直為巡洋艦預留了編號。因此全球最有可能裝備3萬噸級武庫全電巡洋艦的必然就是這家。如果這類新艦下水,那麼將是航母時代之後的又一次實質性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