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目由東方證券財富研究中心&博士後工作站與介面新聞聯合推出,隔週更新。】
本期薦書人:陳達飛、趙宇、範亞琴、李志騫、陳燃萍、肖佳文、齊魯駿
書名:《不平等社會》
作者:沃爾特·沙伊德爾(Walter Scheidel)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推薦人:陳達飛 東方證券財富研究中心總經理、博士後工作站主管
推薦語:基於對全人類從原始社會開始的不平等歷史的考察,沙伊德爾認為,暴力性衝擊是矯正不平等的關鍵力量。他將其概括為“四騎士”:大規模動員戰爭、變革性革命、國家衰敗和致命傳染病。兩次世界大戰就是典型案例。
“工業時代的戰爭造成的物質破壞、沒收性徵稅、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通貨膨脹、對全球貨物和資本流動的破壞等一系列因素結合在一起,消滅了精英的財富,並且重新分配了資源。它們同時也作為平等化政策變動的一個獨特而強大的催化劑,提供了特許經營擴張、工會化、福利國家擴張的強大動力。”再比如前蘇聯的十月革命、羅馬帝國的衰敗和黑死病等都實現了“大壓縮”。
一方面,暴力性衝擊會“公平地”消滅所有人的財富;另一方面,在存亡面前,尤其是在人類公敵——病菌面前,全社會空前團結,一些曾經看似激進的方案也會得到民眾的支援。與其將注意力放在暴力衝擊本身,不如放在它帶來的變革上。當下的美國正面臨霸權解體、經濟衰退、階層衝突和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等多重衝擊,拜登能否團結兩黨意志,將他的進步主義新政推進下去,將決定美國向何處去。一個有利的條件是,新冠疫情所暴露出來的經濟社會問題將在多方面凝聚兩黨共識,如產業鏈對於國家安全和貧富分化對於社會穩定的重要性等。後新冠時代,醫療產業鏈和社會保障體系或取得世界大戰和冷戰時期軍工產業的地位,民主黨必然藉此大做文章,因為,沒有什麼能比病毒更能凝聚兩黨共識了。而且,與病毒的戰爭正好是選民認為的優先順序最高的事項。
歷史一再證明,不平等是有極限的,持續繁榮的理想模式是:實際工資水平上漲、政府稅基擴大和稅收增加、企業高投資率形成正反饋——更高的實際工資產生更高的需求和更大規模的市場,從而有利於生產部門獲取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進而獲取高利潤,推動高投資。同時,人力成本的提升又會倒逼企業開發勞動節約型的技術,鼓勵企業創新。政府稅收收入的增加有助於完善基礎設施,對企業的創新形成“槓桿”作用,還可以增加對教育、基礎研究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投入,這又有利於人力資本的積累。由此形成一個良性的反饋迴圈,該迴圈的起點一定不是金融市場,而是正確的產業,而正確的產業一定來源於真實投資。
書名:《財富、貧窮與政治》
作者: 托馬斯·索維爾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推薦人:趙宇 東方證券博士後研究員
推薦語:縱觀有記載以來的人類歷史,國家之間、群體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經濟不平等問題普遍存在。現代社會中貧富差距是一種常態,而且這種差距還擴充套件到了生產因素層面,包括知識、技能、習俗和行為舉止等。托馬斯·索維爾在本書中從地理、文化、社會和政治4個方面解釋了經濟不平等,尤其關注了國家實施的各類政策到底是減少了不公平還是加劇了不公平。
經濟不平等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在討論經濟差距時,人們傾向於將其當做“收入分配”問題,托馬斯·索維爾認為經濟差距並不是源於財富從某些人轉移到了另一些人手中,貧窮真正的問題不是分配,而是生產。窮人之所以窮,不是因為某些收入被奪走了,而是因為他們無法生產足夠的產出使他們能擺脫貧窮。換言之,財富轉移並不能解決問題窮人的財富差距問題,創造條件使窮人的產出提升才是更應當關注的方向。
財富轉移或者財富分配,它過去透過征服或奴役實現,如今則透過福利制度進行內部財富轉移或國外援助實現。
托馬斯·索維爾認為發達國家很多福利制度,非但沒有解決收入不平等問題,反而使不公平現象更加嚴重了。福利制度的影響並不止於經濟,還會擴充套件到社會行為,對福利受惠者及與之互動的群體產生重大影響。最典型的,美國聯邦最低工資法降低了窮人的產出與效率,美國黑人長期以來被標榜為福利制度的受益者,但依然比白人更容易陷入貧窮。
書名:《貧窮的本質》
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埃斯特·迪弗洛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推薦人:範亞琴 東方證券財富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推薦語:窮人的形象頻繁出現於社會理論及文學作品中,使公眾對貧窮產生了某些約定俗成的刻板印象,部分政策取向也受到了這些社會觀念的影響。關於貧窮的政策討論,往往集中在“大問題”,如貧窮的終極原因、民主和自由市場的作用、國際援助是否有效等,卻鮮有關於窮人生活、思維方式的公共討論或微觀研究。專注於“大問題”而對微觀個體的行為缺乏瞭解,不僅會削弱公眾參與扶貧的意願,還使大量扶貧政策難以取得實質性效果,造成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比起資源浪費,更可惜的是貧窮造成的人才浪費。正如阿瑪蒂亞森所言,“貧窮不僅只是缺錢,還剝奪了人充分意識到自身潛能的能力”,即人生可能性的喪失。
作為發展經濟學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學者,班納吉和迪弗洛透過廣泛田野調查,結合精巧的實驗設計,運用隨機對照試驗(RTC)等因果識別方法,進行了大量揭示窮人經濟生活、識別扶貧政策效應的微觀實證研究,本書為他們多年研究成果的彙總。他們認為,資訊稀缺造成的短視和錯誤選擇,是導致貧窮的最大原因。很多重要資訊和公共設施對窮人來說並非免費,維持基本生活的壓力、照顧家庭的責任,也使他們更難基於長期視角做決定。窮人在市場中也處於不利地位,一方面,缺乏社會保障使他們風險偏好較低,不敢冒險做生意,另一方面,金融機構不願向他們提供小額信貸。因為窮人的違約和破產機率很高,資訊不對稱使銀行難以方便獲得窮人的各種資訊,增加了銀行風險。比起高昂的管理成本,不存在政府補貼的情形下,金融機構服務窮人的邊際收益很低,而政策如何促進小微金融服務,亦是難題。
本書聚焦於窮人生活和扶貧政策中的具體問題:為何象徵性補助能產生實質性效果?如何健全商業保險制度?如何向窮人提供金融服務?消除貧困難以速成,試圖立竿見影的政策反而容易造成資源浪費。共同富裕更是需要集國家之力,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僅專注於“大問題”,容易打消公眾參與扶貧的積極性。本書有助於從微觀視角理解貧窮的本質,對於個體擺脫貧窮思維、國家制定扶貧政策均有較大啟發意義。
書名:《以自由看待發展》
作者:阿馬蒂亞·森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推薦人:李志騫 東方證券財富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推薦語:本書是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綜合他在經濟學基礎理論、經驗研究以及道德一政治哲學領域多年來的成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作者提出了以“自由”為核心的發展理論框架,闡述人的實質自由是發展的最終目的和重要手段。
作者認為把發展僅看作是國民生產總值的發展是一種狹隘的發展觀,或者是個人收入提高,或工業化,或技術進步,或社會現代化等。這些在發展過程中很重要,但最終來說,它們只屬於工具性的範疇,是為人的發展、人的福利服務的,人才是發展的中心。
本書所說的“自由”是指人們在所處的社會條件下擁有多大的“可行能力”,去享受他們根據自身的理由而珍視的那種生活,作者把它稱作“實質自由”。實質自由包括人們免受與貧困相連的各種困苦(例如飢餓、營養不良、可避免的疾病、過早的死亡等等)的能力;同時也包括諸如有機會接受教育、參與社會活動等自由。
作者根據大量的經驗研究資料,分析了發展中國家面臨的重大問題,在強調市場機制、全球化對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做出基礎性重大貢獻的同時,也指出需要政府和社會在人的生存、保健、教育等領域承擔責任。作者高度評價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果,說明了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互補性。當前,我國在實現全面脫貧之後,正朝著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繼續努力,本書為我們提供了更寬廣的視角思考發展問題。
書名:《公平之怒》
作者:理查德·威爾金森,凱特·皮克特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推薦人:陳燃萍 東方證券財富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推薦語:《公平之怒》(Spirit Level: Why Equality is Better for Everyone)是兩位英國研究員理查德·威爾金森教授和凱特·皮克特教授耗時50年的研究成果。在該研究中,兩位教授將不平等問題置於聚光燈下,關注了一系列健康與社會問題,諸如暴力、精神疾病、青少年生育以及教育失敗等,廣泛蒐集了最發達富裕國家(Top 50)和美國各州的相關指標的資料,透過對資料強有力的統計相關性分析,表明這些問題在更加不平等的社會更為常見,“不平等”這一共同因素導致了健康與社會問題的盛行。
正如約翰·多恩(John Donne)所言,“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 簡而言之,“平等”有利於大多數人,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一個更加平等的社會往往在各方面都會表現得更好。瑞士信貸《2021年全球財富報告》資料顯示,2020年全球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最富有的1%人群擁有將近50%的財富,而最不富有的50%人群擁有不到1%的財富。貧富差距和不平等的問題亟待解決。從北歐和日本的經驗來看,效率和平等並不是魚與熊掌,兩者是可以達到一個平衡狀態的,必須協同好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的作用,調節收入分配、實現共同富裕。
此外,兩位教授在該書的附錄中詳細給出了關於收入不平等狀況的資料的來源、編制“健康與社會問題指數”的指標構成及其資料來源以及與收入不平等相關的統計學結果的具體細節,可供有興趣的讀者查閱。
書名:《不平等的增長:收入分配的國際比較》
作者:薛進軍 [編著]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推薦人:肖佳文 東方證券財富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推薦語:在全球化和自由化時代,世界在享受高度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在承受著經濟成果分配不平等的苦痛。“佔領華爾街”運動,以及發生在英國、法國、日本、泰國、埃及、利比亞等國家的反政府示威活動,反映出收入不平等已經成為一種國際現象;無論是窮國還是富國,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收入差距問題。其結果是,收入不平等問題不僅成為一國潛在發展的阻礙,而且對其社會和政治穩定構成了威脅。
本書回答三個問題,分別是高速增長能否逐漸縮小收入不平等,政府幹預能否有效緩解收入分配不均,收入不平等是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還是阻力。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內地、印度、印度尼西亞、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等經濟體的高速增長伴隨著收入不平等的擴大。一些國家改革和增長的主要成果流向部分利益群體,同時加強了階層的固化。而在日本、德國、英國和韓國則顯示收入分配的平等伴隨著低經濟增長和長期衰退。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試圖透過設計完善的政策框架來平衡經濟增長和不平等的問題,但是事實上,一些政策會在降低收入不平等與提高人均GDP方面形成此消彼長的關係。過去十幾年裡,許多國家經濟下滑並伴隨著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增加。
本書指出,在大多數國家家庭背景和受教育程度是造成收入不平等的最重要因素。對於中國而言,城市戶口制度是形成城鄉收入差距的最重要原因,以至於大規模的勞動力流動也不能縮小這一差距。中國近期出現的勞動力供給短缺和工資上漲,使得中國經濟動力之一的廉價勞動力優勢開始喪失。這些問題的出現與勞動力轉移的劉易斯轉折點、收入分配的庫茲涅茨轉折點以及環境和碳達峰碳中和有關。分析這些轉折點前後的經濟和社會變化的經驗將為中國順利實現經濟轉型提供借鑑。
書名:《均衡公平與效率》
作者:丘潯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推薦人:齊魯駿 東方證券財富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推薦語:住有所居,恆產者恆心,住房公平關係到全社會福利的最佳化程度和社會和諧進步。在經濟層面,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模式也關係到經濟改革發展的效率,因此在不同發展階段中,對住房改革和房地產調控的措施研究都不可忽視。
阿瑟·奧肯在《平等與效率》中針對性地提出“因為對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產生各種不平等,因此在平等與效率之間,社會面臨一種抉擇。”在國內經濟正同步進入新的發展模式,從脫貧攻堅轉向共同富裕階段的背景下,再看《均衡公平與效率》,仍能對我國城鎮化程序中的房地產調控思路得到啟示。
作者透過在公平、效率、波動三維度對國外典型國家房地產發展的分析,將房地產發展模式劃分為美國模式、日本模式、拉美南亞模式和歐洲模式。充分借鑑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國促進住房公平經驗,美國過度擴張和金融化的缺點,和拉美南亞“城市化陷阱”教訓,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住房發展道路,實現住房公平、經濟效率、生態共建的綜合效應最大化。
在具體措施方面,作者結合住房公積金制度、養老住房發展趨勢、中長期政策組合等內容,回顧總結我國住房發展經驗,給出房地產市場調控的分項研究與政策建議。在或有更新的方面,本書更多的是根針對全球房地產行業發展經驗進行梳理分析,進行了更多的質性研究內容。但我們也知道地產週期別稱“週期之母”,在信貸槓桿結構、房地產上下游行業、對GDP的拉動或拖累方面,可進行更多的研究補充。
相關閱讀:
從“規模法則”看反壟斷| 財富書單 ⑬
國富國窮與財富分配 | 財富書單⑫
大國轉型:模式與機遇 | 財富書單⑪
大危機之後的世界秩序與中國方位丨財富書單⑩
貨幣政策、經濟週期與資產配置 | 財富書單⑨
金融的本質與中國資本市場改革 | 財富書單⑧
駕馭週期vs穿越週期:瘋狂時期的投資丨財富書單⑦
債務與魔鬼:凝結在利率中的金融霸權 | 財富書單⑥
“創新魔咒”:新經濟中的贏家與輸家丨財富書單⑤
人口結構與經濟增長的起落 | 財富書單④
為什麼金融資本對創新如此重要 | 財富書單③
如何跟隨美聯儲投資丨財富書單②
如何理解美聯儲、黃金和美元丨財富書單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