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8月1日,由八路軍山東縱隊機關為主組成魯中軍區,羅舜初任司令兼政委。
1945年八九月間,山東軍區以主力及基幹部隊組建了8個野戰師、12個警備旅,這8個野戰師中濱海軍區、魯中軍區、膠東軍區各組建兩個,魯南軍區、渤海軍區各組建一個,其中魯中軍區主力改編為山東軍區第3、第4師和警備第1、第2、第3、第4旅。
8月中旬,晉察冀軍區所屬冀熱遼軍區8個團1.3萬餘人挺進東北,其中16軍分割槽司令曾克林、政委唐凱,奉命率領4個團4000餘人進至遼寧省瀋陽、本溪地區,10月擴編為第21、第23旅。
11、12月間,魯中軍區政委羅舜初,率領山東軍區3師、警備3旅共9000餘人,先後進至遼寧遼陽、鞍山地區。
1946年1月,由山東軍區3師、警備3旅,冀熱遼16軍分割槽所轄之第21、第23旅等部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3縱隊,縱隊部由東北民主聯軍遼東(南滿)軍區領導機構兼,程世才任縱隊司令,羅舜初任政委,曾克林任副司令,唐凱任副政治委。下轄:第7旅由山東軍區3師為主改編,第8旅由冀熱遼軍區16分割槽21旅改編,第9旅由山東軍區警備3旅及第16軍分割槽23旅合編,全縱隊共2.6萬餘人。
7月,旅改稱師。
11月,3縱縱隊部與遼東軍區領導機構分開,曾克林(後韓先楚)任縱隊司令,羅舜初任政委,解方任副司令兼參謀長,唐凱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隨後,3縱在遼陽、本溪地區作戰,後參加四平保衛戰、四保臨江作戰,贏得“旋風部隊”的美譽,並參加1947年東北夏、秋、冬季攻勢作戰。
著名的四保臨江戰役,主要依靠的就是3縱。
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3縱改稱東北野戰軍第3縱隊。
9~11月,遼瀋戰役,40軍在攻克義縣後,擔任主攻錦州的任務,7師20團以頑強的精神拿下了城防要塞配水池,爾後7師19團和8師23團首先突破錦州城牆。
遼西會戰,圍殲國民黨軍“西進兵團”,21團、19團1營和7師炮兵營在胡家窩棚殲滅廖耀湘兵團前進指揮所,俘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兵團司令官廖耀湘,為全殲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二的新1軍、新6軍做出了貢獻。
韓先楚 羅舜初
1948年11月,東野3縱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軍,韓先楚任軍長,羅舜初任政委,各師依次改編為第118、第119、第120師,獨立1師調歸40軍建制改稱第153師,全軍共5.9萬餘人。
12月~1949年1月,平津戰役,40軍先攻佔北平南苑機場,後執行包圍北平的任務。北平和平解放後,118師參加北平入城式。
同月,40軍執行對國民黨軍101軍軍部的改編任務,後隨12兵團執行先遣南下任務,由北平南下。
4~5月,參加渡江戰役,與43軍一起解放華中重鎮武漢。
5月,羅舜初任軍長(後由兵團第二副司令韓先楚兼),卓雄任政委(後袁昇平)。
6月,153師調歸武漢警備司令部建制。
7月,參加湘贛戰役。
9~10月,編入進軍華南的中路軍,在衡寶戰役中擔負正面突擊任務,與兄弟部隊共同殲滅國民黨第7軍軍部及4個精銳師。
11~12月,歸四野直接指揮參加廣西戰役,連續21晝夜追擊國民黨潰軍,爾後集結於欽州、防城、合浦地區。
1950年3~5月,40軍在15兵團指揮下參加海南島戰役,先以小部隊偷渡,後以大部隊強渡登陸成功,並向三亞方向追擊撤逃的國民黨軍。118師是解放海口的主力部隊,352團1營被授予“渡海先鋒營”榮譽稱號。
華中、華南大陸解放後,部分漏網殘敵逃往海南島,加上島上原有的陳濟棠部共有五個軍,海軍艦艇50餘艘,空軍飛機55架,特種兵及地方團各一部,共約10萬人,統由瓊崖保安司令兼防衛總司令薛嶽指揮。
守軍仰仗海峽寬闊及海空軍優勢組成的立體防線,企圖長期固守,並與臺灣、舟山、金門、萬山等島嶼,構成一條封鎖大陸的鎖鏈,並期望將海南島作為日後反攻大陸的跳板。
此時,40軍和43軍已調歸四野15兵團建制,兵團司令鄧華正式接受解放海南島的任務。
1950年2月1日至2日,由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廣東軍區司令兼政委葉劍英主持,召開了由15兵團、40軍、43軍及瓊崖縱隊首長參加的廣州會議。會議決定採取“積極偷渡、分批小渡與最後強行登陸相結合”的戰役指導方針,即首先以小部隊分批偷渡,加強島上力量,爾後以主力在瓊崖縱隊及先期登陸部隊的策應下強行登陸。
此時,正在蘇聯訪問的毛主席,亦十分關注解放海南島的作戰。當他得知上述指導方針和實施計劃後,立即回電:“同意以一個團先行渡海,其他部隊陸續分批尋機渡海。”並說:“此種辦法如有效,即可能提早解放海南島。”
3月5日和10日,40軍和43軍各一個加強營,先後向海南島發起首批偷渡,並均取得成功,與瓊崖縱隊勝利會合。
3月底,40軍一個加強團2937名勇士;43軍一個加強團3733名勇士,分別乘坐木帆船偷渡成功。
兩軍先後渡過的9個加強營,已有一個師的兵力,再加上瓊崖縱隊,使得島上接應力量已大大加強。據此,兵團決定於4月中旬集中兩個軍主力,舉行大規模的渡海登陸作戰。
4月16日19時30分,40軍六個團在15兵團副司令兼40軍軍長韓先楚的率領下,43軍二個團在43軍副軍長龍書金的率領下,分乘500多艘木帆船和少量機帆船,從雷州半島向海南島駛去。
“遇到敵艦,要橫下一條心,打!木船即使被打壞,抱著木頭我們也要游到海南島登陸!”兵團司令鄧華向渡海大軍下達最後動員令,此刻早已化作了2萬餘名勇士的決心。
就在這天夜晚,薛嶽也向部下發出了密電:“今晚北面共軍電臺活動頻繁,各據點務必注意,不可輕心。”
深夜23時許,渡海大軍船隊與敵艦交火,除以裝有57戰防炮和山炮的土炮艇與敵艦展開激戰外,主力船隊則冒著炮火破浪前進。
土炮艇不僅掩護了主力船隊橫渡海峽,且擊沉敵艦一艘,擊傷敵艦兩艘。在與敵旗艦“太平號”戰鬥中,將敵海軍第二艦隊司令王恩華擊斃。
17日凌晨3時至7時,經過徹夜海戰和奮進,渡海大軍突破“立體防線”,分別在海南島正面強行登陸。
強渡大軍登陸並與接應部隊會師,開始向海南島縱深發展。
17日晚,薛嶽將戰役機動部隊共計5個半師,全部調往43軍兩個團的登陸地區,企圖乘43軍立足未穩、登陸兩軍尚未靠攏之際,將43軍這兩個團壓縮、圍殲於濱海。
43軍的將士們在敵我力量極為懸殊的情況下,與敵展開了空前慘烈的拼殺。此時43軍部隊雖已將敵兩個團包圍,但敵5個半師的援軍也已相繼趕來,又對43軍實施了反包圍,致使處於兩面作戰的困難境地。
鄧華一面命令43軍克服一切困難,拼死拖住敵人,一面急令40軍登陸部隊戰勝疲勞,迅速向43軍靠攏,合力圍殲敵軍。
21日17時,韓先楚率領40軍趕到,與43軍形成對敵合圍態勢。
22日,40、43兩軍協同擊破敵一個軍和兩個師的抵抗,殲其一部,同時全殲被圍之敵。
當43軍正處於兩面作戰,腹背受敵之時,薛嶽一心以為佔絕對優勢的國軍必勝無疑。搭好了會臺,就準備召開慶功會了,但兩軍美亭決戰的大勝,徹底打碎了薛嶽的如意算盤。
22日,薛嶽唯恐再遭全軍覆沒的下場,連忙下達了總撤退的命令,他本人乘飛機逃往臺灣。
23日,海口市解放。(去年是渡江解放南京)
24日凌晨1時至4時,43軍後續的五個團也先後順利登陸,進一步加強了攻擊力量,會同先上島的部隊分三路追擊南逃之軍。
東路40軍119、120師和43軍128師及瓊崖縱隊第3總隊、獨立團等自海口、文昌經萬寧、陵水向南追擊,於30日佔領榆林、三亞;
中路43軍127、129師自澄邁經那大向北黎、八所進擊;
西路40軍118師分水、陸兩路,配合43軍29師主力和127師380團,於4月30日~5月1日和瓊崖縱隊第1總隊一起佔領重要港口北黎、八所,殲國民黨4軍286師和90師1個團,國民黨餘部從榆林港登船撤逃。
為追殲逃敵,部隊平均每日休息時間不到四小時,此次追擊戰比之廣西戰役中的大包抄更為困難和激烈。六晝夜向南猛插300 餘公里,至此,海南島全境解放。
是役歷時58天,傷亡4500餘人,共殲敵 3.3 萬餘人,其餘大部從海上逃走。
海南島戰役,首創以木帆船橫渡海峽,打敗了鋼鐵軍艦及“立體防線”的戰爭奇蹟,為解放其他島嶼的作戰提供了寶貴經驗。
1950年6月,40軍奉命進至遼寧安東(今丹東),編入東北邊防軍,10月編為志願軍。
10月19日,40軍由遼寧安東跨過鴨綠江,軍長為溫玉成(溫玉成在文革中成為了突然崛起的紅人,後來做到了副總參謀長)。
彭德懷先於志願軍大部隊入朝勘察軍情,原定要在清川江以北建立一條防禦線,先阻擋住聯合國軍,再尋機破敵。不料聯合國軍速度極快,大膽冒進,已越過了原定防禦線,於是一場遭遇戰發生了。
10月25日晨,40軍118師和120師最先趕至前線,迎頭遇上聯合國軍先頭部隊韓1師北進,雙方發生激戰。
在120師打響兩小時後,118師也與敵軍接了火。118師遭遇大搖大擺北進的韓6師的一個加強營加炮兵分隊,一聲令下,118師突然發起攻擊,354團兇猛出擊,一頓手榴彈迫擊炮,然後就是漫山遍野的白刃追殺,這仗打得乾淨漂亮,20多分鐘就結束了戰鬥。
40軍揭開了志願軍入朝參戰的序幕,首戰告捷,打出了國威軍威,後10月25日定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的紀念日。
旗開得勝後,118師和120師乘勢進攻,經一夜激戰,殲滅韓6師2團大部。
當時韓6師7團已凸入志願軍後方,前鋒直抵鴨綠江邊,118師便回頭去收拾韓7團,此時韓7團正在鴨綠江邊洋洋得意地隔江向中國境內開槍放炮,突遭118師猛烈打擊,頓時潰敗,被收拾了大半,其餘散入深山逃命去了,光俘虜就抓了700多。
與此同時,119師和120師分路出擊,擊潰了韓6師和韓8師,俘敵近千人。
其後,40軍乘勝追擊,一路連破韓8師、美騎1師、美24師數道阻擊線,將聯合國軍趕至清川江邊。
在整個第一次戰役中,40軍連續戰鬥12晝夜,共殲滅美韓軍5600餘人,繳獲火炮235門、汽車477輛。
第二次戰役,40軍緊靠38軍和39軍,從正面猛攻美2師,118師擊退美2師9團,120師擊潰美25師24團一部,119師一路向西倉穿插,一直追到安州。
40軍配合39軍解放了平壤,又一直向南追到三八線地區。
第三次戰役,40軍不顧傷亡,在冰天雪地中徒涉臨津江,突破聯合國軍的防線,擊潰韓6師,強渡南漢江。
此時,志願軍減員嚴重,急待休整,而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卻發起了北進攻勢,第四次戰役又開始了。
為打破優勢敵軍的進攻,40軍轉到東線與39、42、66三個兄弟軍一起發起橫城戰役,全殲韓8師和美2師一個營,共1.22萬餘人。
其後,40軍出動3個團圍攻中部戰線結合部砥平裡,這場戰鬥打得極為慘烈,被圍的美法軍縮成一團,以過於猛烈的炮火頑強阻擊,志願軍6個團反覆衝擊3天,遺屍遍野,卻無法拿下這個鋼鐵堡壘。在美軍增援部隊的狀況下,志願軍只好灑淚撤退,被大雪掩蓋在戰場上的40軍屍體有2000多具。
第四次戰役後期防禦階段,40軍在金化以北節節抗擊,苦戰42天,連戰美陸戰1師、騎1師、美24師、美25師、韓6師,殺傷敵軍5000餘人。
第五次戰役,40軍向南穿插以割裂聯合國軍防線,40軍一路猛進,經5天穿插,突進60公里,完成了預定任務。但全域性並不樂觀,美軍且戰且退,用火力消耗志願軍的進攻,直至志願軍攻勢怠盡。
在志願軍全線後撤之際,聯合國軍發起了迅猛反擊,一時打得大家措手不及。
隨後,亟待休整的40軍撤回後方休整。
1952年4月,40軍再次進至中部戰線擔任守備任務,參加了冷槍冷炮運動、坑道戰、戰術反擊作戰等。
12月,40軍又後撤執行西海岸反登陸任務。
1953年7月,40軍由朝鮮回國,長期駐守遼寧錦州。
40軍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全程,在三年作戰中,統計斃傷俘敵43300餘名,自身傷亡2萬餘人。
1985年,40軍改編為第40集團軍,轄118,119,120三個步兵師,並編入坦克5師、炮兵旅(原炮兵11師縮編)和高炮旅。
1996年,120師改為武警機動師。
1998年後,40集團軍全軍旅團化,118師、119師則改為摩步旅,坦克5師改編為裝甲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