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錦兒媽媽
夜已深,心不靜,人未眠
同前, 本文僅作經驗分享,當日記看即可,通篇想到哪寫到哪,乾貨不多全當我的零散回憶錄。
昨夜講到我帶錦兒的同伴回家進行一對二的小組練習,這個過程一直維持到錦兒4歲多,我一邊在公園帶著孩子們玩遊戲,一邊遊戲結束後我會帶著錦兒的固定玩伴回家繼續練習個人能力,大集體遊戲過程中我的目標是錦兒對同伴產生興趣,家裡和我一對一的遊戲練習是我教錦兒玩玩具和玩遊戲提升被動應答以及主動發起的個人能力,把同伴帶回家裡進行一對二的小組練習目標是幫助錦兒把在我這習得的能力泛化運用到同伴身上。
我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呢?
假設錦兒不會玩123木頭人的遊戲或者其他遊戲,我直接帶錦兒去集體環境中或者在一對二的小組中進行遊戲,那麼孩子就是一臉懵,完全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面對複雜的集體環境中的同伴以及各種視覺和聽覺的資訊處理,家長輔助孩子的時候,需要的輔助力度絕對很大,並且也是時時刻刻都需要輔助,這時候的輔助不一定都有效果,因為孩子的注意力並不會集中在當下的活動當中,孩子還需要處理其他的資訊,比如視覺、聽覺以及抗干擾。
所以我會在家裡簡單的結構化環境下,一對一教錦兒學會123木頭人的遊戲玩法,可以進行步驟拆解,也可以隨時進行輔助和強化。直到孩子當木頭人的角色已經熟練,這時一定要記得角色互換,任何遊戲,角色互換的目的在於讓孩子學會主導,有主導的能力,孩子在後期一對二的小組活動中孩子可以去主導同伴,逐漸到小團體中也有主導的能力,這些能力不是一兩天就能習得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用年做單位來看孩子的進步,譜系孩子的進步速度是以年做單位且螺旋式上升,因此,家長請保持平穩的心態,一步一步帶著孩子腳踏實地地前行,家長心態好了,孩子的情緒也會平穩。
於是,我對錦兒在遊戲社交方面的安排是:我和錦兒一對一的遊戲教學,我帶著錦兒一對二的小組課,我帶著錦兒和其他小朋友在公園的集體遊戲。
這樣的安排一直持續到2020年末,我們搬家了。於是我又重新開始為錦兒開拓了一片新的天地,模式更多的就是我組織錦兒和同伴們小組和集體,目標側重在輔助錦兒主導同伴們,輔助同伴們聽從錦兒的主導。
講至此,溫馨提示一下,遊戲安排的時間是根據我的《如何實施家庭干預計劃》裡面的時間安排,提升孩子的整體能力,在干預方法和干預模式上家長不能偏科,更不能一條道走到黑,任何干預模式,只需取你認為合適的部分即可,取其精華,對自己有用的部分。時間花在哪裡,收穫就在哪裡(比如時間花在桌面學業認知,那麼收穫就在桌面學業認知,其他能力就被落下了)。孩子的外核和核心要同時提升,如果孩子看起來能在同伴當中跟隨,便覺一片祥和,但是孩子的主導能力沒有,那家長要警惕,這時候孩子的個人能力不足,任何的社互動動都是平衡的,只有平衡的關係才能持久。比如家庭關係中妻強夫弱或者夫強妻弱,如此關係不平衡亦不長久。只有夫妻之間的平等,鸞鳳和鳴,才是家庭幸福和諧的基礎。再比如朋友之間的相處,只有平等相處,人己一視,這樣的關係才能長久。雖然譜系孩子和普通孩子很難平衡,但是我們可以無限接近平衡,家長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幫助孩子和同伴平衡相處,目前來看,錦兒跟他的同伴相處一天,不管是在我們家還是錦兒去同伴的家裡,能做到平衡相處。雖然目前如此,但是我會繼續保持警惕之心,提升錦兒的個人能力,盡己之力維持這一份平衡,不管時間長短,只管付出努力,雖未雨綢繆,但未嘗不好,起碼不會掉以輕心,普通兒童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尚且上心,何況從小就慢人一拍的我們的孩子。即使恢復得再好,也要持續教育,這是為人父母對孩子的養育過程,也是修煉為人父母的過程。
言歸正傳,直擊主題,以下我透過舉例來分析我自己在家裡組織錦兒和同伴之間一對二的小組練習
“猜猜我是誰”的桌遊,家長先跟孩子玩熟練之後,再組織一對二的小組課,同伴之間互相去描述問題,讓對方猜,我作為輔助者和裁判。在描述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孩子製造一些搞笑的動作,比如描述鴨子的時候,家長該可以在旁邊幫忙表演鴨子一搖一擺地走路的姿勢,孩子們看到後會覺得很搞笑,提升遊戲過程的快樂,讓孩子們對這個遊戲自帶興趣,一邊觀察表演,一邊聽同伴的描述,同時換角色的時候,錦兒練習了口語表達,遵守規則在描述的過程中不能把該物品的名稱說出來,否則就被對方聽到了的意識,錦兒描述的時候我表演動作,比如錦兒描述有四條腿的,不能走路的,用來給別人坐的,有靠背的(椅子),那我就要做一個椅子的形狀,雙手雙腳彎腰靠著牆(假裝椅子),一般錦兒看到我做這些奇形怪狀的動作的時候會開心的哈哈大笑。
這裡面練習到的能力,大家可以去思考有哪些。
這一套玩具是我和錦兒玩得很熟練的玩具,當同伴跟著我們回家之後,我拿出玩具和白板,制定規則是每人一張卡片進行輪流提問,每人6次提問和回答問題的機會,如果答對了我就給一個勾,得到勾多的人就可以XXXXX(這是孩子喜歡的活動或者是實際物體),同時要在白板上寫好A和B的名字。
A拿著卡片看後面的文字,B只能看前面的圖片,A看著後面的文字對B進行提問,B要回答A的提問,回答對了之後A要誇獎B,同時給A一個勾,直到6個問題都問完。再輪到A問B另外一張卡片上的問題。
這裡面練習到的能力有:對話,輪流等待,競爭,視覺搜尋,聽覺注意力等,我作為輔助者,剛開始的時候錦兒的輔助力度稍微大一點,因為錦兒在進行能力的泛化,把在我這裡能用出來的能力泛化到同伴身上。
還有組織兩個孩子玩拍氣球的遊戲,拿椅子或者其他物體擺成一排,然後吹一個氣球,兩人各拿一個兒童羽毛球拍,把氣球拍到對方那邊,不能讓球落地,球沒落地的那一方可以得一個勾,這裡面會涉及到競爭,可能會引起孩子的挫敗的哭鬧,所以建議家長在這一塊掌握好,可以在最後公佈:哇,錦兒得分少。錦兒可以去玩XXXX(錦兒最喜歡的活動/玩具)。XX得分高,XX可以去玩XXXX(這個活動或者玩具是錦兒不喜歡的),如果同伴想跟錦兒玩一樣的,那我會說:哦….我先讓錦兒玩的,要不等錦兒玩完再輪到你玩吧。(這時候立馬誇同伴懂事會等待會讓著比自己小的弟弟,NT對社會性強化非常受用。)
目標在於錦兒逐漸接受輸,同時跟同伴產生連結。當然,這個遊戲家長要掌握好,很多孩子一輸就有情緒問題,如果不能把控的話,就不要玩這個遊戲。
可以改成和孩子們玩躲貓貓的遊戲,孩子們躲,我去找他們,這個時候就要提醒同伴,要幫助錦兒不要出聲,以前是我輔助錦兒,現在是泛化人物,同伴來輔助錦兒,同伴是最好的老師。在遊戲過程要記住,不是為了玩這個遊戲,而是透過這個遊戲創造快樂的同時,讓孩子和同伴之間的關係更緊密,他們才是一夥的,他們要互相幫助。快樂的同時是讓錦兒感知到同伴的存在,看同伴聽同伴的能力。
這個一對二的過程我堅持了半年多之後,又在公園帶了另一個同伴加入他們,這個時候錦兒跟第一個同伴熟悉了,雖然錦兒社交能力還是弱,被動跟隨,但是偶爾會有主動地說幾句話,不至於總是被動跟隨,特別是有第三個同伴的時候,兩個同伴容易忽略錦兒,錦兒容易被邊緣化,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讓他們自己自由發揮,否則家長的作用就浪費了,我把錦兒和第一個同伴玩的遊戲拿出來加入第三個同伴繼續玩。組織一對三的小組課的時候一定是要有組織有計劃地想好要跟孩子們玩什麼,以前我斷斷續續去機構上了兩三個月的小組課,老師也是有組織有計劃地組織孩子們一起玩遊戲,並不是隨意讓他們自己玩,家長要清楚,我們要提升孩子的哪方面能力,如果不知道的話,可以把鄒教授的100個社交元素打印出來貼在牆上,然後一個一個社交元素去練習。
這裡要注意的就是任何遊戲活動中,如果你能製造快樂讓孩子體驗到遊戲的快樂,並且體驗到同伴帶給孩子的快樂,這是最好的,快樂是檢驗一切的標準。如果當下遊戲不能給孩子帶來快樂,那麼你一定要想辦法透過自己的誇張表演或者語氣或者聲調或者表情給孩子創造快樂,如果實在想不出辦法給孩子製造快樂,但是又不得不去透過這個遊戲練習孩子的對話和觀察對方的能力,那必須用代幣系統建立後效強化,在遊戲過程中家長充當的角色是影子輔助者+給予強化的人。所以任何活動中,都要有輔助和強化,兩者缺一不可。
返回去一看,很多家長看起來可能會覺得晦澀難懂,但是實操想透過文字去描述,真的很難,像教授評價我寫的眼神篇章的時候提到文字描述確實不如實際操作展現的靈活。可能很多孩子的能力還沒到練習這些目標的時候,但是不要著急,可以先做這一步的前面步驟,每天固定1-2個小時帶著孩子去跟同伴建立關係,家長一定要放下身段,放低姿態組織和引導孩子們一起玩遊戲,如果沒有家長的組織,其實孩子們也是玩得鬆散的,三三兩兩各玩各的,所以任何時候都要有組織有計劃地帶領孩子們一起玩遊戲,目的就是讓孩子逐漸加入同伴。隨著孩子的能力提高,家長也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去計劃遊戲或者活動去提高孩子需要的更高能力再逐漸撤退,培養孩子獨立社交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此時孩子有了獨立處理當下社交環境的能力時,家長就可以撤了。
以上是我這幾年在同伴介入方面努力的一小部分,其餘不再多言,否則會沒完沒了。經歷過的家長就知道,5年的艱辛努力時光,豈是三兩篇文章就能表述清楚的。
以下貼出小部分5年來做的筆記、計劃、表格、社交故事和教具等等,以示5年來冰山一角的艱辛努力過程,無償分享,供大家借鑑。(不分時間先後,具體時間忘記了)
幼兒園計劃檢核表和ABC行為分析表以及獎勵專案↑
同伴示範教學↑
回家覆盤,鼓勵和表揚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
只要家長肯努力,一切都可排除萬難,我也一直在努力的路上,從不停歇,學無止境,保持謙恭之態,繼續沉心靜氣學習,最後告訴圈內家長,做好自己,他人與己無關,當你一門心思在孩子身上時,你孩子一定在進步,當你敷衍孩子時,孩子也在敷衍你.....
最後,想跟大家多說一句,想要孩子好,實操不可少
紙上談兵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其他不多言,分享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