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簡單的題目總做錯?不是粗心,是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好,寫到了,在每天輔導孩子們做作業的過程中,都能遇到,很多簡單、基礎的題,但孩子卻做錯的情況。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跟孩子的大腦還沒有完全發育有一定關係。
孩子在這個階段,大腦發育不完全,對知識的整體理解能力還達不到一定高度,沒有辦法做到,把一個個零散的知識點,編織成網的能力。
因此,孩子在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每個知識點,並把他們學透,等待有一天,可以把這些知識點串聯起來,織起來變成網。
這個學透的過程,就是夯實基礎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練基本功”的過程。
就拿昨天文章中的例子來說,如果單獨把一個簡單算式拿出來,孩子一定知道,什麼時候,商零,什麼時候不需要商零。
可當把算式稍微變換成複雜的算式後,把計算方法遷移過去的時候,孩子就產生了疑惑,出現了問題。
本質上,還是因為孩子,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還沒有完全掌握,沒有達到熟練的程度。
因為基礎如果足夠牢固,熟練程度足夠熟練,自然而然會在更面對複雜的應用時,更難的題目時,輕鬆自在的把之前所學的能力遷移過來。
這是我從跳繩中體會和感悟而來。
我每天跳繩,在朋友圈直播,每天跳3000個,已經有200多天了。
看到我跳繩的人,都說我跳得輕鬆、自然,我還可以單腳、雙腳來回輪換著跳。
可剛開始跳繩時,我只會雙腳跳,單腳跳不來,跳200個,絆好幾次繩。
真是跳得既不輕鬆,也不自然,更不美觀。
別人給我推薦各種跳繩影片,影片中,人家跳得很有節奏感,很多花式,美感度很高。
而我,一點都學不會。
有人覺得奇怪,能雙腳跳,就能單腳跳,這有什麼難得。
可對我來說,單腳跳就有難度,協調不過來,更別說那些花式跳法,想都不敢想,根本駕馭不了。
我一度以為,自己協調性不好,這種花式跳法,我一輩子都學不會。
由於不會別的跳法,我就一直雙腳跳,即使這種跳法很累,很枯燥,可不會別的跳法,沒得選擇。
就這麼一直笨拙地跳著,逐漸地,雙腳跳得越來越輕鬆,也越來越自然。
直到最近,跳著跳著,身體好像有股力量,驅動著,想要單腳跳,想要變點花樣跳。
我聽從身體的召喚,逐步增加單腳跳得次數。
單腳跳,從最開始的斷繩,到現在跳得越來越平穩,不怎麼斷繩。
我心裡很驚喜,也很欣慰,這代表著,我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也說明,我之前不會這些花樣跳法,並非協調性不好,而是,基礎不足,熟練度不夠,基本功沒練到位。
動作難度越大,對基礎要求越高,對基本功的考驗越嚴格。
無論是呼吸、臂力、步伐都要求達到一定水平,整體配合有了默契後,才能保證高難度的動作。
我在跳繩中的感悟,讓我想到,孩子們的學習中,也是如此,也要重視基礎的學習,練好基本功。
從一年級到五年級,孩子在數學科目中的學習內容,主要涉及兩大類,簡單的圖形和四則運算。
三年級時,軸對稱圖形是學習內容,四年級、五年級一樣會涉及到,只是,難度一點點增加而已;
四則運算,則從一年級就開始涉及,持續到五年級一直都沒有間斷。
雖然每個年級,孩子學習的內容越來越深,題目越來越複雜,計算的規則越來越多,技巧越來越豐富,但終究就是加減乘除的組合、應用。
當加減乘除,這一基礎掌握得不牢固,基本功不熟練,在下一階段的學習中,勢必會給孩子造成“斷繩”現象,帶來困擾。
特別是當孩子成績有變化時,父母很容易判定,孩子是因為學習態度不好,上課沒有認真聽講,做作業不認真,貪玩,不愛學習才造成的。
隨之會採取一系列對策,以期待幫助孩子把學習提上來。
但如果,一開始,判定的方向就錯了,採取的策略也不會取得相應的效果,最終與期望南轅北轍。
現在雙減,不支援拔高學科知識,不支援補課,從另一角度來說,也是好事。
孩子和家長,都有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幫助孩子把基礎夯實,把基本功練好。
著名數學家、科學院院士蘇步青曾說:紮紮實實地打好基礎,練好基本功,我認為這是學好數學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