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蛤蟆先生去看心裡醫生》書中看到兒童有“自然型兒童”和“適應型兒童”兩種型別,顛覆了我對兒童的認知。書中說:“自然型兒童”就象畫家調色盤上的紅、黃、藍三原色,都具備基本情感。為了適應特殊的情形必須學會調整自己的行為或將色調調暗,使其柔和,才利於生存,同時保證了個體的完整性,這就意味著要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就好比正處在情感和情緒發展期的孩子,他們弱小而無助,需要依賴父母生存,面對強大、苛刻而又固執的父母,生活對於他們來說就象一場戰鬥,他們在戰鬥中無耐、艱辛地活著,為了博得父母的關注和滿意,對父母的行為他們會選擇不予爭辨,表現為順從、取悅,而內在的情感和情緒得不到很好的處理和宣洩,逐漸地適應了這種依賴成長的關係,久而久之形成了“適應型兒童”,並且伴隨一生。曾有詩人說:孩子是成年人的父親。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發現,自己現在的行為跟童年時期的行為出奇的相似,那些強烈卻得不到發洩的情緒不可必免的跟隨著我們,如影隨形。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要減少並打破這種依賴關係,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sponsored links
“自然型兒童”or“適應型兒童”
分類: 時尚
時間: 2021-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