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證明,中醫小兒推拿作為一種非藥物、無痛苦、易接受且有效的自然療法,在目前中國過度醫療、濫用抗生素、激素、小兒看病難、看病貴、兒科醫生嚴重不足、小兒專用藥太少、獨生子女金貴的社會背景下,對孩子身、心、靈的健康成長具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一、脾經
【位置】在拇指橈側緣,指尖至指根成一線。
【手法】醫師用左手握患兒之左手,同時以拇、食二指捏住患兒拇指,使之微屈,再用右手拇指自患兒拇指尖推向拇指根,稱為補脾經;將患兒拇指伸直,自拇指根推向指尖,稱為清脾經;來回推之,稱為清補脾經。
【次數】推300~500次。
【作用】健脾胃,補氣血;清溼熱,消食積,化痰涎。
【主治】體質虛弱,食慾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嘔吐,洩瀉,傷食,痢疾,便秘,黃疸,痰溼,咳嗽,便血及斑、疹隱而不透等症。
【臨床應用】
補脾經:能健脾胃、補氣血,主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腹瀉、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肌肉消瘦等症多與推三關、捏脊、運八卦等合用。
清脾經:臨床上實際操作中,一般不做清脾經,需要清脾經時,用清胃經代替。能清熱化溼、利痰止嘔,主治溼熱燻蒸、皮膚髮黃、噁心嘔吐、腹瀉、痢疾等症。多與清天河水、清肺經、揉小天心、推小腸等清熱利尿法合用。
清補脾經:臨床上實際操作中,一般不做清脾經,直接用清胃經代替,能和胃消食、增進食慾,用於飲食停滯,脾胃不和引起的胃脘痞滯、吞酸納呆、腹瀉、嘔吐等症,常與運八卦、揉板門、分腹陰陽等合用。
若溼熱留戀久而不退或外感發熱兼溼者,可單用本法治療,清補脾經20~30分鐘,至微汗出,效果較好。
注意:小兒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過,一般情況下,脾經多用補法,體壯邪實者方可用清法。
另外,小兒體虛,疹出不透時,推補本穴,可使隱疹透出,但手法宜快而重,具有補中有瀉之意。
二、補腎
1.腎經
【位置】在小指掌面稍偏尺側,自小指尖直至掌根成一直線。
【手法】 醫師用推法,自掌根推至小指尖稱補腎經;反之稱清腎經。
【次數】 推300~500次。
【作用】 滋腎壯陽,溫養下元,強壯筋骨,清熱利尿。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體虛,五更洩瀉,遺尿,咳嗽,喘息,癲癇,目赤,膀胱溼熱,小便淋濁刺痛。
【臨床應用】在臨床上實際應用中,腎經宜補不宜清,需要用清法時,一般用清小腸代替。補腎經能滋腎壯陽、強壯筋骨,主治先天不足、久病體虛、五更洩瀉、久瀉、遺尿、喘息等,多與補脾經、揉二馬、推三關等合用。清腎經能清利下焦溼熱,主治膀胱蘊熱、小便赤澀、腹瀉、小兒腎炎等,常配伍掐揉小天心、清小腸、推箕門等。推脾經、推心經、推肝經、推肺經、推腎經五法統稱推五經,專治五臟病變,據臟腑虛實,或用清法,或用補法,靈活應用。
2.腎紋
【位置】 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間關節橫紋處。
【手法】 醫師用中指或拇指指端按揉之,稱揉腎紋
【次數】 揉300~500次。
【作用】 祛風明目,散結熱。
【主治】 目赤腫痛,鵝口瘡,熱毒內陷,高熱驚厥,瘀結不散等症。
【臨床應用】主治目赤腫痛及熱毒內陷、鬱熱不散所致高熱、呼吸氣涼、四肢逆冷、鵝口瘡等症。多與清天河水、揉小天心、退六腑、分陰陽等合用。
3.腎頂
【位置】 在小指頂端。
【手法】 醫師以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稱揉腎頂。
【次數】 揉300~500次。
【作用】 收斂元氣,固表止汗。
【主治】 自汗,盜汗,解顱等。
【臨床應用】本穴為止汗要穴。對自汗、盜汗、大汗淋漓者有良效,陰虛盜汗配揉二馬;氣虛自汗配補脾經、補肺經等。
三、捏脊
1.捏脊
【手法】 醫師雙手循督脈用捏法自下長強穴而上到大椎穴,循膀胱經用捏法自大杼往下捏至白環俞穴稱總補法捏脊,每捏三下將背脊提一下,稱捏三提一法。捏之前先在背部輕輕按摩幾遍,使肌肉放鬆。
【次數】 捏6~36次;提3~6遍。
【作用】 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培元氣,壯身體等。
【主治】 發熱,驚風,夜啼,疳積,腹瀉,嘔吐,便秘等。
【臨床應用】捏脊法主治先、後天不足的一些慢性虛證,如疳積、腹瀉、嘔吐、便秘、驚風、夜啼等,也是小兒保健主要穴位之一,單用此法名捏脊療法,不僅用於小兒病證,還可用於成人失眠、腸胃病、月經不調等,均有一定的效果。本法操作時,旁及膀胱經,臨床應用時可據不同病情,重提或按揉相應的背部俞穴,以加強療效。自上而下推脊,能清熱,主治小兒發熱,多與清天河水、退六腑等合用。
2.推脊
【位置】 大椎至長強成一直線。
【手法】 醫師用拇指指腹自下而上做直推法,稱為推脊,補督脈陽氣。
【次數】 推100~300次;捏3~5遍。
【作用】 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培元氣,壯身體等。
【臨床應用】初次給孩子捏脊,孩子不適應者,及孩子高燒時推脊,用瀉法。
四、揉腹
1.中脘
【位置】 位於前正中線上,臍上四寸處。
【手法】用食指、中指端或掌根按揉,稱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稱摩中脘;自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或自喉往下推至中脘,稱推中脘,又稱推胃脘;自中脘推向鳩尾處,稱“推三焦”;若沿季脅處作分推法,稱分推腹陰陽。
【次數】 推或揉100~300次;摩約5分鐘。
【作用】 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主治】 胃脘痛,腹痛,腹脹,食積,嘔吐,洩瀉,食慾不振,噯氣等。
【臨床應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消化系統疾病。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主治腹瀉、嘔吐、腹痛、腹脹、食慾不振等,多與按揉足三里、推脾經等合用。推中脘自上而下操作,有降胃氣作用,主治胃氣上逆、噯氣嘔惡,常配合橫紋推向板門;自下而上操作,有湧吐作用,但臨床少用。
2.天樞
【位置】 臍旁2寸,左右各一,屬足陽明胃經。
【手法】 醫師用食、中指端按揉之,稱揉天樞。
【次數】 揉100~200次。
【作用】 疏調大腸,理氣消滯,化痰止嗽。
【主治】 腹脹,腹痛,腹瀉,痢疾,便秘,食積不化,咳嗽等。
【臨床應用】天樞為大腸之“募穴”,能疏調大腸,理氣消滯,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腸炎,痢疾、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腹瀉、嘔吐、食積、腹脹、大便秘結等症。臨床上,天樞與臍常同時操作,可以中指按臍、食指與無名指各按兩側天樞穴同時揉動。治療腹痛時,常配合拿肚角。揉天樞與清肺經、掐揉五指節等相配可治痰喘、咳嗽。
3.臍(神闕)
【位置】 位於肚臍,屬任脈。
【手法】醫師用中指端或掌根摩揉,稱揉臍或摩臍;用掌或指摩之,稱摩臍,逆時針摩或揉為補,順時針摩或揉為瀉,往返揉或摩之為平補平瀉。用雙手食指和拇指兩兩相對,同時用力相對提捏並抖動肚臍,稱為抖臍;用食、中、無名指自劍突經臍推向恥骨聯合,稱為推臍。
【次數】 揉100~300次;摩約5分鐘;抖臍上下前後抖動20次,推臍5~10次。
【作用】 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
【主治】 腹瀉,便秘,腹脹,腹痛,嘔吐,消化不良,厭食,痢疾,脫肛,疳積等症。
【臨床應用】此穴能補能瀉,用補法能溫陽散寒、補益氣血,治療寒溼、脾虛、五更洩瀉、消化不良、慢性痢疾、氣虛脫肛等;瀉之能消食導滯,治療溼熱型洩瀉、痢疾、便秘等;治療腹痛多配合揉天樞、拿肚角等;平補平瀉能健脾和胃,用於治療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或乳食積滯、厭食、也可用於兒童日常保健等。抖臍和推臍多用於治療腸梗阻。
4.丹田
【位置】 小腹部,臍下2.5寸處。
【手法】 醫師用掌摩之,稱摩丹田; 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稱揉丹田;用指端按之,稱按丹田。
【次數】 摩2~3分鐘;揉100~300次;按0.5~1分鐘。
【作用】 培腎固本,溫補下元,泌別清濁。
【主治】 小腹脹痛,癃閉,小便短赤,遺尿,脫肛,便秘,疝氣,腹瀉等症。
【臨床應用】 本穴臨床常用於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的治療,主要用於小兒先天不足、腹痛、腹瀉、遺尿、脫肛、疝氣等。虛實皆可,但主要用於虛證,常配合補腎經、推三關、揉外勞宮等;對於癃閉、小便赤則取其分利之功,常配伍清小腸、推箕門等。
5.關元
【位置】 腹正中線,臍下三寸處。
【手法】 醫師用中指面或掌按揉之,稱按揉關元;用艾條灸之,稱灸關元。
【次數】 揉100~300次;艾灸3~5分鐘。
【作用】 溫腎壯陽,培補元氣。
【主治】 虛寒性腹痛,腹瀉,痢疾,遺尿,五遲,五軟等。
【臨床應用】本穴為小腸之“募穴”,按揉本穴可治療虛寒性腹痛、腹瀉、痢疾等,多與補腎經、按揉足三里配用;治療遺尿多與揉百會、揉腎俞等合用,亦可用灸法效果更佳。本穴尚可用於身體保健。
6.揉腹
【位置】在腹部的正中從劍突向下到恥骨聯合,再以肚臍為中心,至兩側脅肋邊緣。
【手法】 醫師用手掌以肚臍為中心,按順時針方向,呈波圈狀一圈一圈擴大揉腹,到第九圈時揉至腹部邊緣,再重新以肚臍為中心,按順時針方向,呈波圈狀一圈一圈擴大揉腹,到第九圈時揉至腹部邊緣,連續九遍,為瀉法;反之揉腹,則為補法。
【次數】 揉81~300圈。
【作用】
(1)腹部溫熱:一般認真做到第九遍時會感到腹部溫暖,這是點穴後再揉腹內氣匯聚的表現。
(2)胃腸蠕動有聲堅持揉腹,動作熟練後,患兒逐漸會出現胃腸蠕動的感覺,有時甚至別人也能聽到你肚子“汩汩”的聲音,這是內氣匯聚後執行通暢的表現。
(3)頭腦清爽愉快認真作完揉腹保健法,會感到明顯的頭腦輕鬆,疲勞感一下子消失,因為揉腹可以使中焦氣健運,清氣上升,頭腦輕鬆。
(4)排除宿便揉腹後可能出現大便黑臭、或者拉肚子、肚子疼等表現,這是內氣匯聚攻衝宿疾、排出胃腸毒素的表現。
(5)食慾改善胃口變好,消化吸收功能增強。身體瘦弱者體重會增加;虛胖者身體會變得結實,肚子贅肉消失,腹部有彈性,這是元氣匯聚充沛的表現。
(6)面色光潤、身體健壯堅持鍛鍊揉腹,面色會變得越來越光彩,面板細嫩,身體強壯,因為長期揉腹可以使內臟血運豐富,內分泌協調,內臟元氣充盛自然面色紅潤,身體強壯。
【主治】經常揉腹,有助於治療肺結核、高血壓、神經衰弱、慢性肝炎、腸套疊、腸粘連、遺尿、尿瀦留、遺精、陽痿、早洩等虛損性疾病,同時對於痛經、月經不調、婦科炎症亦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臨床應用】西醫學認為,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腸平滑肌的血流量淋巴液迴圈,增加胃腸內壁肌肉的張力及淋巴系統功能,增強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從而加強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洩,明顯地改善大小腸的蠕動功能,可起到排洩作用,防止和消除便秘。從而有助於防治消化不良、胃炎、胃下垂、胃神經功能紊亂、慢性結腸炎和便秘等疾病。
文章來源:小兒推拿技師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