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發現有人在不同部位的面板上長出小肉粒或者肉揪揪,大部分人對此不以為然,但也有些人對此表示擔心。
那麼面板上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增生物,這些肉揪揪又是什麼呢?對人體有沒有危害、需不需要治療呢?
其實,這些增生物我們通常都統稱為“疣”。今天,就帶大家認識一下各種形態的疣,以及它們的治療方法。
疣是什麼?
疣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引起的一種面板表面贅生物,主要透過直接接觸或自我接種傳染。臨床有多種分型,不同型別的疣的臨床形態各異。
臨床比較常見的疣是下面幾種:
1、尋常疣。
俗稱“刺瘊”、“瘊子”。
部位:可發生於身體的任何部位,但以手部為多,手外傷或水中浸泡是常見的誘發因素。
典型皮損:黃色大小或者更大的灰褐色、棕色或皮色丘疹,表面粗糙,質地堅硬,可呈乳頭瘤狀增生。
2、趾疣。
部位:常發生在足底。
典型皮損:初起為細小發亮的丘疹,漸增至黃豆大小或更大,因受壓形成淡黃色或褐黃色胼胝樣斑塊或扁平丘疹,表面粗糙,界限清楚,邊緣繞以稍高的角質環。去除角質層後,其下方有疏鬆的角質軟芯,可見毛細血管破裂而形成的小黑點。
3、扁平疣。
部位:好發於顏面、手背及前臂
典型皮損:米粒至黃豆大小的扁平隆起性丘疹,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質硬,正常膚色或淡褐色,多驟然出現,數目較多且密集。
搔抓之後皮損可呈串珠狀排列,即自體接種反應。因此應儘量避免搔抓和區域性受傷。
4、絲狀疣。
俗稱“線瘊”。
部位:好發於眼周、腋下、頸部。
典型表現:底部比較細,如絲線一般連線著疣體和面板似小釘倒立在皮面上。
疣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1、物理療法:適合於數量較少的疣體,包括鐳射、冷凍、電灼、微波等方式,一般可以較快地去除區域性疣體,去疣效果明顯;
2、區域性藥物治療:咪喹莫特乳膏、維A痠軟膏、他扎羅汀乳膏、5-氟尿嘧啶、鬼臼毒素、水楊酸等;
3、區域性注射:博來黴素或平陽黴素皮損內注射;
4、光動力治療:依靠光敏劑吸收光能並將其轉化為化學能,生成單態氧、氧自由基等活性氧損傷清除病變組織;
5、免疫療法:透過提高人體或患處區域性的免疫力,從而達到抑制HPV病毒複製,阻礙病情發展的目的。一般多用於輔助治療,如埋疣治療、干擾素等。
6.手術治療:針對於常規傳統治療無效的疣,但常會遺留瘢痕。
結論:無論哪一種疣,治療原則皆以區域性祛除疣體為主,並儘可能消除疣體周圍亞臨床感染和潛伏期感染,以減少復發。
怎樣預防疣的發生和降低複發率?
1、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避免和患者共用物品和用具,避免間接傳染;
2、個人物品做好專人專用,定期消毒;
3、面板若出現糜爛或破損,早期妥善處理,避免病毒入侵;
4、患者發現疣體後及時就醫處理,避免搔抓,也不要自行盲目使用藥物及其他治療方法,以免造成泛發;
5、注意休息,合理膳食,適當運動,提高自身免疫力。
我是面板科醫生劉剛,關注我@劉醫生說面板,到主頁檢視更多面板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