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孫冰 |北京報道
從資料中心的節能減碳,到綠色包材和智慧物流,再到推出“雙十一”綠色會場……這個“雙十一”,成交數字不再是電商平臺追求的唯一目標。
阿里巴巴對外宣佈,今年的天貓“雙十一”將致力於打造一屆低碳“雙十一”,讓“雙十一”不僅是一個盛大的消費場,更成為一個巨大的減碳試驗場;“京東11.11”也將“更綠色”作為重要目標之一,透過使用更多綠色能源,包裝減量和使用可迴圈包裝,為每個包裹計算“減碳”賬單;蘇寧則在今年“雙十一”為消費者推出大量綠色商品補貼,強化物流全過程的減碳增效……
平臺為綠色商品打上綠色標識並給予優惠;商家用更小的快遞箱、面單和更少的填充物、膠帶發貨;消費者收到快遞後把紙箱留在菜鳥驛站迴圈使用……這些細微之處的變化,都預示著今年的“雙十一”將是一場全民參與的“綠色試驗”。
探路綠色電商發展,讓“雙十一”成為減碳試驗場
“透過技術能力的提升,今年天貓‘雙十一’的每一筆訂單在交易環節的碳排放,將在‘618’降低17.6%的基礎上進一步減少,希望能夠比去年降低50%。”阿里巴巴集團合夥人、首席技術官程立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在程立看來,每年的“雙十一”都會有海量的消費,因此也是一個試驗新想法和檢驗新可能的好契機。“過去,‘雙十一’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場,而今年我們希望把‘雙十一’做成一個巨大的減碳試驗場。去試驗和檢驗一下,科技究竟能為實現‘雙碳’目標做些什麼?”程立說。
程立認為,交易背後的碳成本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商品交易/數字交易本身的碳成本;二是物流運輸中的碳成本;三是商品生產和消費中的碳成本。
在商品交易過程中減碳,程立表示,對於這道題目,阿里巴巴作為電商平臺的“解題思路”有3個方面。一是把資料中心變得更加綠色,少用電,用更多風電、光伏等“綠色的電”;二是提高資料中心的利用率;三是綠色計算,透過演算法最佳化降低單位算力的耗能,讓同樣的算力發揮更大的效益。
“資料中心的利用率其實非常低,特別是小的資料中心,利用率都不到10%。但云可以實現算力的共享和可排程,就能夠讓技術資源更充分地被利用。比如阿里巴巴將業務百分百上雲之後,全部用雲原生,讓所有業務資源共享,這使得資料中心的利用率達到了40%~50%。”程立透露。
實際上,在今年“618”期間,阿里巴巴就開始量化單位交易的碳成本,並首次提出了綠色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網站成交金額)概念。而且程立強調,“雙十一”不是“運動式”的減碳,也會貫穿日常,阿里的目標是今年實現單位交易成本下降10%,碳排放下降15%。
對於在商品流通環節減碳,菜鳥集團副總裁、菜鳥綠色專案負責人牛智敬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可以從減量、利舊和迴圈3個方面去努力。他舉了3個小例子來展示阿里巴巴的探索。
一是越來越小的面單。電子面單讓每個快遞包裹有了數字身份證,才有了後續的集中分揀,配送鏈路節能化。1000億個快遞體量之下,菜鳥已經節省4000億張紙,而快遞面單還在繼續變小。
二是越來越窄的膠帶。僅僅去年“雙十一”,菜鳥聯動500多家商家少用的膠帶長度就超過8600萬米,可繞地球兩圈。
三是越來越滿的箱子。從包裝箱設計到智慧裝箱,透過AI演算法算出如何把箱子裝得更滿,以減少填充物的使用。而在運輸環節,也是利用演算法,找出最優路線並儘可能實現合單。
綠色減碳不僅是公益,更是“最潮”的消費趨勢
10月27日,今年天貓“雙十一”首次設立的綠色會場正式上線,所有標有綠色商品標識的產品都是天貓依據國家相關標準體系確認後,推薦給消費者。同時,天貓也會發放1億元綠色購物券,鼓勵使用者購買低能耗家電及綠色認證商品;而閒魚也將鼓勵使用者汰換高能耗舊家電,實現全屋家電綠色煥新,向全球消費者發出綠色消費主張。
作為今年天貓“雙十一”方案的主策劃者之一,天貓“雙十一”專案負責人鄭黎清告訴《中國經濟週刊》,今年已經走到第13年的天貓“雙十一”,整個團隊都在思考如何在創造消費者價值和商家價值的同時,進一步提升社會價值。
“推動綠色消費除了響應國家的倡議,也是因為看到近年來越發明顯的綠色消費趨勢。比如,‘綠色’‘有機’‘迴圈’‘可降解’等在天貓的主動搜尋量呈現出明顯的持續上升。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天貓‘雙十一’的推動,一方面鼓勵做綠色商品的商家,另一方面也滿足消費者對綠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鄭黎清說。
一直致力於綠色消費研究的聯合國環境國際資源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靳敏教授告訴《中國經濟週刊》,綠色消費雖然是全球發展趨勢,但也會遇到一些發展阻礙,比如如何保證綠色產品的有效供給?如何讓綠色商品的溢價能被消費者接受?
“一個健康綠色消費市場需要規則、技術和信任機制的建立。比如綠色產品首先要有質量的保證,但一直存在‘假綠’和‘漂綠’的問題。構建綠色產品的標準,除了依據監管部門對產品的認證,平臺方也需要進行二次監管,從而構建完整的市場監督機制,比如阿里已經有的消費者評價機制和投訴機制就是很好的補充。”靳敏說。
“在整體減碳目標中,最佳化能源的產出和使用,只佔據一半;剩下的一半要來自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ESG負責人陳龍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對於阿里巴巴這樣的平臺型企業,除了自身實現減碳之外,也應該做更多,去幫助供給側和消費側有效連結,把生產綠色商品的商家和喜歡綠色商品的消費者串聯起來。連線供給,才能讓綠色的價值實現流轉。這既是平臺公司的責任,也是巨大的機會。”陳龍表示。
養成消費者綠色消費的心智和習慣,不只是一個“雙十一”,更需要全社會的長期努力。“‘雙碳’不只是大國責任,更是高質量發展的機遇。對於國家如此,對企業也是如此。從長期來看,企業在社會責任上的投入是會變成商業競爭力的。”牛智敬認為。
減碳四人談:奔向零碳的生活和商業是件“技術活兒”
阿里巴巴集團合夥人、首席技術官程立:綠色低碳,科技可以做更多
平臺減碳有“三個環”:實現企業自身發展中的減排是“內環”;助力平臺企業、行業脫碳為“中環”;推動消費低碳環保是輻射範圍更大的“外環”。
當然,這些目標的實現都需要技術的助力。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有序推進,也會帶來技術上的系統性變革。
此外,減碳也要面臨成本收益權衡。對於企業來說,一種是節約型減碳,降碳就是降成本;但另一種是衝突型減碳,為了最佳化成本常常也是要投入成本的,也會有機會成本,是投入在提升業務上還是低碳發展上,這就要看企業是否把社會責任放在戰略的高度上。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ESG負責人陳龍:雙碳既是技術問題,也是經濟問題
在實現“雙碳”過程中,技術、能源和經濟構成了一個三角,即能源提出問題,經濟激發動機,技術解答問題。但朝著“數字技術驅動的迴圈經濟”邁進的最大的難點在於,要實現減碳增長或者零碳增長,不能停止奔跑。因此,雙碳目標的實現,既是技術問題,也是經濟問題。
比起傳統的“所有者經濟”,數字經濟是“參與者經濟”,是影響所有人的經濟形態。這個時代,綠色要真正成為一種發展要素,驅動改變生產和消費的行為。而阿里巴巴作為平臺的意義,不僅在於用數字技術連線商家和消費者,更是用一種商業創新生態,幫助把所有能力串起來,與全社會一起推動雙碳。
菜鳥集團副總裁、菜鳥綠色專案負責人牛智敬:綠色不僅是公益態度,更需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綠色物流在全世界都是挑戰巨大的事情,尤其在中國,行業還處在激烈價格戰的階段,必須在快遞公司的承受範圍內來推進綠色物流。綠色不僅僅是一種公益的態度,更重要的是你要有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做綠色物流,一定要在實現商業可持續化的同時,讓使用者和社會有感知。
2016年,菜鳥在行業內最早提出了“綠色行動”計劃,並聯閤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和“四通一達”,成立了國內第一個綠色物流環保專項基金。多年來,我們從綠色園區、綠色倉儲,到綠色包裝、綠色運輸,再到綠色回收,進行了全鏈路的綠色物流探索。
天貓“雙十一”專案負責人鄭黎清:把綠色消費從趨勢變為主流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會主動選擇綠色產品,這一點平臺和商家都意識到了,綠色消費已經是一種趨勢。所以,我們在思考能不能透過“雙十一”,把綠色消費從趨勢變為主流。
今年天貓“雙十一”的招商規則中,會鼓勵商家提報更多綠色商品,並鼓勵商家採用綠色物流。自“雙十一”啟動到現在,平臺已經持續認證了超過5萬的商品。消費者能在搜尋、推薦、綠色會場、綠色榜單等導購鏈路裡,明確看到國家認證的綠色商品。
我們希望透過“雙十一”,把綠色消費意識擴散出去,幫助商家實現綠色產品的溢價,這樣才能形成正向的推動機制,讓綠色消費規模化。
責編:郭霽瑤
(版權屬《中國經濟週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