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晚上,我和伴侶有過一次小衝突。
晚飯後,兒子玩玩具,我在忙家務,伴侶說感覺特別累,早早躺床上;待我忙完家務,按老師要求幫孩子複習、預習了語文、數學後,發現他並沒有休息,而是在刷手機;搞定孩子可以睡覺時,他仍在刷手機。
看到這樣的場景,我頓時氣不打一處來,明顯說話帶情緒,當時他嗆了我一句,我更加生氣。
既然累,如果他去睡覺,我無話可說。然而他卻在刷手機,而且沒管兒子。這個年齡的兒子,雖然願意學習,但主動性並沒那麼強,需要大人監督。
我管完家務管孩子,還得兼顧學習,回頭再看伴侶,悠哉悠哉玩手機,說不生氣是假的。
但那一刻,我也意識到自己的情緒不對,開始深呼吸,調整情緒,同時安慰自己,不要陷入受害者心態,因為晚上的行為都是自己的選擇,而非被迫。
跳出受害者心理,情緒會平息得快一些。不再生氣後,我也不打算繼續糾結,決定第二天再溝通。
隔天我給伴侶發微信,表達我對他累的理解,同時表達出自己焦慮的感受,希望接下來我們可以合作,晚上先將兒子的事情搞定後,再做自己的事情。
因為感受到了我的善意,他也釋放出友好訊號,非常爽快地答應,並且當天晚上確實積極配合,主動給兒子複習古詩。
我鬆了口氣,看來置氣沒用,還是得善意溝通,不帶負面情緒,和平解決問題。
《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中認為,打造一個讓孩子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需要父母培養善意,有利於顧及彼此的感受。應該如何培養善意呢?書中給出兩個方法。
一是回應對方尋求回應或關注的請求;
比如,對方提出一個要求,如果你及時回應,能夠讓對方感受到自己被關注、被尊重。
二是在對方身上尋求慰藉,而不是把對方視作對手。換句話說,要與伴侶合作,而不是競爭。
比如,晚上我沒辦法承包孩子的全部事情,需要伴侶的配合,那麼就需要想辦法和他達成合作。透過表達善意,我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我們常說,合作共贏,這句話同樣適用家庭關係,不管是夫妻關係,還是親子關係,都離不開家庭成員之間的精誠合作。
家庭成員和諧合作、心懷善意,能夠讓家庭關係更近一步,打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幫助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