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宏宇
對於其實只是小說式虛構演義的水泊梁山好漢故事,因為傳的太久、太盛,大家也就都只當是“真事兒”去議論、評說甚至“考究”了。就好像武俠小說裡那些與基本科學常識完全背離的武功也都可以當真,一樣。
這算娛樂吧。不能說“無知”。比起網路上風風火火的那些三胎家庭多幸福、婚齡男子動輒年薪百萬的渲染,至少還多了一層“很久很久以前”的“溫情脈脈的面紗”。
面紗,這玩意兒,該戴還是要戴起來。娛樂嗎。
娛樂的一個有趣話題,新近聞聽的,是說——水泊梁山好漢中,武松的刀法排第一!甚至連“威震泰山東”的豹子頭林沖,都還要遜一籌。
不知是誰說的。或者說,不知是誰挑的這個頭兒。惹得我這從一位數年齡起就看《投降派宋江》小人書的“大叔”,忍不住想跟風聊聊。
(一)所謂“刀法”到底是指啥?
被叫做“刀”的冷武器,在我國傳統概念中,被很簡單地分成兩個大類:長刀、短刀。不論哪類,共同特徵都是單刃,即一面有鋒刃,另一面較厚。
這是刀與劍的最主要區別。在冶鐵和鍛造技術尚未形成並普及的上古時代,刀的製作工藝要比劍更復雜,單純“鑄造”技術之下,幾乎可以說,刀,是做不出來的。這也是為什麼,春秋戰國及再往前的故事裡,只有劍而沒有刀。
劍,雙刃,可砍可刺,製造還更容易;刀,單刃,通常只能砍,刺的功能很靠後,且製造困難。這麼看來,刀,好像一無是處。那為什麼還要製造刀呢?更為什麼,中古及至近古的“後來”,刀,尤指與劍體量相近的短刀,大行其道,甚至把劍埋沒到了幾近玩具的地步了呢?
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厚重的刀背賦予刀更高的物理強度,更適合劈砍,而劈砍,是騎戰的主打動作!策馬奔騰、短兵相接、電光火石的瞬間,劈、砍,相比“刺”,可以更迅速完成並脫離!
第二,隨著製造技術的進步,刀的製作成本下降到了並不比劍更高的程度;而且,同樣因為製造技術的進步,刀在形制上可以產生的變化,比劍更豐富了許多。
第三,由生疏甚至“一張白紙”到可較嫻熟使用再到實戰,刀的練習過程,比劍要簡單、高效得多。評書裡有“月棍年刀一輩子槍”的說法,意思是,練習使“棍”,一個月就能“成”;練刀,得一年;使“槍”,要想用好,說不定得練一輩子!這說法,一定程度上,武術家們也是認同的。至於劍,武俠小說作家們比較統一的認為是:或許一輩子也練不出個啥!
同樣達到熟練使用、實戰取勝,練刀,即習學“刀法”,相比其他殺傷力彷彿的武器,比如劍,再比如槍,會高效很多!
以上說的,基本都指“短刀”。所謂短刀,這裡並不是指匕首之類,而是通常可以單手使用的、跟傳統的劍體量相似的那些——漢朝的環首刀、隋唐的橫刀(唐橫刀、唐刀)、明清的繡春刀、雁翎刀、緬刀、滿刀等等,以及所有它們在時代間隔中的各種變形。
比如,揚州評話裡講到武松為殺西門慶特意購買的“紅繡鞋”刀,從藝人的描述上猜測,可以認為是唐橫刀和雁翎刀之間的“變型”。
武松後來成了“行者”所使用的雙手戒刀,則是環首刀與西域古老刀型相融合的品種,端頭平直,完全沒有“刺”的功用,只能劈砍。而“紅繡鞋”是有刺的功能的——武松就是用它,剜出了嫂子潘金蓮的心肝!沒有刺的功能,“剜”是做不到噠!
(楊志的刀)
從“紅繡鞋”到雙手戒刀,小說、故事、評書、評話等等的描述來看,武松是用刀的。武松唯一另外使用過的武器,叫做“哨棒”,棍類的一種,只用過一次,在景陽岡,面對“吊睛白額大蟲”,還打在了樹上,當即斷了,後來是用拳腳打死了老虎。可見,他的哨棒,使得不咋樣。
至於武松的武藝師從,說法挺多,其中比較傳得多的,是說他去少林寺學過。先不說武松山東-河北-山東-江南的“人生軌跡”,跟位於河南的少林寺是有多違和,就算是師從少林寺,刀法,恐怕也……少林寺是禪宗祖庭,宣揚“盡形壽不殺生”為首要的佛法的地方,其武術成就,次於並服務於佛法,一出即可取人性命的“刀”,就算不被禁忌,怕也難賦予多少精髓。
用刀的,練刀的,都更是“軍”、“捕”一類“官家人”。因為比較容易“練成”,所以普及;因為普及,能使得多犀利,多高妙,就難說。“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容易“練成”的“刀法”,在武術中能有多高地位,似不言自明。
(二)武松的“刀”與“刀法”
如前所及,武松的刀,很多人的刀,涉及“刀法”的刀們,都指“短刀”。短刀之外,還有“長刀”。
一說“長刀”,大把人馬上會想起青龍偃月刀、關老爺。想多了!關老爺那樣的刀,基本不能當武器用,更是“禮器”。當然,步戰時,非要用,力氣夠大,也可以。但絕非優選!
比較具有實際意義並在實戰中應用的“長刀”,主要兩種:唐中期的“陌刀”,和,由陌刀演變、至宋中期得到較多應用的“朴刀”。
隨便網上查查,就可以得到“朴刀”及其近古的“變種”太平刀(又稱“五尺陌”)的圖片,跟關老爺的刀放一塊兒比比看,輕靈了許多,但仍須雙手使用,不適於騎戰——騎戰必須有一手馭馬,雙手都不馭馬的間隙只容射箭,電視劇裡看到的兩將雙手持長大兵器對沖拼殺,幾乎不可能,只是按完全不懂打仗不懂武術的古代小說家和世世代代口口相授的評書藝人的描述做了視覺化展現,拍攝時候的“馬”,只是馬型道具的導軌推車,兩將打得齜牙咧嘴,過後再把活馬沒人的鏡頭拼接上去。
武松從沒有騎戰經歷。至少沒有相關描述。但武松的“刀”,都是“短刀”——殺潘金蓮的是短刀,殺西門慶的是短刀,飛雲浦、鴛鴦樓,殺了那麼多人,都是短刀,最後為擒方臘,割斷自己手臂的,也是短刀!某種程度上,這種拿短刀大肆殺戮的狀況,可以類比“兩把菜刀啥啥啥”和“菜刀隊”。
不同主要是菜刀更“短”,且沒有尖,剜不出嫂子或者隨便誰的心肝。再說白點兒,無論誰,要也有身長九尺(大致相當於今天的一米九到兩米)、重逾四百斤(大致相當於今天的一百到一百二十公斤)、三拳兩腳打死猛虎的天資和膽量,隨便拿把刀,只管掄,差不多就能擋者披靡,跟法不法的,沒啥大關係。
當然,武松,故事傳說中的武二郎,應該還不是啥法都沒有隻會胡掄的愣頭青,應該還是會武功的,甚至,武功應該還是有一定火候的——醉打蔣門神、鬥殺西門慶,武功差了,肯定不能取勝。可跟刀法關係也不大——打蔣門神,是拳腳肉搏;殺西門慶倒是有刀,可西門慶沒有。
等於拿著刀去砍人。西門慶也是會武功的,能在突然遭襲,還讓當禮物送來的潘金蓮的人頭很嚇了一跳的情況下,跟持刀、身量體能都強很多的武松對上兩下,可以說也算有膽有功夫。再往後看,武松的硬對手,就只剩下年齡或許大他許多的方臘了。
武俠小說很用心地向一代代讀者傳遞這樣的邏輯——論某人武功的高低,要看ta戰勝過什麼樣的對手——我贏了天下第一,我便是天下第一!我殺了無數無名鼠輩,也最多就是比鼠輩強而已、而已!
在包括《水滸傳》在內的水泊梁山故事傳說裡,主要人物,殺人最多的是武松(戰爭過程中殺傷敵方人員不算),殺女人的只有兩人,武松、石秀。
但石秀只殺了一個女人(潘巧雲),武松殺了自己的親嫂子潘金蓮,還有張督監府上若干女性主僕(血濺鴛鴦樓),用的都是刀!刀法如何,在這些女人身上,是體現不出來的。從這個角度看,武松跟“刀法”的聯絡,似乎遠不如其與“刀”的聯絡緊密!刀!殺人刀!!
武松最典型可彰顯“武功”的“戰績”,在筆者看,當屬飛雲浦之戰。那是一場精心安排、眾多江湖高手勠力參與、志在必得的劫殺!面對咄咄逼人且個個身手不凡的殺手,戴著重枷的武松,真正施展了平生所學;生死關頭,也迸發出了最激烈的憤怒和最雄渾的力量。特別是枷銬在拼殺中被對手無意破損,繼而被武松“崩刑脫枷”,空出雙手的武松,從被動防守轉而反擊,先奪刀,再殺人,完勝殺青!
除去以死相拼的咄咄之氣造成的威懾,他一人一刀面對的,仍是想要殺死他的十多個高手。能一一斬殺,光靠蠻力和憤怒,恐怕很難。應該說,到底,還是武松的刀法,勝了對手們一籌。大概,說武松刀法如何如何,跟這一戰,關聯很大。
(三)林沖vs武松
把林沖跟武松放一塊兒比較武藝高低、刀法強弱,跟關公戰秦瓊差不多意思噠。
首先,故事也好,傳說也罷,林沖與武松,雖同是梁山好漢,卻只有唯一的人事交集,即魯智深——林沖與魯智深交情甚篤,自不必說,大相國寺、野豬林,可謂刎頸莫逆;武松與魯智深,緣結於二龍山。
有些版本的故事說,武松跟魯智深師出同門,是魯智深的師弟。有點兒忽悠——魯智深“做到關西五路聯防使”,是“小種經略相公”門下的提轄官,駐紮延安府,再早的出處沒表,即可認為是陝北出身的軍官。武松清河縣、陽穀縣來回折騰,純牌兒山東大漢一枚,地域上相差千里不止,咋能湊到一個圈兒裡習學武功呢?倒是說魯智深五臺山出家後跟世外高人老和尚學,武功大精進,老和尚跟林沖的師父周桐是把兄弟還是啥,倒可勉強說魯智深跟林沖有師從的淵源。
再說林沖——祖籍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家是“京官”——八十萬禁軍教頭。
注意,這裡說的“八十萬禁軍”,不是說八十萬人組成的禁軍,其實應為“八十萬、禁軍教頭”。禁軍教頭有很多,“八十萬”是職級稱謂,就好比“貳師將軍”也不是指將軍只統領兩個師。
別說禁軍,就連所有駐邊部隊和各地有建制的軍隊連同水泊梁山好漢中許許多多被“刺配”充軍的那類人都算上,整個大宋的軍隊,也到不了八十萬人。
傳說中動輒百萬大軍,多是虛數;就算實數,也是在嚴重的戰爭時期(比如三國),且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後勤給養預備隊之類,真正前線戰鬥人員的數量最多不會超過總兵力的一半。八十萬禁軍教頭,應該是禁軍教頭裡最高“職稱”了。而且是“槍棒教頭”,即指專門教武術的。
專門教武術,還是最高職稱,林沖的武藝,可以說是“官方認證”的!至於師從周桐還是誰,周桐還有盧俊義、史文恭等高徒,甚至晚年還給少年岳飛授藝,都是另外話題。反正,對林沖而言,不管跟誰學的,其武功的成色、水平,都可以認為是國家級的高水平。
在筆者看來,從武藝的全面性和專業性等等多個方面來看,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林沖綜合武力值第一!不僅武松,就連盧俊義、關勝、董平、張清(沒羽箭)、呼延灼、徐寧、索超這些成名勇將,若不計出身、特殊技能、戰陣經驗等因素,單論一對一的武功,怕都勝不了林沖!沒這個底氣,豹子頭也不敢說下“威震泰山東”的狂言。
從故事看,武藝很可能排在第一的林沖,最精到的武功是“槍”,就是前面說得練一輩子的那勞什子。而從故事中的對手看,林沖的出手,真不如武松多,更遠遠比不上武松壯烈、酷戾。
比較突出的兩次出手,一是“棒打洪教頭”,再就是擒扈三娘。都是一招——洪教頭,《水滸傳》說是輕輕巧巧一棒打在踝骨上,遠近無敵的洪教頭頓時倒地落敗。這一棒,身為配軍的林沖,是很給柴大官人留面子了;不然,同樣是打腳踝,一棒真使出暗勁兒,老洪就殘了——踝部周邊骨骼複雜,神經肌腱豐富,別說一千年前,就是現在,踝骨骨折輻射周邊小骨骼連帶骨折,都沒法兒徹底治癒復原!再說扈三娘,她小人家實在也是太狂了,北京人俏皮話講——兜兒裡揣副牌,逮誰跟誰來!
能放倒王英那樣的,決不等於天下無敵!
(老版扈三娘,王英)
迎頭碰上林沖,說了讓她不要從這裡過,讓她哪兒來哪兒去,她可好,問都不問人家是誰,衝過去就開打!人家林教頭不屑跟女子纏鬥,兵器都沒動,直接一腳把人勾下馬,gameover!想想看,換了武松,扈三娘怕也就香消玉殞了。而且,香消玉殞得會很難看!因為,武松用刀!不說身首異處,至少美麗的身體上也會有個能把心肝肚腸爆出來流一地的大口子!
無法假想林沖武松比武,甚至都無法假設他們各自找同一個對手(比如魯智深)對決,以將第三方傷害的程度或被第三方傷害的程度來比點數定高低。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機會和可能。退一萬步,如果武松林沖真的反目對戰,在林沖面前,武松或許能佔優勢的,僅僅是膽量,而不大可能是刀法!林沖雖不慣用刀,可也愛刀,不然就不會有“誤入白虎堂”一節。
那不就是一把寶刀惹的禍嗎!愛刀如彼,能不會使嗎?對於國家級最高專業職稱的他來講,啥叫“會使”?那個“會使”,跟武松的刀法,可以怎樣去對比想象?
所以,就便是比刀,武松之於林沖,更可以倚仗的,還是面對猛虎的膽量,面對女人弱小手起刀落的暴戾。但他真的有多大膽量呢?景陽岡是喝醉了。飛雲浦是不反抗就得死。之前孟州被張督監誣陷受審,刑杖伺候,打到第二棍(也許是第三棍),品出到不了籌子丟下來數量的一半就會被活活打死,他怎麼來著?他說——招,且留我性命!
林沖是不會跟任何人比武的。武松也不會。如果他們要分高下,必定是生死相搏、不共戴天了。那也就必定是都使出全力,不及其餘了。想想看,那樣情境下,會是誰先會想到“且留我性命”?相比武松,林沖是溫文爾雅甚至有點兒懦弱的。可火燒草料場,被徹底激怒的林沖,只把殺人、殺仇人,當成不讓自己崩潰的宣洩,當成對冤死親人的聊聊告慰。似乎,還說了類似“你當我不敢殺你麼”這樣的話。就是說,我不殺,是因為不敢或者什麼,而不是、肯定不是——不能!
梁山泊殺人比賽,林沖敗北武松無疑。甚至,所有人,都會敗給武松。
可要是誰,包括武松,把林沖逼到“你當我不敢殺你麼”那份兒上,恐怕,都得祈禱刀之神顯靈了。
最後多說一句,水泊梁山使刀厲害的,最起碼還有三位,未必輸給武松——朱仝、楊志、關勝。所以,武松刀法了得,可以說;刀法第一,還真得把關公戰秦瓊那老爺子(韓福渠他爹)請回來吆喝吆喝——讓他們比比!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金瓶梅》裡潘金蓮生命中的最後一個白天是怎樣度過的?
《水滸傳》裡八十萬禁軍教頭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