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紅樓夢》的成書,如今學術界公認是在清中葉的乾隆時期,被認為是康熙朝擔任江南織造的曹寅的孫子曹雪芹所作。
許多人也就依據這一條,將清中葉的乾隆時期說成是中國文化的高峰。
其實這樣的一種說法是有著很大問題的,原因很簡單:
一是古典小說作家是不可能署真名的,所以說書中出現的“曹雪芹”只能是假名;
二是翻遍曹寅家的家譜,也找不著這個曹雪芹。
筆者認為,這兩個原因還都是小問題,真正的大問題,那即是經過了禁書、焚書、文字獄的“洗禮”整個天下噤若寒蟬,“避聞畏聞文字獄”,這是當時整個天下的寫真,此時的華夏大地根本就不具備《紅樓夢》成書的條件。
筆者認為,《紅樓夢》絕對不可能成書於清中葉,而只能成書於文網沒有那麼嚴密的清初康熙朝。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明朝中晚期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高潮,即便是在明亡之後,餘波還延續了好長一段時間。
在這段時間內,出現了“四大奇書”中的《西遊記》和《金瓶梅》;
出現了偉大的戲曲傳奇《牡丹亭》(中國四大古典名劇之一)、《精忠旗》;
出現了古典白話短篇小說的集大成者“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還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家和科學家,以及許多著名的詩文大家,如馮夢龍、吳梅村等人。
明亡之後,餘波依然波及了好幾十年。
在清朝初年,依然出現了許多偉大的作品,比如說戲曲作品《桃花扇》《長生殿》(都入選了中國古典四大名劇),文言短篇小說集大成者的《聊齋志異》……
(清初的《聊齋志異》等作品是明末華夏文化高峰的餘波)
由此可知,只有在這個時代,才有可能出現像《紅樓夢》這樣偉大的作品。
其次,清中葉文字獄盛行,已經不存在產生偉大作品的條件。
清初之所以仍然會出現偉大的作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即是此時的清廷還沒有站穩腳跟,他們的主要任務即是消滅南明政權、穩固自己的統治,暫時還沒有想到別的。
此外,為了收買人心,他們暫時也不會對有思想、有風骨計程車大夫大開殺戒,主要還是以收買為主,即便這些人有反清思想,他們也不會拿他們怎樣。
但到了康熙中晚期至乾隆時期,清廷的江山已經穩固了,於是他們開始對士大夫舉起了血淋淋的屠刀,大搞文字獄,殺盡了天下有識之士。
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之下,整個天下可以說是噤若寒蟬,讀書人也是思維僵化,不敢越雷池半步。
(清朝血淋淋的文字獄,到了乾隆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試問,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之下,又怎麼可能產生得出《紅樓夢》這樣的偉大作品呢?
再次,《紅樓夢》的時代背景是一個“白骨如山”的“末世”,這顯然即是指明末之世。
“末世”在書中多次出現,而且這還是一個“白骨如山”以至於許多人都“忘姓氏”的“末世”。
很顯然,只有明末那個天崩地裂的時代才符合,而清中葉是某些捧清廷臭腳的人認為的“盛世”,而且此時也沒有大規模的戰亂和天災人禍,完全不符合“白骨如山”這個定語。
(清廷對全國人民的大屠殺,只有明末清初那個時代才符合“白骨如山忘姓氏”的“末世”)
而且在第一回的批語之中,批註者用了“南直召禍”這個詞,其實這已經將時代背景交代清楚了。
因為“南直”是明朝才有的歷史名詞,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其周邊被稱為“直隸”;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遷都北京,南京成為陪都,於是就有了兩個“直隸”,分別稱為“北直”和“南直”。
清朝只有一個“直隸”,沒有“北直”和“南直”之分。
《紅樓夢》的作者由明入清,出於習慣,依然會稱呼南京周邊為“南直”;而到了清中葉,明朝已經滅亡一百餘年,已經不可能有人再提什麼“南直”了。
(只有明朝才有“南直隸”)
(就像我們現在的人不會提什麼察哈爾省、西康省什麼的,其實這些地名的消失還不到一百年。)
其四,筆者認為最為重要的即是《紅樓夢》有著強烈的反清思想,這也是造成《紅樓夢》最終只能以殘卷流行的一個根本原因。
這樣的一種情況在書中也是可以找到依據的,最為明顯的即是那一句“姓金的,你是一個什麼東西”!
這句話可以說是“圖窮匕首現”,將作者心裡真實意圖給講了出來。
我們知道,努爾哈赤建國的時候,其國號是“金”(史稱“後金”)而不是“清”,清是清太宗皇太極改的國號,其意圖也很明顯,因為明朝是屬火的(日月輪轉之火),皇太極希望用“水”來澆滅明朝的“火”。
(努爾哈赤建國號為“金”,後被皇太極改為“清”)
而清皇室的姓“愛新覺羅”在滿語中即是指“黃金”的意思。
因此,這裡的“金”再明確不過了,那就是指“後金”(即清廷)這個政權,也是指清皇室愛新覺羅這個姓。
此外,作者生怕讀者看不懂,於是又在書中借真真國女孩之口交代了時代背景,“昨夜朱樓夢,今宵水國吟”。
“朱樓夢”,這也太明確不過了,明朝的皇帝不是姓朱嗎?
“水國吟”,“清”不是屬水嗎?
此外,書中第一女主角林黛玉的姓氏“林”,也是有著很深的寓意的,“林”是雙木,而明皇室起名的規則是五行相生,到了明末之時,恰好是“木”字輩大行其道(比如說明朝最後兩位皇帝朱由校和朱由檢,以及永曆帝朱由榔都是“木”字輩),而“木”和“朱”的淵源也是極深的,據《說文解字》,“朱”即是“赤心木”。
(林黛玉的姓氏“林”也不是隨便起的,明末之時明王室大多是“木”字輩,朱即是“赤心木”)
第一回中,葫蘆廟(即胡虜)失火,使得一排木質結構房屋被焚燬,其實也即是預示著清廷入關,殃及整個華夏大地。
至於作者借寶玉之口痛罵“耶律雄奴”等等,書中凡是姓金的(金榮)、帶金的(夏金桂)、姓胡的(胡庸醫)、帶“北”和“水”的(北靜王水溶)等等都不是什麼好人,這些也都是作者有意為之,絕不是隨便寫寫的。
從這些都可以看得出來,《紅樓夢》只能成書於清初之時,這本代表著我國古典小說最高成就的小說是明末之世中華文明最高峰的餘波。
由於這本書擁有極其強烈的民族情感,痛斥了清廷統治者的罪惡,理所當然地成為禁書,只能以殘卷流傳於世。
後面數十回文字必然是圖窮匕首現,必然會控訴清廷統治者的暴政、寄託對故國的哀思,換句話說《紅樓夢》即是一部“反清悼明”的作品。
也正因為後果數十回文字的缺失,造成了許多人對此書的誤讀,甚至有人搞錯了該書的時代背景,這實在是一件令人貽笑大方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