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種下革命的種子,15歲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她夢想上前線殺敵;解放戰爭時期,她成為了一名通訊兵,發出黨中央對世界的宣言;退伍後,她用自己的革命經歷為素材教育學生,多次獲各級表彰。她就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九旬老兵王銘慈。
近日,在教育部關工委公佈的2021年“讀懂中國”活動評審結果中,全國668所高校提交的600篇徵文有60篇獲最佳徵文,其中,王銘慈的故事《九旬老黨員“永遠跟黨走”》榮獲2021年“讀懂中國”活動最佳徵文。7月初,電子工程學院研究生靳亮前往北京,現場講述王銘慈的革命、工作和生活故事,並於9月15日在中國教育電視臺一套進行展播。
15歲入黨,走上革命道路
王銘慈的家鄉在河北平山縣的天井村,世代以農耕為主,土地革命時期軍閥混戰打破了這裡的寧靜,民眾處於水火之中。王銘慈與堂哥王昭(原青海省省長)一起在奶奶家生活,在家期間,王昭一直秘密開展黨員活動,發展黨員,擴大組織。受到堂哥的影響,王銘慈從小心中便播下了革命的種子: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之後王昭在家談事時,王銘慈會在門口和房頂放哨,以防發生意外。
1937年,日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王銘慈就讀僅兩月餘的平山縣立女子高小停課。1940年,她考入晉察冀邊區民族民主革命中學“五中”學習,這是一所為晉察冀邊區培養幹部的學校,那時的她立志要女兵上前線殺敵,打倒日本鬼子救中國。1940年8月20日,王銘慈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的,那年她才15歲,稱青年黨員,18歲時,她成為正式黨員。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王銘慈被招入陝甘寧聯防軍司令部(簡稱聯司)通訊訓練隊學習無線電報務技術。王銘慈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經過半年學習,1946年4月畢業時,她取得了收發報全優的成績。畢業后王銘慈被分到聯司電臺21分隊見習。同年端午節,她和朱仕樸(林彬)走進了婚姻殿堂。在當時的通訊水平下,電報成為中央領導跟各個戰場、部門聯絡的神經中樞。王銘慈深感工作的重要性和責任的重大。每次上機,她都全神貫注,準確收發電報。
來到延安,成為一名通訊兵
1947年3月,胡宗南進攻延安,當時敵我力量懸殊,黨中央決定放棄延安。西北野戰軍組建時,王銘慈所在電臺的男報務員帶一部電臺去跟隨彭德懷,她們留一部電臺跟隨賀龍。當時敵機轟炸,電臺的窯洞門被炸土堵了,但有三個十萬火急的AAA電報要立即發出,王銘慈和戰友們提著馬燈,開機工作,在防空洞中整整堅持工作了七天七夜,白天不能做飯,晚上做好一天的送來吃。
1947年11月,為加強對全國的宣傳和服務中央首長,聯司參謀長張經武抽調王銘慈和另外5人到中央前委(代號“亞洲部”,位於米脂縣楊家溝)工作。王銘慈被分到四大隊的新聞通報臺,她們的任務是把毛主席、黨中央、解放軍總部向各解放區、全國人民、全世界告知的宣言、評論、社論、新聞等發往邯鄲的陝北廣播電臺,再由他們用大功率電臺發給全國和全世界聽眾。
離休不休,依舊堅持學習
1962年元月,王銘慈隨朱仕樸一同調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電信工程學院,分配到四系任婦女幹事,1966年4月集體轉業後,學校更名西北電訊工程學院,她在四系政治處任人事幹事,文革後在四系政工組任幹部助理員,一直到1982年12月離休。
離休後,王銘慈一直堅持讀書,寫文章。在陝西省老年大學第三分校開辦以後,王銘慈先後拿到了關於書法、烹飪、縫紉、攝影、花卉、音樂、公共關係等12個結業證書。畢業展覽上,她的烹飪獲得二等獎,攝影獲得三等獎,絲網花製作獲得一等獎。
2001年,王銘慈正式開始撰寫自己的回憶錄《歲月印記》,整理朱仕樸的回憶錄《歲月曆程》,後來又寫了個人小傳《王銘慈縮影》。2008年,她在網易開通了部落格,網名“老園丁”,已發表博文270餘篇。中紅網上也刊登了她的各類心得40餘篇。在2015年,她還被評為陝西省老有所為先進典型,獲得學校優秀黨員等榮譽獎勵。在今年學校“百名黨員同唱一首歌”活動中,精神矍鑠的王銘慈同青年學生一起,共唱山歌給黨聽。
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王銘慈今年雖然已經96歲,但她依舊關心時事,關心青年學生成長,關心和支援學校的妀革與發展。同時,她始終不忘學習,做終身學習的模範,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永葆革命的精神和本色。
關注“西電招生辦”,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素材來源: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