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也就是黑色人種,又被稱為尼格羅人種,如今的黑人大多居住在非洲和美洲。然而,根據歷史記載,在1000多年前的唐王朝,“黑人”曾經出現在中國的神州大地上,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崑崙奴
在熱播一時的電視劇《大明宮詞》中,有一段情節彰顯了這個事實。太平公主和韋氏在街頭閒逛,路旁的商販吸引了她們的注意。最後,她們倆來到一處賣面具的攤位前,太平公主指著其中一個面具問道:“這是什麼面具?怎麼臉跟鍋底一樣黑?”商販答道:“這是崑崙奴的面具,大海盜王世傑剛從海邊販回一批崑崙奴,他們個個體壯如牛,但是卻性格溫順,踏實能幹,剛到長安沒多久,就被貴族們瓜分殆盡了。”歷史學家認為,唐朝的崑崙奴就是黑人。
在唐朝,“崑崙”兩個字曾作為形容詞來描述臉面漆黑的中國人,在唐傳奇裡,《崑崙奴》是非常有名的一篇,後來的京劇《盜紅綃》就是根據它改編的。
紅綃是唐朝大曆年間一品大員郭子儀家中的歌女,具有沉魚落雁之容,崔生則是某個大官的兒子,長得儀表堂堂。有一天,崔生代父親去郭子儀家裡探病,偶然碰見了紅綃,兩個人一見鍾情。回到家後,崔生就害起了相思病,他有一個黑人奴僕名叫摩勒,對主人忠心耿耿,他得知主人的煩惱後下決心幫崔生促成好事。
《盜紅綃劇照》
摩勒在一個漆黑的夜晚來到郭府,用一個鏈子錘殺死了郭府的看門狗,然後揹著崔生翻越了十重高牆,把他帶到了紅綃面前。兩個有情人決定私定終身,於是摩勒又同時揹著兩個人越過高牆跑回了家。
這個故事一再被搬上戲劇舞臺,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故事中的摩勒其實是一個黑人大俠。歷史學家葛承雍教授認為,在唐朝的史料和傳奇小說中,很多飛簷走壁的大俠都是黑人,他們的水性大多都很好,可以鑽進河裡為主人撈起落入水中的物品,還能像猴子那樣快速地爬上桅杆。
看來,唐朝時期確實有黑人存在,那麼這些黑人是來自哪裡呢?
20世紀40年代,西安地區出土了一批唐朝時期的黑人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為了查清唐朝黑人的來源,葛承雍教授遍訪了西安的歷史博物館和文物庫房,對裡面收藏的黑人傭進行了仔細的辨認。最後,葛承雍教授得出了結論,唐朝的黑人不是來自非洲,而是來自東南亞。
唐朝彩繪黑人立俑
雖然非洲黑人和南海黑人都是捲髮,但這兩種人在外形上有一定差異。被稱為崑崙奴的是南海黑人,他們不屬於非洲的尼格羅人種,而是尼格里託人,這種類似非洲黑人的種族至今仍然生存在馬來半島以南的海島上。這些黑人之所以會在唐朝時來到中國,一種情況是作為“年貢”被送往京城長安,另一種則是作為土著蠻人被販賣到沿海和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