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大戰役之後,全國解放形勢可謂一片大好,東北、華北和中原解放區已經連成一片,除了西北的胡宗南集團和二馬之外,長江以北已經全部被我軍佔領,剩下的國軍也僅僅是的負隅東南半壁江山。而在大決戰結束後的3個月後,也就是1949年4月份,我百萬雄師過長江,開啟瞭解放全中國的程序。
其實在淮海戰役進入到尾端的時候,我劉鄧和華野大軍就已經抵達了江淮地區,和小諸葛白崇禧的華中剿總防區已經接壤,而當時的小諸葛的部隊有將近40萬。按理說當時當消滅徐州剿總50萬大軍的兩大野戰軍,應該乘勝追擊,消滅白崇禧集團這個後患才是,為何卻要留在三個月以後才進攻。
其實,按照當時的鬥爭情勢上,不動白崇禧集團的原因很簡單:一是動不得,二是時候未到。
先說,動不得
其實在結束淮海戰役的時候,我軍也是很疲憊,亟需調整,從1948年9月-1949年1月這100多天裡面,東野打了遼瀋和平津兩場大仗,其中11月份打完遼瀋,本來要修整3個月的(想在1949年後入關),但為了防止傅作義的集團逃跑,還是提前 入關,圍困北平和天津,兩場大戰以後部隊都很疲憊,而且遠離東北作戰,部分戰士的思想工作也是需要同步進行。
東北野戰軍入關作戰(劇照)
東野如此,中野和華野也是如此。
華野在結束濟南戰役之後都沒有修整,就立馬開戰淮海戰役,而中野也是剛出大別山在外線作戰,本身也是剛剛恢復,卻要在淮海以60萬對國軍80萬,以劣勢兵力對戰國軍優勢兵力,本身就是一種硬拼。整個淮海我軍傷亡達到13萬人,佔全部兵力的20%以上。也就是說我軍當時的兵力不算二線軍區和民兵,兩個野戰軍兵力多也才不到50萬,而且已經是疲兵。
像華野打完濟南打碾莊、打雙堆集,再打陳官莊,當時的作戰條件艱苦,很多人都是靠著雙腳行軍,部隊亟需修養和調整。戰士需要調整,武器裝備和彈藥也需要時間補充,當時我軍在淮海打了60多萬發炮彈,2000多萬發的子彈,而淮海一共也才繳獲12萬發炮彈和2000萬發子彈,炮彈入不敷出。
因此超過戰役極限,傷亡頗大,再加上彈藥不足等原因,是中野和華野選擇放過白崇禧集團這個肥肉的原因。
當然動不得除了我軍自己的原因之外,還有就是對手還是白崇禧以及華中剿總 。
如果對手是其他軍閥的話,還能摟草打兔子,畢竟在半年後劉鄧可是60萬席捲90多萬西南雜牌國軍。 但華中剿總此時的力量還是很強,號稱小諸葛的白崇禧曾被人稱之為“指揮能事迴天地,學語小兒知姓名”,說他是國軍中最能打將領可是不為過。在主席評論國軍將領的時候,將其稱為“最狡猾的軍閥”,日本人也將其稱為戰神。
1946年的時候東野在東北就沒少吃過他的虧,而中野對他的印象更深。在1947年下半年的時候,千里挺進大別山的中野拉開了我軍戰略反攻序幕,但實際上在大別山中野損兵過半。在作戰中也是拳頭打在棉花上,甚至只能靠打游擊和敵人周旋,而當時負責圍剿中野的正是白崇禧。
除了小諸葛個人的勇武之外,華中剿總也是兵強馬壯,張淦的第三兵團總共有兩個軍共7萬人,這兩個軍可是不輸於的國軍五大主力的第7和48軍,這可謂是白崇禧的王牌;宋希濂兵團也有28軍,而且宋本人也是和杜聿比肩的抗日名將,並非庸才。因此有這些精銳在,剛經歷過大戰,已經是“疲兵”的中野和華野還真不一定能啃得動,而且牽一髮動全身,一旦中野和華野的向西去動白崇禧,那東長江防線湯恩伯可以趁我軍出擊,直接進攻蘇中和山東我軍根據地,不利於解放全國的步伐。
再說,時候未到
正如雨田君之前所說,三大戰役後我軍已經是疲兵,每個部隊都需要有修整2-3個月的時間。而且三大戰役之後,因為有很多解放戰士,以及新參軍的群眾,我軍需要對全軍進行整編。在1949年1月結束後,我軍正式改4大野戰軍,為解放全中國做準備,二野也是依靠解放戰士和補充淮海的繳獲,一下子將兵力從15萬擴充到了28萬,並依靠繳獲的火炮和坦克,組建了自己特種兵縱隊,同樣三野也從45萬補充到58萬。而這些補充兵源的政治工作、日常訓練、渡江作戰的協同訓練都是需要時間。
而且當時4野也已經南下,我軍已經穩操勝券,在長江防線上也有將近150多萬的部隊,國軍已經是秋後的螞蚱,為何還要急於一時,冒著巨大的傷亡危險,去單獨吃掉白崇禧部呢?還不如穩紮穩打,直接百萬雄師過長江更為穩妥。
同時在當時國內的形勢也發生逆轉,我軍領導人已經從西柏坡到移到了北京,對於新接收的解放區,我黨都在全力地進行工作,同時新中國的成立的議程、以及軍隊改編等大批事情也提到了日程上,因此全國都在熱火朝天地忙著,也跟就無暇顧及已經翻不起跟投的白崇禧40萬大軍。
而在國軍內部,因為三大戰役蔣已經下臺,繼任者是桂系出身的李宗仁,其也想要和平談判,我軍其實也想不戰而屈人之兵,拿下長江以南,因此也在積極和李宗仁政府進行和談,而在這個時候主動進攻同是桂系的白崇禧,顯得不合時宜。
因此對於我軍來說,當時白崇禧集團已經不構成威脅,還不如趁三大戰役後,抓緊時間休整,補充和吸納那些解放戰士,擴充實力才是上上之策,那個時候才是動手的最佳時機。
雨田君說
在三大戰役後,經過數個月連續作戰的中野和華野實際上也是處於疲憊期,亟需修整,因此針對於江對岸的白崇禧集團很難形成的絕對優勢,白崇禧乃國軍中有名的悍將,倉促動手反而會大破我軍在其他方向的部署,耽誤解放全中國的程序。
而且在三大戰役之後,我軍也需要對各野戰軍進行整編和補充,再加上和談和對渡江戰役做準備,因此只能暫時放過白崇禧集團。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