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技藝,一代代守望者心手相傳
一個傳統,刻印著古老的文化記憶
守望文化遺產,傳承中華血脈
非遺地圖推出【匠人說】系列,
立足於優秀傳統手工藝文化,
多方位、全形度探知各類非遺專案,
挖掘文化傳承背後的精彩故事,
記錄非遺人一生的堅守與光榮,
推動非遺的保護與傳承!
錫雕傳承人/石巖
石巖,1968年出生於遼寧省錦州市,現任錦州錫雕傳習館館長,遼寧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遼寧省工藝美術大師,錦州市工藝美術大師。
錫雕
早在一千多年前,古人就懂得用錫罐儲存茶葉,並用錫罐儲裝茶葉出口到日本和東南亞一帶。《清波雜誌》中記有:“凡茶宜錫,竊意若以錫為合,適用而不侈。”
錫器,不僅蘊含傳統文化之美,也是許多人兒時溫馨的記憶。錫酒壺、錫水壺曾是許多人家必備的物件;行走於大街小巷,打著梆子、高聲吆喝的錫匠曾是東北街頭一景。
而錫雕作為中國傳統雕塑藝術,是中國乃至世界一門獨特的工藝,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工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在機械化時代,人們逐漸被塑膠、玻璃和不鏽鋼製品包圍,傳統的錫器和錫匠與生活漸行漸遠,錫雕技藝更是面臨失傳的窘境。如今,東北能夠掌握手工打製錫器技藝的人已十分少見,掌握“錫包玉”等錫雕絕活的人僅剩一人,他就是石巖。
石巖與錫雕的緣分冥冥中早已註定。他對繪畫和雕刻有著與生俱來的興趣,少年時,就自己動手研製各種雕刻刀具,在木頭、竹片上刻刻畫畫。石巖說,他喜歡這些材料在自己的手中脫胎換骨,如同變魔術一般,呈現出心中所想。拿起刻刀的石巖可以安靜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眠不休。15歲起自學木雕至今,1991年起師從岳父楊喜華學習錫雕鋦瓷技藝,後又自學玉雕、牙角雕、琥珀雕刻及金銀首飾製作工藝,正因為這些技藝做基礎,對他的錫雕創作起到了很大的輔助作用。
石巖在製作錫器之前,先將錫錠熬成錫水,倒入壓板內,壓成板狀,然後把錫板剪成不同的形狀,用小木錘反覆地敲打、塑型。敲打時力道要均勻,一塊錫板要敲打成千上萬次,才能獲得完美的弧度。
接下來,是最難的焊接。由於錫的熔點低,只有300多度,因此焊接的溫度要適中,太高就會焊出窟窿,太低又焊接不上。這其中的“火候”要拿捏適度,只有靠他的不斷實踐和光陰的累積。單單是焊接在一起還不算完,還必須焊接得不留痕跡。最終完成的錫器外表根本看不出接線,只有用手指伸到裡面仔細摸,才能摸到很細的一條焊接縫。
“雕刻是另一個難點。與玉石、木頭等材質相比,錫的質地較軟,雕刻起來容易黏刀,多餘的碎屑會粘連在一起,下刀之後還要按照原來的刻痕反補一刀。補刀的時候不能猶豫,否則就會破壞線條的流暢性。”石巖說道。
為了專心學藝,石巖結束了生意,騰出一間房改成工作室,開始一心一意地製作錫器。時間就在週而復始的勞作中飛馳而過,4年過後,石巖終於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太極壺”。當他把這件作品拿給岳父看後,楊喜華欣慰的點了點頭,說道:“從今天起,你就是楊家的第五代傳人了。”
透過多年不斷的經驗累積,2004年石巖在工作實踐中發明了純錫到0.35mm的獨特方法,從而使錫雕作品也能像金銀一樣做花絲鑲嵌,填補了錫雕技藝的一項空白。運用玉雕技法於2000年獨立完成了“錫包玉壺”,史稱“三顆玉”(據史料記載“三顆玉”是由明末清初人士朱堅發明,此壺需要紫砂、玉雕、錫匠三人合作完成,朱堅之後無傳人)使這一失傳百年的手藝呈現在世人面前。
2009年,他突破傳統技法將錫雕技藝與瓷器結合創作的作品《努爾哈赤》被遼寧省博物館收藏;2014年10月入選《遼寧文史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文史叢書;在2017年4月649期《當代工人》發表論文《淺談遼寧錦州手工錫器製作》;2018年創新發明了錫器表面處理新工藝“炫彩”......
為了保證錫雕的綠色環保,石巖始終堅持本錫焊,他的錫雕完全是純手工打造。想要練就好手藝,需要靜下心來,一點點打磨,磨去浮躁,磨去功利,把匠人精神真正的雕刻進去,融入其中!
石巖老師更多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