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光劍影和鼓角錚鳴:綿延一百多年的“高家將”的故事
文/老張在路上
一
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高思繼的出場像其他的中國古代通俗文學作品一樣突兀而生硬。
晉梁爭戰,朱溫敗回汴梁,手下大將葛從周獻逼五侯反太原之計。五侯的五路大軍到來,“溫大喜,當日王侯商議進兵之策。溫曰:‘赫連鐸可留下,白馬高思繼、曹順可留下,鄧天王二人攢運糧草,應付諸營,勿使有失。’”
晚唐名將“白馬銀槍高思繼”就這樣出場了,沒有任何交待和介紹,這也是中國古代通俗文學人物形象臉譜化和角色分配標籤化的典型表現。
五侯和李克用大戰,果然被李存孝殺得大敗。誰知李存孝活捉五侯中的大將鄧天王后,突然生了大病。
“卻說三日後,高思繼運糧至寨,聞知眾將屢次殺敗,即時領兵前來搦戰,晉王按兵不動,罵至日暮而回。次日又來,連罵三日,晉王恐存孝怒氣激動,不敢報知。高思繼直來寨前叫罵,要活捉存孝。晉王三番五次,只是遮掩,不使存孝知之。”
為了保護李存孝,李克用堅守不出。後來被高思繼罵得急了,大太保,後來的後唐明宗皇帝李嗣源領兵出戰,仍吃敗仗。
此戰之後,一直嫉恨李存孝的康君利和李存信定計激將李存孝帶病出戰,企圖借高思繼之手除掉李存孝。這時,才交待高思繼是赫連繹部下。
“唐君利曰:‘自汝染病之後,新來一將,姓高名思繼,是赫連鐸部下,使一面防牌,背插飛刀二十四把,百步取人,無有不中,右手使一條渾鐵槍,有萬夫不當之勇,被他殺敗七十二陣,今日老父引領五百家將,十二太保出陣,又被殺敗大半。看來世上英雄,只有此人,兄弟雖然人稱好漢,亦不及此人矣!’”
李存孝果然中計,誰知道陰差陽錯,因為生氣出了一身汗,大病即愈。李存孝出戰高思繼:
“五侯兵看見盡皆驚駭。思繼大怒,挺槍直取存孝。存孝挺畢燕檛來迎,二人戰上十餘合,存孝逼開槍,大喝一聲,正是:戰馬寶鞍空退出,滴溜拿過馬鞍來。徑進賓州城去。五侯人馬,各自驚慌,逃回本鎮。”
李存孝本意留高思繼在帳前聽用,可高思繼卻執意要回山東老家過田園生活,改惡從善。後來李存孝被康君利、李存信所害,朱全忠聞李存孝已死,又發兵來犯,帳前王彥章不僅勇猛蓋世,且智謀過人。晉王將士皆啞然相對,無人請戰,晉王見狀,痛哭一場。
還是長子李嗣源說道:“昔日降將高思繼閒居山東鄆州,何不請他迎敵?”晉王遂命李嗣源前往山東求將。
思繼曰:“自勇南公擒我,饒了性命,回山東來,誓不與人相持,今已數年,自是善身三頃地,付首一張犁,不復再言武事。”嗣源見思繼苦無相從之意,暗想此人,只可以言激之。嗣源曰:“天下王位各鎮諸侯,皆聞將軍之名,如雷灌耳,稱羨不已。吾與王彥章交兵,被趕下陣來。我叫:‘彥章,今來趕我,不足為奇,汝欲為好漢,且停兵不戰,吾聞山東渾鐵槍白馬高思繼,世之英傑,有萬夫不擋之勇,待我請來,與汝對敵。’王彥章聽吾陣前誇言,忿然大叫:‘我再不來索戰,待汝去請來,不來便罷,若到這雞寶山來,我定擒住他!’”高思繼聽罷,激得心頭火起,口內生煙,大叫:“左右快備白龍馬,待我去擒此賊!”各披掛上馬,遂離了山東,望雞寶山進發。
高思繼頭一陣和王彥章戰了平手,第二天雙方出馬再戰,在激戰中王彥章使計,回馬便走,高思繼提槍就追,在追到馬頭對馬尾時王彥章一個回馬槍刺中高思繼,鐵槍王彥章回馬槍刺死白馬銀槍高思繼。力猛槍沉高思繼當時就死於馬下。
此戰高思繼死在王鐵槍槍下,連帶著李克用聽到訊息,“口角噴血,倒於地下,半晌氣絕身死。”
這些傳奇故事,當然是《殘唐五代史演義》的“戲說”,真實的歷史並不是這樣。
二
在百度詞條裡,高思繼如下介紹:
高思繼(860—895),五代十國名將,四季拳創始人,第一名槍,人稱“白馬銀槍”。後唐媯州(今河北涿鹿,媯音guī )人,高順勵之子。和兄弟高思祥皆以武著稱。初為幽州節度使李匡威戍將。後歸李克用,拜為中軍都指揮使,昆仲分掌燕兵。李克用念高氏兄弟勢傾一方,必為後患,乃盡誅之。
這短短的幾行字,有不少錯誤。一是高思繼不是五代十國人,他是晚唐人,五代從公元907年開始。二是以《舊五代史》說法,高行周曾祖名順厲,父名思繼,那麼高思繼的父親名已失傳,高順厲為高思繼祖父。
關於高家將的故事,我們的記敘從兩部新舊《五代史》正史的記載開始。
唐末軍閥混戰,勇武剛猛之士是各路軍閥喜歡招納的人才,然而這些人如果名聲太盛,也容易招致禍端。“白馬銀槍”高思繼和他的兄弟就是這樣。
高思繼兄弟三人本來是唐末小軍閥、幽州節度使李匡威的戍將。李匡威是范陽(今河北省涿州)人,其父李全忠於光啟元年(885年)奪取盧龍軍,成為盧龍節度使,次年,李全忠逝世,李匡威繼位為盧龍節度使。
李匡威繼父親之位為節度使後,和一心經營河北的更大軍閥李克用起了糾紛爭戰。公元890年,李克用進攻雲州吐谷渾酋長赫連鐸,李匡威出兵救雲州,擊退李克用。891年,李克用進攻成德節度使王鎔,李匡威又出兵助王鎔。
李匡威的弟弟李匡籌的妻子長的很漂亮,李匡威出發營救王鎔之前的家人分別宴時,李匡威酒後亂性,竟然將弟媳姦淫,李匡籌從此對這位人面獸心的哥哥懷恨在心。
公元893年二月,李匡威救援王鎔後,從鎮州(今河北石家莊)率兵回幽州,大軍行到博野的時候,其弟李匡籌佔據幽州,自稱盧龍留後,並派兵討伐李匡威。李匡威沒了地方,兄弟大戰,李匡威大敗而逃,其部眾大部分逃回幽州,投靠李匡籌。
李匡威救援王鎔時,李克用從鎮州退兵邢州(今河北邢臺)。李匡威又攻打雲州,以牽制李克用的兵力,李克用返回雲州,出兵擊敗李匡威。這時,李克用留在邢州的大將李存孝叛變李克用。
公元894年三月,李克用擒住佔踞邢州的李存孝,並將其處死。同年冬,李克用攻打幽州,李匡儔棄城出逃,李克用追至景城,殺了李匡儔,任命劉仁恭作為留後。
李克用從幽州撤軍離去時,留下一千士卒協助劉仁恭戍守幽州。在此之前高思繼兄弟三人已經被李克用召為部將,高思繼兄弟覺得李克用攻打李匡儔,是在為他們的前長官李匡威報仇,所以就投降了李克用,被授為都將。高氏在燕地素有威望,部曲多為山北豪傑,深受劉仁恭忌憚。
895年,高思繼兄弟因依法糾治戍守幽州的河東軍,激怒了李克用,俱被李克用處死。高思繼兄弟被殺後,劉仁恭為收取燕地人心,將高家子侄編入軍中,以高思繼之侄高行珪為牙將。高思繼兒子高行周當時年僅10歲,也被授以軍職,隨侍於劉仁恭左右,成了劉仁恭的少年牙兵。
三
《殘唐五代史演義》中,高行周因父親高思繼被王彥章刺死,十三歲便到雞寶山投奔唐軍,被委任為先鋒。他搦戰梁軍,連殺尚讓、齊克讓、景祥三將,大戰王彥章,用虎掌金錘打得王彥章抱鞍吐血而走。王彥章敗走狗家疃,在五方五帝陣被逼得自刎而死。這當然也是“戲說”。
從公元895年高行珪成為牙將高行周成為牙兵,高氏兄弟在劉仁恭幽州軍效力,到公元907年朱溫建立後梁,唐朝滅亡,一晃已經12年。
李克用及其子李存勖拒不承認後梁政權,仍沿用唐朝年號,以復興唐朝的名義與後梁相對抗,史稱梁晉爭霸。
劉仁恭投靠晉王李克用後,李克用表為檢校司空、盧龍軍節度使。公元896年,李克用攻打魏州,想要徵召盧龍的兵馬,劉仁恭以防備契丹為由沒有出兵,從此交惡李克用。劉仁恭為了擺脫河東控制,投靠汴州節度使朱溫當了靠山。
劉仁恭對於自己因中原處於多事之秋而得以稱雄一方,志得意滿。逐漸驕傲奢侈,荒淫無度。他在幽州的大安山上興築宮殿,富麗堂皇,遴選許多美女居住其中;又與道士煉丹藥,以求長生不死;命令人民將銅錢交出,藏於山上,而人民只好用土做錢。
劉仁恭之子劉守光因與劉仁恭的愛妾羅氏通姦,被劉仁恭一胖揍後,斷絕父子關係。公元907年,後梁建立,後梁宣武將領李思安攻幽州,而當時劉仁恭還在大安山享樂,城中沒有戒備,劉守光從城外率軍進入擊退李思安後,隨即自稱盧龍節度使,並派兵進攻大安山,劉仁恭被擒,劉守光將其囚禁。
乾化元年(911年),劉守光在幽州稱帝,建立桀燕。乾化二年(912年),晉王李存勖以劉守光“僣逆不道”為由,命大將周德威攻打幽州。
乾化三年(913年),劉守光任命高行珪為武州(今河北宣化)刺史,以犄角之勢牽制晉軍。沒想到高行珪帶著弟弟高行周投降了晉軍。燕將元行欽正在山北一帶募兵,聞聽高行珪降晉,便率部攻打高行珪。高行珪遣高行周趕赴晉軍大營,向周德威求援。
李嗣源率軍馳援武州,分兵攻取山後八軍(在今河北省太行山北端軍都山迤北地區)。李嗣源在廣邊軍(治今河北赤城南)與元行欽交戰,在戰鬥中,李嗣源七次射中元行欽,但最後也被元行欽射中大腿。元行欽最終不支請降,被李嗣源收為養子(後元行欽被李存勖要去)。
從此,高行周便到李嗣源麾下,與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一同統領牙兵。
四
高行周降晉後到公元952年去世,共經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四個朝代,共度過近40年的軍旅生涯。
貞明元年(915年),李存勖兼併整個河北,又南下攻打後梁,與梁大將劉鄩對峙於莘縣。元行欽在一次戰鬥中被梁軍圍困,力戰不能突圍。高行周率麾下精騎橫衝梁陣,擊退梁軍,救出元行欽。
高行周救出元行欽,而元行欽當時正深得李存勖的寵愛。李存勖聽說高行周的勇猛,就想向李嗣源索要高行周,但又擔心李嗣源不悅,便讓人暗中以利祿引誘高行周,高行周婉言拒絕。高行周說:“總管(李嗣源時為晉蕃漢內外馬步副總管)用人,亦為國家,事總管猶事王也。餘家昆仲,脫難再生,承總管之厚恩,忍背之乎!”
貞明五年(919年),梁軍欲佔據晉軍上游的楊村寨,李嗣源率部埋伏在斗門,打算伏擊梁軍,結果因眾寡不敵,反被梁軍圍困。當時形勢危急,李嗣源岌岌可危。高行周聞訊,率騎兵馳援,橫擊梁軍,最終將李嗣源救出。
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史稱後唐莊宗。當時,梁唐兩軍主力對峙於黃河沿岸,一路梁軍正急攻澤州(治今山西晉城),而後唐潞州守將李繼韜卻叛附後梁。唐莊宗便與李嗣源商議,出兵奇襲鄆州,以切斷梁軍右翼。
李嗣源親率五千步騎渡過濟水,高行周為前鋒,時逢陰雨連綿,士卒皆無戰意。高行周激勵士氣道:“這是天助我軍!此戰必能出其不意。”他率前鋒軍冒著大雨,連夜渡過黃河,一舉攻克鄆州。同年十月,高行周又隨李嗣源襲破汴州,滅亡後梁,積功升任檢校太保,遙領端州刺史。
同光四年(926年)四月,李存勖在興教門之變中遇害。李嗣源稱帝,史稱後唐明宗。高行周是李嗣源舊將,深受寵信。前後鎮守復州、潁州、延州、潞州,成為一方統兵大員。
清泰三年(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在太原起兵反唐,並向契丹請援。石敬瑭引兵南下,攻入東都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而死。後唐至此滅亡,被後晉取代。高行周仕於後晉,獲授同平章事,以使相的身份歸藩潞州。
天福七年(942年),石敬瑭病逝。其侄石重貴即位,史稱後晉出帝。石重貴不甘心於兒皇帝的身份,與契丹關係生變。天福八年(943年)十二月,契丹大舉南侵。石重貴詔命諸鎮藩帥回京,準備迎戰契丹。高行周自宋州入朝。
開運元年(944年),石重貴先以高行周為北面行營都部署,率符彥卿、皇甫遇、王周、潘環等將領北上,隨後御駕親征,坐鎮澶州(治今河南濮陽)督戰。
高行周迎戰契丹軍,被困於戚城(在今河南濮陽北),派人向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禁軍統帥)景延廣求援。景延廣卻採取觀望態度,不肯出兵援救。高行周與兒子高懷德拼死力戰,又得符彥卿率部馳援,最終得以脫困。
944年三月,契丹軍與晉軍決戰於澶州城下,因戰事不利,契丹撤軍北歸。石重貴遂班師回京,命高行周、王周留鎮澶州。不久,景延廣被外放為西京留守。高行周又接任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成為後晉朝的禁軍統帥。
天福十二年(947年)二月,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史稱後漢高祖。不久,耶律德光被迫撤軍北歸,在途中病逝。同年五月,劉知遠率軍南下,奪取汴梁。高行周又歸附後漢,改任天平節度使,加授太傅、兼中書令。
乾祐元年(948年),劉知遠病逝,其子劉承祐即位,史稱後漢隱帝。高行周進封鄴王(後改封齊王),次年又加授太師,達到了他人生仕途的頂點。
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劉承祐欲誅殺鄴都留守樞密使郭威,結果激反了郭威。郭威起兵南下,攻至汴梁。劉承祐死於亂軍之中。當時,劉承祐曾急調時已轉鎮鄆州的高行周以及青州符彥卿、永興郭從義、兗州慕容彥超、同州薛懷讓、鄭州吳虔裕、陳州李谷等七鎮藩帥領兵入京。但除慕容彥超與吳虔裕外,高行周等人均按兵未動,坐以觀望。
廣順元年(951年),郭威稱帝,以後周取代後漢,史稱後周太祖。郭威尊重高行周是“耆年宿將”,對他倍加崇禮,每賜詔書從不直呼其名,只以其王位相稱。
廣順二年(952年)八月,高行周病逝於鄆州,終年68歲,追贈尚書令、秦王,諡號武懿。
五
高行周的兒子,《舊五代史》說:“子懷德,皇朝駙馬都尉、宋州節度使。”《新五代史》說:“有子懷德。”
正史上的記載,高行周就只有這一個兒子,名叫高懷德。高懷德稱得上是北宋名將、開國功臣。
高懷德字藏用,生於公元926年,時為後唐同光四年,高懷德出後的第二年,後來的宋太祖,高懷德的大舅哥趙匡胤出生在洛陽城裡的軍營裡。
同光四年(926年),高行周出鎮絳州(治今山西新絳)。這一年,莊宗皇帝李存勖在興教門之變中遇害,明宗皇帝李嗣源新立。高懷德的出生,給時年39歲的高行周帶來了無上的欣喜。
在高行周後唐後晉歷鎮各地方的時候,《宋史·卷二百五十·列傳第九》記載:懷德忠厚倜儻,有武勇。行周曆延、潞二鎮及留守洛都,節制宋、亳,皆署以牙職。
在祖父輩的軍營裡當牙將,這大概是晚唐五代以及北宋初立時將門之子的必走之路。高懷德史上最早的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後晉開運元年(944年)的隨父抗遼。
契丹軍隊侵犯邊境,後晉皇帝石重貴以高行周為北面行營都部署。當時高懷德18歲,他向父親請求從軍北征,得到父親的應許。
高行周的隊伍到達戚城時遭遇契丹軍,被重重包圍,救援部隊遲遲不到,情勢十分危急。高懷德左右射箭,縱橫馳突,敵軍紛紛後退,他護衛著父親突圍而出。高懷德以戰功升任羅州刺史。高行週轉鎮守鄆州的時候,高懷德改任信州刺史。
後漢建立後,高懷德領忠州刺史。高行周死後,此時已是後周時代。高懷德擔任東西班都指揮使,兼任吉州刺史,後改任鐵騎都指揮使。北漢皇帝劉崇前來進犯,後周世宗柴榮率軍征討,以高懷德為先鋒虞候。他順利攻克高平,以戰功升任鐵騎右廂都指揮使,兼任果州團練使。
後周世宗柴榮一朝,開始加快統一步伐。高懷德跟隨後周世宗征討南唐,執掌廬州行府事務,充任招安使。他與南唐軍決戰於廬州城下,斬首七百餘級。不久升任能捷左廂都指揮使,兼任兵州防禦使,受賜七匹駿馬。
南唐將領劉仁贍據守壽春,舒元據守紫金山,設定連珠砦為屏障,以此來對抗後周軍隊。柴榮命令高懷德率領帳下親信幾十騎兵攻破南唐軍營壘。高懷德連夜渡過淮河,等到天明,南唐軍才發覺,前來迎戰。高懷德以寡敵眾,擒獲南唐軍副將而回。柴榮非常高興,賜給高懷德襲衣、金帶、器幣、銀鞍勒馬。
徵南唐返軍,柴榮北征,高懷德與韓通率軍先抵達滄州。初得關南,命副將陳思讓為雄州兵馬都部署,攻克瓦橋關,降服姚內斌。
公元959年柴榮去世,後周恭帝柴宗訓繼位。顯德七年(960年),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後周天下,建立北宋政權,是為宋太祖。
宋太祖繼位後,任命高懷德為殿前副都點檢,移鎮滑州,充任關南副都部署。後娶宋太祖之妹燕國長公主為妻,加封駙馬都尉。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高懷德跟隨宋太宗消滅北漢。移鎮曹州,受封冀國公。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高懷德改任武勝軍節度。同年七月,高懷德去世,朝廷追贈他為中書令,追封渤海郡王,諡號“武穆”。 “武穆”這個諡號,是古代武將死後能獲得的最高諡號了,大概類似於文官的“文忠”諡號。據查歷史記載,高懷德是宋代歷史上獲得這個諡號最早的武將。
六
按照《宋史》記載,高懷德有兩個兒子,一名高處恭,官至右監門衛大將軍;一名高處俊,官至西京作坊使。可此二子後來的記載失傳,晚唐五代至宋初著名的武將世家“高家將”至此不再有正史記錄。
在宋朝以後的演義小說等通俗文藝裡,高君寶,有的版本也作高君保或高俊保,為白虎星下凡,高懷德之子。娶妻劉金錠(有的版本作劉金定),有雙鎖山招親等故事,與妻子劉金錠共徵南唐,妻子劉金錠戰死後,鬱鬱寡歡,不久也去世,轉世為楊宗保,劉金錠則轉世為穆桂英,再續前緣。
高君寶曆史原型應為高瓊(935年―1006年),高瓊之父為高乾,並不是高懷德的兒子。
此外,網上“高家將世系表”說,高懷德還有弟弟叫高懷亮。與高順厲同一代的高氏有高仲武,高仲武生高冕,高冕和高思繼同輩。高冕生高霸,高霸和高行周同輩。高霸生高乾,高乾和高懷德同輩。高乾生高瓊,然而又說高處恭字君寶。總之,這些私人所修性質的姓氏世系,外人是說不清也道不明瞭。這些當然是題外話。
綿延一百多年的武將世家“高家將”,並沒有像後來的楊家將、岳家將那樣成為後人景仰的民族英雄群體、楷模,這同晚唐五代那個亂世有關,歐陽修《五代史》不絕如縷的“嗚呼”成為那個時代人身上的禁錮、成了枷鎖。有時候,個體在大時代面前的隨波逐流,後人只能感嘆。
(本文圖片為網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