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技藝,一代代守望者心手相傳
一個傳統,刻印著古老的文化記憶
守望文化遺產,傳承中華血脈
《小康》雜誌和時代記憶聯合推出【匠人說】系列,
立足於優秀傳統手工藝文化,
多方位、全形度探知各類非遺專案,
挖掘文化傳承背後的精彩故事,
記錄非遺人一生的堅守與光榮,
推動非遺的保護與傳承!
棕編傳承人/江華
江華,男,漢族,出生於1985年,山東濟寧市人,濟寧市非遺發展協會會員,從事棕編編制工藝6年,擅長十二生肖及各種小動物編織,應邀多次在縣市級非遺文化展展演,受到各界人士及領導的好評。
棕編
棕編是漢民族傳統手工技藝之一,它是以棕櫚樹葉為原料編制的工藝品,相傳,上古時候,虞堯登位時無衣可穿,就剝來毛棕編成蓑衣,穿著接受百姓的祝賀,也正因如此蓑衣就成為聖服而受到山裡人的崇拜和愛戴,人們出入皆披之,一避風雨、二防兇獸。後來棕編的運用越來越廣泛,不僅是在蓑衣上,連鞋、扇、包、帽、墊、玩具中都能找到棕編的影子,甚至相傳明代君王朱元璋小時放牛割草,也曾穿過棕編的衣鞋,可見棕編的運用由來已久。
1985年出生的江華,在金鄉是位地地道道的農民,家裡有四五畝農田,平時除了種地,還在家附近的一家電車廠打零工增加經濟收入。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網上結識了一位從事棕編的師傅,看過師傅的編織後,他被這門技藝深深吸引,就跟著學起來,在閒暇時嘗試編很多小動物,並不斷與師傅溝通和交流,慢慢掌握了這門技藝的基本要領。“我從小就喜歡和長輩們學習用青草編一些簡單的動物。”江華說道,為使自己的作品形象生動,他經常花很長時間琢磨鑽研。“平時農活忙,他就夜裡用功,等我和孩子們都睡了,一個人坐在那編,很多時候我都睡一覺醒來了,他還在那編著呢。有一次地裡不忙,他為了鑽研一種編法,三天都沒出門。”江華家人說。“他就是對這個入迷了,為了把動物編好,在編之前不僅專門去觀察動物的神態,還會畫草圖定型。
從師傅那裡學來的編織基礎,加上自己的勤奮好學,江華很快便能熟練地編織諸如龍、雞、馬等十二生肖和各種昆蟲動物,飛禽走獸,樣樣細緻精巧。在江華眼中,棕編是千變萬化的,手上的活兒只要邊做邊學,邊學邊練,什麼都能精通,關鍵是要有耐性和毅力。棕編這種工藝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工序卻紛繁複雜,編一隻小昆蟲都得用上十餘片葉子同時進行,腳爪還得用鋼絲塑形,用模擬眼“點睛”,花費的時間短則20分鐘,長則大半天。
將來,他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瞭解並且熱愛上棕編,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看到棕編的獨特魅力。
江華老師更多作品:
本欄目由《小康》雜誌和時代記憶聯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