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長安羊元坊商代遺址殘灰坑的清理
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2期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2000年4、5月份,我們在長安縣搞考古調查時,發現羊元坊村東北約400米處是一內涵較豐富的古文化遺址。村辦磚瓦廠正在從遺址的西部
邊緣取土,已有多個灰坑被破壞殆盡,我們及時對一個殘灰坑進行簡單的清理,獲得了較多的殘陶器和骨器、石器、卜骨等。結合遺址採集的其它標本,初步分析確認,應屬於商代,這是極為罕見的一處商代文化遺存,現予以介紹。
一、遺址及殘灰坑概況
羊元坊村位於長安縣郭杜鎮西南約2公里處,氵高河古河道北岸上(圖一)。古河道以北有一東西延綿數公里的高亢地帶,稱為細柳塬,但與古河道的高差不大,一般只在數米之內。遺址分佈在細柳塬南緣的突出部分,地面非常平坦,東西約450米,南北約250米,斷崖上能見到厚約50釐米的文化層和一些灰坑,因斷崖較低灰坑形制不清,可在地表和斷面上採到鬲、罐、盆等陶器殘片。
所清理的殘灰坑位於遺址的西部,生產路旁的斷崖邊,西部已被磚廠取土挖去,東部又被壓在路下面,我們只清理路西1米寬的範圍。為一口大底小的圓形灰坑,去掉15釐米厚的表土,即露出挖在黃生土中的坑口,清理的部分基本處於坑中間偏西的部位,長徑2.6、深1.2米。內填灰土,北邊含灰量較重,南部較輕,而夾有黃生土塊,內含較多陶片、卜骨等。
二、遺物
殘灰坑出土和從該遺址採集的遺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和卜骨等。
1、陶器
陶器有泥質陶和夾砂陶兩類。陶色有褐陶(含紅褐陶)和灰陶,前者的數量略多於後者。紋飾主要為繩紋(多呈麻點或麥粒狀),旋紋次之,還有方格印紋、劃紋、附加堆紋、圓圈紋(圖二)等。器物種類有鬲、、罐、盆、豆、尊、簋等。
鬲數量較多,從口沿和襠部的特點可分為
A、B兩型:
A型,侈口,方唇或方圓唇,斜折沿,分襠。標本1(羊元坊H∶3),夾砂灰陶。方唇,束
頸,腹微鼓。頸下有三道旋紋,體施細麥粒狀繩紋。口徑16釐米(圖三,1)。標本2(羊元坊H∶12),夾砂紅褐陶。方圓唇,束頸,深腹,分襠,柱狀足較高。頸部抹光,其下飾旋紋,體施較淺細的繩紋。口徑16、殘高約21釐米(圖三,3)。
標本3(羊元坊H∶4),夾砂灰陶。方唇,斂頸。頸下有一道旋紋,體施較粗的淺繩紋。口徑18.6釐米(圖三,2)。
B型,侈口,方唇有鋸齒狀花邊,殘餘襠部者常為聯襠。
標本1(羊元坊H∶5),夾砂灰陶。侈口,有鋸齒狀花邊,束頸。頸下有兩道旋紋,體施麥粒狀繩紋。口徑11釐米(圖三,5)。標本2(羊元坊H∶7),夾砂灰陶。侈口,方唇有鋸齒狀花邊,束頸,腹外鼓。頸下有兩道旋紋,體施麥粒狀繩紋。口徑22.5釐米(圖三,4)。標本3(羊元坊H∶17),夾砂紅褐陶。腹以上殘,聯襠,尖錐足,體施細麥粒狀繩紋(圖三,6)。
數量較鬲為少。
標本1(羊元坊H∶1),夾砂黑皮褐陶。侈口,方唇,斜折沿,深腹束腰,鬲部殘。頸以下施繩紋。口徑29.6釐米(圖三,7)。標本2(羊元坊H∶27),夾砂灰陶。侈口,寬斜沿,方唇,腹較鼓。施粗繩紋及旋紋。口徑26釐米(圖三,9)。標本3(羊元坊H∶23),夾砂灰陶。侈口,寬斜沿,方唇外有波浪形花邊,微束頸。頸下有兩道旋紋,體施較淺細的麥粒狀繩紋。口徑22.5釐米(圖三,10)。標本4(羊元坊H∶24),夾砂灰陶。殘存鬲部,分襠,尖錐足。體施較淺的麥粒狀繩紋。殘高20.5釐米(圖三,8)。標本5(羊元坊H∶29),夾砂灰陶。侈口,圓唇外有鋸齒狀花邊,束頸。自口沿下施麥粒狀繩紋(圖三,13)。
罐數量較多。
標本1(羊元坊H∶14),泥質黑皮褐陶。侈口,圓唇,斂頸,圓折肩。沿面及頸部分別有一週和兩週旋紋,肩上有刻劃的口齒形圖案。口徑18釐米(圖三,12;圖二,8)。標本2(羊元坊H∶19),夾砂灰陶。侈口,方唇,斂頸。肩部素面。口徑16釐米(圖三,14)。標本3(羊元坊H∶20),夾砂灰陶。平底及腹部均施麥粒狀繩紋。
盆數量較多。
標本1(羊元坊採∶8),泥質黑陶。寬侈沿,方唇,斜深腹。上腹飾單旋紋界邊的方格印紋帶(圖四,3)。標本2(羊元坊H∶13),泥質紅褐陶。侈口,方唇,深腹微鼓。唇內有一週旋紋,外敷低平的泥條,上腹飾雙旋紋界邊的方格印紋帶,下腹飾兩道旋紋。口徑26.7、殘深19.5釐米(圖四,1)。標本3(羊元坊H∶11),夾砂灰陶。侈口,方圓唇,斜直深腹。上腹飾不規則的雙旋紋界邊方格印紋,與下腹麻點狀粗繩紋相接。口徑28、殘深16.5釐米(圖四,4)。標本4(羊元坊H∶6),泥質灰陶。侈口,圓唇,上腹較直,下腹急收。上腹飾單旋紋界邊的方格印紋帶。口徑31、殘深15釐米(圖四,2)。
豆發現的數量較少,以腹部的特點分為兩型。
A型,假腹豆。
標本(羊元坊H∶9),泥質灰陶。侈口,方唇外傾,淺盤,平底,假腹及柄部殘。接假腹處的外壁有一道旋紋。口徑12釐米(圖四,6)。
B型,真腹豆。標本(羊元坊H∶16),夾砂灰陶。敞口,圓唇,淺腹。素面。口徑8.4釐米(圖四,7)。所見豆柄多相似,標本(羊元坊H∶22),泥質灰陶。殘餘柄部,呈喇叭形高圈足,底徑9釐米(圖四,8)。
尊少見。
標本(羊元坊H∶2),泥質灰陶。侈口,方唇,斜折沿,高領,斂頸,折肩,深腹。上腹飾單旋紋界邊的方格印紋帶兩週,下腹施麥粒狀繩紋,上界以旋紋。口徑29、肩徑28.5、殘深24釐米(圖四,5)。
拍
標本(羊元坊H∶26),夾砂褐陶。上呈半圓隆起,下較平直,中間有穿孔。長9釐米(圖五,6)。
紡輪
標本(羊元坊H∶25),夾砂灰陶。圓餅形,中有一孔,側面有兩排刺紋。直徑13.2釐米(圖五,4)。
2、石器
只有石鐮一件。標本(羊元坊H∶27),磨製,扁平體,殘餘的一端向尖部呈弧收狀,雙面直刃。
殘長9、寬7釐米(圖四,9)。
3、骨器
骨器有錐和牙飾。
錐
標本1(羊元坊H∶28),磨製。尖端扁平,柄端較圓。長7.3釐米(圖五,1)。標本2(羊元坊H∶29),磨製。尖端甚銳,柄端保留了骨關節。長10釐米(圖五,3)。
牙飾
標本(羊元坊H∶30),磨製較精。為殘月形,扁平體,尖端較鈍,一端有一小圓孔,長6.5、中寬1.1釐米(圖五,2)。
4、卜骨羊元坊殘灰坑出土較多,大小標本十餘片,均用牛肩膽骨為之,修取骨脊,鑽出圓孔,多存留有灼痕。標本(羊元坊H∶31),一面保留有整殘11個鑽孔。殘長12.8、殘寬4.5釐米(圖五,5)。
三、小結
對羊元坊遺址的清理,雖然只是一個殘破灰坑,且範圍非常有限,但坑內的內涵物卻較為豐富,出土了不少的文物標本,從而使我們對該遺址的文化性質,能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A型鬲一般為侈口方唇,腹較深,分襠,頸部多有一道以上的旋紋,一部分甄也是多侈口方唇,頸部往往也有旋紋,A型豆為假腹豆等,均系商文化陶器的基本特徵。尤其與扶風壹家堡①、禮泉朱馬嘴⑦等關中西部商文化遺址,西安老牛坡商代墓葬"所出的同類陶器相似。生產工具中發現有石鐮,卜骨的發現比較多,也都顯示了商文化的風格。而一部分B型鬲及少量的彪有花邊口沿,折肩罐、折肩大口尊,飾方格紋的深腹盆等,則與鄭家坡先周文化遺址④出土的同類陶器的形制比較一致,顯然,這類遺存中又含有先周文化的因素。由此可見,這個灰坑的內涵顯示了該遺址代表了一類既含有商文化,又具有一定先周文化成分的混合文化遺存。
羊元坊A型鬲的形制與老牛坡一期墓葬、朱馬嘴遺址第二期的陶鬲最為相象,B型隔及瓶的口沿做成花邊的風格,見於鄭家坡等先周文化遺址的早期,和朱馬嘴商文化遺址,可依這些方面來推斷這個灰坑的年代。老牛坡一期慕葬、朱馬嘴遺址第二期的時代均被認為相當於殷墟文化的第一期,鄭家坡早期的年代不會晚於般墟文化第二期回,在相當於殷城一、二期的壹家堡早期,已經見不到花邊口沿,綜合這些材料,初步可以將羊元坊殘灰坑的年代,推定為相當殷螺第一期。並可估計,該遺址還應有與此坑的時代略有早晚的遺存。
近十餘年來,關中地區發現了不少商時期的文化遺存,而且面貌各異,型別較多。已知有關中東部較典型的商文化、關中西部含有多種因素的變異性商文化、先周文化、劉家文化、以及略偏北的碾子坡文化等等。但在西安以西渭河南岸至泰嶺北觸地區,除了注西見到少量先周晚期文化遺存和個別商代銅器外,幾乎再沒有殷商時期文化遺存的報導。故對該地區商代考古學文化面貌的認識,基本上是一個非常模糊的狀態,從一定意義上進講,羊元坊的發現開始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
從羊元坊遺址所獲的這些資料,初步可以看出與關中西部商文化及老牛坡商慕地的遺存比較接近,尤其是與前者的聯絡相對緊密一些,極有壹家堡早期和朱馬嘴遺址所顯示的文化特點,既含有商文化因素,又有先周文化的成分。但由於清理的規模過小,取得的資料有限,它們之間的具體關係究意如何,尚不大清楚。至於其與關中地區同時期的其它文化型別,以及相鄰地區,如與漢中盆地的城固一帶商代青銅文化遺存等是否存在聯絡,現在均無法予以回答,還都有待將來進一步的發掘去研究解決。
調查清理;張天恩史浩善 陳省安
繪 圖∶馮麗榮
執 筆∶張天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