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黃松 編譯
奈良法隆寺,據傳是公元607年,由日本皇族中最早皈依佛教的聖德太子(574—622)建立,法隆寺也是日本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雖然幾次遇火,但仍儲存著起始於飛鳥時代的遺產。1993年成為日本第一處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寺廟。
去年,東京國立博物館曾計劃推出“法隆寺金堂壁畫和百濟觀音”大展,以紀念日本《文化財保護法》訂立70年,但因為疫情終無緣與觀眾見面。今年是聖德太子離世1400年,東京國立博物館和奈良國立博物館再推法隆寺,從“聖德太子與法隆寺”的角度,展出法隆寺中飛鳥時代以來的珍貴文化遺產,以及聖德太子和他的信仰世界。此次展覽中,法隆寺金堂的“藥師如來像”是日本古代佛像雕塑的代表,其樣式來源於中國南北朝,讓人看到了中日文化的綿延,以及日本飛鳥時代佛教文化的華麗。
日本國寶·藥師如來佛坐像(區域性),7世紀(飛鳥時代),奈良·法隆寺藏
聖德太子(574—622)是日本飛鳥時期思想家、政治家,在推古天皇時代與蘇我馬子共同執政,並在日本國內局勢緊張的情況下派遣隋使,尋求和平的外交,引進中國文化、制度,制定“冠位十二階” 和“十七條憲法”,意圖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體制。同時他篤信行佛,生前就被稱為“上宮法皇”,其源流至今仍在日本佛教中生生不息。
狩野養信,《聖德太子二王子像》(摹本),江戶時代,1842年,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法隆寺位於奈良縣生駒郡斑鳩町的聖德宗總本山,在607年由聖德太子建立,有“佛法興隆”之意,聖德太子把此地作為日本研究佛教的基地,但是當時日本接受佛教的人只有太子一族和部分貴族。聖德太子35歲後,在如今夢殿的位置鑽研佛法,49歲病逝。他認為“除了佛理,世間皆為虛無”。不久後,因為皇位繼承,太子一族在法隆寺集體自殺。
夾紵棺殘片,飛鳥時代(7世紀),大阪·安福寺藏(有可能是太子的棺槨)
夾紵棺是7世紀的高階棺木,通常用漆貼麻布重疊製成。展出的殘片使用了45層絲綢,構造極為特殊,其寬度與記錄中聖德太子的棺臺(睿福寺北古墳)一致。因此很有可能就是太子的棺。
聖德太子去世後,推古天皇命人制作“天壽國繡球帳”,透過縝密的刺繡表現了太子往生的“天壽國”,這也是瞭解飛鳥時代佛教思想極其重要的作品。
日本國寶,天壽國繡球帳,飛鳥時代,約622年,奈良·中宮寺藏
“天壽國繡球帳”是日本傳世品中最古老的染織,雖然作為與太子直接相關的寶物被保管,卻在平安時代被一度遺忘,直至1274年(鎌倉時代)中宮寺僧人發現了它,此後成為中宮寺收藏。
天壽國繡球帳(區域性)
雖然如今儲存並不完整,原本繡有皇室系譜,以及記載太子佛教思想的文字已經散失,但在這襲飛鳥時代的殘片中,依舊殘留著鮮豔的紅色,讓人難以想象這來自千年之前,要知道紅色極易退色,與通常使用的染料相比,此處使用了生長年數較長的茜草,染的次數也比較多。
目前遺留下來的繡帳,據說是江戶時代將飛鳥時代的原繡帳和鎌倉時代的新繡帳的幾個片斷貼上在一起製作的,這也證明了聖德太子的信仰在日本的流傳。
日本國寶,天壽國繡球帳,鎌倉時代,1275年,奈良·中宮寺藏
作為太子信仰中心的法隆寺
在太子死後半個世紀,法隆寺在670年被大火燒燬,直至8世紀初重新劈山新建了以金堂、五重塔為中心的西院伽藍寺,在此之前的668年(天智天皇在位期間)建立了金堂。當時日本被大唐打敗,天智天皇試圖利用聖德太子的權威,拉攏圖謀背叛的豪族,為此他選擇了以佛教治國,把法隆寺立為中心,完善以聖德太子為象徵的日本佛教。如今法隆寺金堂內安置著飛鳥時代雕塑的諸佛,此外,法隆寺的建築、美術、文學等各個領域,都傳承和代表著日本文化遺產。
法隆寺平面圖
739年左右,在聖德太子住過的斑鳩宮原址上,行信(生卒年不詳)建立了東院伽藍,在夢殿中立有太子等身救世觀音像,並收集了太子的遺物。展覽熟悉從太子有關的物品展開,以此概述最初的日本佛教。
行信僧坐像,奈良時代·8世紀,奈良·法隆寺藏安置在夢殿本尊救世觀音像左側的廚子內。他意志堅強、風貌威嚴的形象,被寫實地表現出來,奈良時代肖像雕塑的傑作之一。
夢殿後方的繪殿、舍利殿,作為太子信仰的重要據點安置著《聖德太子繪傳》和《南無佛舍利》,在奈良國立博物館的展出中,及其難得地公開東院繪殿的《聖德太子繪傳》全部十面。
日本國寶,秦致貞,《聖德太子繪傳》 平安時代,1069年,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法隆寺捐獻寶物),奈良國立博物館展出
在東博展場展出的《南無佛舍利》,平常只有正月初三等特別的日子才開帳。據說在聖德太子2歲春天(2月15日)的黎明時分,他合掌向東方吟誦“南無佛”,從他掌中掉落的舍利被供奉在水晶五重塔中。《聖譽鈔》(14—15世紀)中記載,分釋迦舍利時,古印度的科薩拉國王得到了左眼舍利,並將其賜給了女兒勝鬘夫人。她是聖德太子的前世,太子帶著佛舍利出生,放在金銅製蓮花座上的圓形水晶舍利容器中。
日本國寶,南無佛舍利,南北朝(1347—1348);舍利據箱,鎌倉時代·13世紀奈良·法隆寺藏
“聖德太子與佛的形象”也是此次展覽重要的篇章。平安時代,出現了認為聖德太子是觀音轉世的信仰,其代表作是在聖德太子逝世500年時製作的法隆寺聖靈院的《聖德太子及侍者像》。此次特別展,觀眾能近距離觀看作為秘藏佛本尊像,這也是27年以來,聖靈院的秘藏佛本尊首次在寺外展出。
日本國寶,聖德太子和侍者像,平安時代·1121年,奈良·法隆寺藏
這組雕塑中,與聖德太子戴冠取笏充滿威嚴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是幾位侍者像的幽默表情。他們分別以太子之子、太子異母弟、太子佛教師父惠慈法師(高句麗僧人)等人為藍本,也是日本平安時代後期聖德太子信仰高漲為背景的傑作。此外,聖德太子2歲、16歲像等,以及法隆寺佛畫均有展出。
日本重要文化遺產,《聖德太子像》(孝養像),鎌倉時代·13世紀,奈良·法隆寺藏
梳著方發,捧著香爐,身披袈裟的童子形象的聖德太子像,被稱為“孝養像”。這一形象描繪了太子16歲時,為父親祈求病癒,侍在病床邊看護時的情景。這是太子肖像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
展覽現場,南無佛舍利(左)和聖德太子2歲像
法隆寺金堂與五重塔
法隆寺作為最古老的木造建築聞名於世,自7世紀下半葉建立以來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的內陣,堪稱奇蹟。從最初的“釋迦三尊像”、“四天王”,再到火災後持統天皇命人打造的“藥師如來像”,法隆寺從聖德太子個人參佛之處,變為了謀求國泰民安的寺廟。展覽以與金堂和五重塔有關的佛像為中心,帶觀眾走入莊嚴佛法的世界。
法隆寺西院伽藍,金堂和五重塔
金堂東之間的藥師如來佛坐像,嘴角浮現微笑的神秘容貌、紋樣性的裳懸座都顯示了飛鳥時代樣式美。根據背面銘文記載這尊藥師如來像是607年建造的。但是,與623年完成的金堂中間的釋迦三尊像相比,鑄造技術卻有了進步,所以製作年代被認為在釋迦三尊像之後。作為飛鳥時代的佛像代表之一,其本身也有很多謎團。
日本國寶,藥師如來佛坐像,飛鳥時代·7世紀,奈良·法隆寺藏
這尊藥師如來佛坐像基於中國南北朝6世紀上半葉的樣式。稜角分明的臉和線性的衣飾,讓人感受到北魏佛像的線條流動。此次展覽也是該尊佛像時隔一百多年後,再次在金堂外公開,展覽提供了平時視角,讓觀眾有更多不同發現。
藥師如來佛坐像背面
在“法隆寺金堂壁畫和百濟觀音”展中,展出了平安時代安放入金堂的毗沙門天立像和吉祥天立像(如今在“釋迦三尊像”兩側)。金堂內陣四隅安置著日本最古老的四天王像。
法隆寺金堂,中間為“釋迦三尊像”(622年)、其兩側為毗沙門天和吉祥天立像(1078年),左一為“四天王”之一增長天像(飛鳥時代)。
法隆寺金堂佛像和壁畫示意圖.
展覽現場
此次展出四天王中的“廣目天”和“多聞天”,他們位於內陣的深處,通常看不清楚,展覽未設玻璃櫃,觀眾可以看到盔甲上還殘留著色彩。
日本國寶·四天王立像多聞天立像(右)和廣目天立像,飛鳥時代·7世紀,奈良·法隆寺藏
從正面看,他們眼神嚴厲,姿態靜謐,踩著的小鬼恭敬地姿態也極其獨特。從背面看,佛像沉穩的背影尤其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是金堂內看不到的角度,從肩膀到背部的圓形線條,似乎顯示出另一種靈性。
多聞天立像和廣目天立像背面
廣目天立像背部
金堂四方內壁上還繪有壁畫。這些壁畫淺顯易懂地表達了佛的世界。金堂壁畫是將原尺寸的底稿轉印到牆面上後上色的,線條類似鐵線描。類似樣式特徵在敦煌莫高窟的初唐壁畫中可以看到,可見其直接受到了中國繪畫的影響。雖然作者不詳,但根據牆面的不同,可以看出作品風格的不同,推測是幾人共同製作的,最初壁畫的製作時期是7世紀末到8世紀初。
金堂壁畫第六號壁阿彌陀如來說法圖(摹本),1940—1951,奈良·法隆寺
江戶時代中期開始,金堂壁畫開始受到關注,明治時代,隨著歐洲人對日本美術的熱衷,金堂壁畫開始被有計劃地被臨摹,金堂壁畫的貴重和藝術價值逐漸得到認可。櫻井香雲、鈴木空如等日本繪畫名家也對金堂壁畫進行了多次臨摹。
1935年,正在進行的法隆寺金堂攝影
為了保護金堂壁畫,1917年為其設定了簾子,此後只在春秋特定的幾日公開。但1949年1月26日早晨,法隆寺金堂發生大火。火災過後,金堂初層內部柱子被燒燬,壁畫幾乎失去了色彩,只勉強留下了輪廓線。萬幸的是原本安放其中的佛像,因為大修轉移別處安放,故平安無事。日本也以此為契機制定了“文化財保護法”。
火後的法隆寺金堂
金堂邊的五重塔是祭祀佛祖舍利的建築,內部安置著代表釋迦生平的塔本塑像。
法隆寺五重塔
五重塔初層,以心柱為中心,四面安置著塑像群。以泥塑構築的山嶽風景為背景,透過群像表現佛典中的諸場面。其中,對悼念釋迦牟尼的羅漢描摹非常精彩,他們有的仰天咬緊牙關,有的張大嘴巴哭泣,哀嘆之大溢於言表。最引人注目的是北面哭泣的羅漢像,對露出的肋骨和臉上皺紋等精彩的描寫是奈良時代追求寫實性的代表作品。
日本國寶,《塔本塑像·羅漢坐像》,奈良時代·711年,奈良·法隆寺藏,僅奈良國立博物館展出
在東京和奈良,還分別展出了日本國寶“傳橘夫人念持佛廚子”和“玉蟲廚子”,體現了日本古代的祭祀空間。帶有須彌座頂蓋的“橘夫人念持佛廚子”中存放著阿彌陀三尊像,做工精緻,指尖和衣服上的流麗曲線也格外美麗,是古代金銅佛中首屈一指的傑作。
(傳)橘夫人念持佛廚子中的阿彌陀三尊像
日本國寶,(傳)橘夫人念持佛廚子,飛鳥時代·7—8世紀,奈良法隆寺藏,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
奈良國立博物館展出的“玉蟲廚子”,以裝飾宮殿的透雕金具下鋪著玉蟲的翅膀得名,宮殿和須彌座上繪有靈鷲山、須彌山、釋迦牟尼前世的故事《本生譚》等,代表日本古代佛教工藝。
日本國寶,玉蟲廚子,飛鳥時代·7世紀。奈良·法隆寺藏,奈良國立博物館展出
如今,法隆寺寶物的除了寺內收藏外,約320件的寶物在東京國立博物館法隆寺寶物館內儲存著。這是由於明治維新後,受到“廢佛毀釋”的影響,寺院的維持一度變得困難。1878年(明治11年)管長千早定朝決定將聖德太子畫像(唐本御影)等300餘件寶物獻納當時的皇室,獲得金錢贈予以維持7世紀以來的伽藍堂宇。這批寶物曾保管於正倉院,在1882年被轉移到帝室博物館的“法隆寺獻納御物”作為皇室所藏品收藏,後除去歸還法隆寺的四件及宮廷中留下的十件寶物,全部轉交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
日本國寶,灌頂幡,飛鳥時代(7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法隆寺捐獻寶物)用金銅板鏤雕而成的極為豪華的幡,表現了菩薩從天而降的姿態。據《法隆寺資財帳》中“片岡御祖命”的記載,可以認為是聖德太子的女兒片岡女王制作了灌頂幡。
注:奈良國立博物館的展出已於6月結束,東京國立博物館將展出至2021年9月5日。本文編譯自東京國立博物館網站和日本《讀賣新聞》。
展覽為聖德太子設計的漫畫形象。
責任編輯:顧維華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