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紅豆,生於南國,其果鮮紅渾圓,外表晶瑩剔透,是中國的傳統食材。
說到紅豆你會想起哪首詩?想必很多人都會提到唐代詩人王維所作的《相思》。
可紅豆為什麼代表了相思?這首詩是寫給誰的?背後又有哪些動人的故事呢?
今天,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與騰訊影片、一心明德文化共同打造的詩歌雅集文化綜藝節目《鄰家詩話》第五期正式上線啦。
在本期節目中,於朦朧、林小宅、牛魔一同來到江蘇常熟虞山,乘上一葉搖櫓船,在這潺潺的碧波之上,緩緩展開王維筆下聞名千年的佳作——《相思》,咂摸他傾注在這首絕句中的細膩情感。
精彩花絮
王維只用這一首詩,就把紅豆象徵相思的意蘊“種”在我們心中,那又是誰把紅豆“種”在王維心中呢?讓我們一起回到那時,聽牛魔分享一個典故吧。
這是關於梁武帝蕭衍的長子蕭統的故事。蕭統世稱昭明太子,說在他四處遊學讀書的過程中,認識了一個女孩慧如(亦稱慧娘),慧如聰慧開朗,兩人非常投機,便萌生了情愫。
但因地位的懸殊,終未成眷屬。分別之際,慧如給他一捧紅豆,想說的話似乎都在這捧紅豆中了。
後來,女子相思成疾而終,太子聞訊,痛哭不已,含淚種下紅豆,滿懷相思悲苦離去,沒幾年也病逝了。
但故事中的主角有心愛的人,王維這首詩又是寫給誰的呢?
事實上,相思不限於男女情愛範圍,朋友之間也可以相思。
此詩又名《江上贈李龜年》,李龜年是唐玄宗的御用歌唱家,而王維是太原王氏的貴公子,是整個唐朝屈指可數的詩畫音樂的天才。
兩位同是名門望族,又是難覓的知己,可見詩中抒寫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緒。
天寶末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倉皇西逃,王維被安祿山的叛軍扣留,李龜年也倉皇而逃,去到了江南。
這首詩正是王維與李龜年別離時候所作,寫的是離愁別緒,相思之苦。後來李龜年在江南流浪的日子裡,經常唱王維給他寫的這首“紅豆生南國”。
詩歌背後的悲歡離合已經說清道明瞭,但這首詩的精髓,還要字斟句酌,細細研磨。
首句以“紅豆生南國”起興,為何生“南國”?因為江南既是紅豆產地,又是李龜年所在之地,暗示了後文的相思之情。
次句“春來發幾枝”輕聲一問,質樸自然,又富有想象性。未言相思,卻似情愫已萌動,為下句“採擷”做好鋪墊。
第三句緊接著寄意對方“多采擷”紅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採擷紅豆來寄託懷思的情緒。
似乎在說:“看見紅豆,就想起我吧。”暗示遠方友人珍重友誼,語言懇摯動人。
最後一句“此物最相思”在指紅豆是最能表達相思之物。中國人常說,睹物思人。王維希望友人每每看見這紅豆,就能想起正在思念“你”的“我”。
其實本詩不僅題目有多個,內容也有其他版本。南宋洪邁《萬首唐人絕句》中的版本是“紅豆生南國,秋來發故枝。勸君休採擷,此物最相思。”
到底是在講春天生長枝葉還是秋天結果呢?相思紅豆是不要帶走,還是留下當做一絲念想呢?這也是不同讀者有不同的偏好了。
全詩句句不離紅豆,滿腹情思始終未曾直接表白,雖含蓄委婉卻把相思之情表達得入木三分。這也印證了一個事實,在生活中,最深清的話往往樸素無華,卻自然美妙。
聊到這裡,《相思》一詩的背景、含義也略知一二了,但解讀、品鑑一首詩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在鄰家雅趣環節,鄰家詩友們一同做了紅豆餡的唐菓子。在詩歌樂舞環節,又透過歌舞上演了一場與天、與地、與水、與鳥兒的對話,來表達對摯友的思念。點選文末閱讀原文,在完整版節目中好好領略一番吧。
精彩花絮
悠悠千年,吟詠的文化從未缺席過中華文明。今天,讓我們再次翻閱這些膾熾人口的詩篇,見證字裡行間中的豪放灑脫或婉轉哀傷。
(楊勝楠、劉海倫)
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