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畫家蘇茂隆正在四川安嶽石窟採風,當完成了不少寫生作品後回到成都後,他聽聞了“你不知道的‘成渝秘景’——尋訪川渝田野石窟藝術大型活動”啟動之後激動不已。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蘇茂隆的第一句話就是:“這是好事情!”身為安嶽人,安嶽石窟不僅是他的童年回憶,亦是他藝術研究的方向,更是他繪畫的主題。對於安嶽石窟的亮點推薦和保護規劃,蘇茂隆有很多話要說。
生於石刻之鄉,那裡的古代造像開啟學藝之窗
四川省安嶽縣是目前我國已知的中國古代佛教造像遺址最集中的縣,已發現歷代石窟造像368處,造像10萬餘尊,尤以唐代造像的宏偉和兩宋造像的精美著稱於世,具有上承龍門,下啟大足石刻的地位。安嶽石窟發現最早的造像題記為唐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距今已1400年曆史。
《安嶽石刻白描百圖》裡的紫竹觀音
2000年,安嶽縣被文化部授予“中國石刻之鄉“稱號。2019年11月,安嶽石刻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保護單位名單。
安嶽石窟也給了蘇茂隆最初始、最樸素的藝術滋養。1964年出生於安嶽縣的他,現在身兼四川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成都市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等職,每每聊起家鄉的石刻藝術,總會激情澎湃,滔滔不絕。蘇茂隆兒時每逢佳節,便會隨家裡長輩去圓覺洞或者千佛寨遊玩。隨著他的成長,遍佈安嶽全縣的石刻造像更激發了他內心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嚮往。“我少年的時候喜歡上畫畫,於是就尋找不同風格的石刻寫生。”
蘇茂隆的安嶽石刻繪畫,在傳統技法上亦有創新
古人匠心激勵創作,想讓石刻之美永存後世
1987年,蘇茂隆從四川美術學院畢業後成為一名職業畫家,主攻工筆人物,以古代仕女畫像逐漸享譽藝壇,從2017年開始對安嶽石刻藝術進行了集中而系統的研究,同時以此為主題進行創作。他說:“安嶽石刻的很多造型和線條對我畫古代仕女是有幫助的。還有一點,我是安嶽人,很想把安嶽石刻以藝術的形式讓其再次煥發丰采。”
蘇茂隆繼而談到:“安嶽石刻風化的比較嚴重,我想在自己有生之年,用畫筆把安嶽石刻的造像永存紙上,讓後世能近距離欣賞到它的神韻。”這位藝術家還稱,在臨摹和創作安嶽石刻繪畫時,古人的匠心對自己觸動很大,這是對他藝術創作的一種巨大的精神支撐。因此,蘇茂隆用了近三年時間創作了系列作品《安嶽石刻白描百圖》。“安嶽石刻造像有10萬尊,我精選了最有代表性的100尊造像畫出來,以文獻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形式呈現安嶽石刻的全貌。”
毗盧洞裡的紫竹觀音
風化問題亟需解決,為保護文物獻計獻策
在蘇茂隆看來,安嶽石刻的風化日益嚴重,那些昔日神采飛揚的造像面孔逐漸變得模糊,這是他近年來筆耕不輟的重要原因。“安嶽石刻有個特點,就是因為它雕刻在紅砂岩上,紅砂岩是當地典型的地貌特徵,它利於雕刻,但容易風化。經過千百的風霜,不少石刻已經受損。”
正在安嶽石窟寫生的蘇茂隆
如何更好的保護這些古代藝術珍寶?蘇茂隆建議,首先要給安嶽石刻遮風擋雨,有些造像不在石窟裡,而是裸露到了外面,這種就很容易被雨水侵蝕。“可不可以在這些石刻造像的上方修建一個穹頂,把它們給罩起來免受雨淋。”此外,蘇茂隆還思考過,能否用一些現代高科技手段來保護石刻。“使用一些有粘合性質,但對岩石沒有破壞性的材料,以此延緩石刻的風化速度,同時也可以讓相對鬆軟的石刻變得質地更加堅硬。”
力薦精品打卡路線,縣城和石羊鎮都值得一逛
從兒時到此時,蘇茂隆也記不得去看過多少次安嶽石刻。對那裡的很多精品石窟以及經典佛像,這位畫家有如掌上觀紋。利用這次“探尋川渝秘境”的活動開啟,他還向封面新聞的網友,尤其是對那些古代石刻藝術愛好者推薦了安嶽石刻的最值得欣賞的亮點。
安嶽石刻以造像數量眾多,分佈甚廣而著稱。在蘇茂隆介紹的精品打卡路線中,愛家可以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感受中國古代雕塑的魅力。“安嶽石刻唐宋時期的比較多的,唐代的大氣,宋代的精湛。來這裡參觀主要有兩條線,第一條就是縣城旁邊千佛寺、圓覺洞和臥佛院,這三個點一天之內可以看完。第二條是安嶽縣的石羊鎮,那裡有華嚴洞、毗盧洞、茗山寺和孔雀洞,安嶽石刻的精華都在這條線上,比如被稱為‘東方維納斯’的紫竹觀音就在毗盧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