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技藝,一代代守望者心手相傳
一個傳統,刻印著古老的文化記憶
守望文化遺產,傳承中華血脈
《小康》雜誌與時代記憶聯合推出【匠人說】系列,
立足於優秀傳統手工藝文化,
多方位、全形度探知各類非遺專案,
挖掘文化傳承背後的精彩故事,
記錄非遺人一生的堅守與光榮,
推動非遺的保護與傳承!
泥塑技藝傳承人/黃澤富
黃澤富,男,漢族,餘慶縣白泥鎮人,1948年6月生,農民泥塑藝術家、泥塑技藝非遺傳承人、貴州工藝美術大師、貴州陶瓷藝術大師、世界綠陶發明第一人。
泥塑
泥塑,俗稱“彩塑”泥塑藝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即用粘土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製作方法是在粘土裡摻入少許棉花纖維,搗勻後,捏製成各種人物的泥坯,經陰乾,塗上底粉,再施彩繪。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在2006年5月20日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泥塑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新石器時代以後,中國的泥塑藝術一直沒有間斷,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兩漢以後,隨著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動,社會上的道觀、佛寺、廟堂興起,直接促進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藝術的發展。到了唐代,泥塑藝術達到了頂峰。被譽為雕塑聖手的楊惠之就是唐代傑出的代表。
泥塑技藝經過千年的傳承,創作技法和藝術表現形式衍生出了很多種類,其中手工藝匠人黃澤富的作品獨樹一幟。
黃澤富從事泥塑工藝50餘年,以善塑泥牛著稱,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貴州省陶瓷藝術大師、貴州省工藝美術大師。泥塑是黃澤富祖上傳下來的手藝,從小他就跟著父輩學習泥塑並逐漸愛上了這門手藝。因家境貧困,讀書到小學三年級他就輟學了,但他自學繪畫和泥塑,成就了一門精湛手藝並靠此養家餬口。
隨著泥塑生意逐漸發展壯大,2009年7月,黃澤富創立了遵義泥牛黃工藝品有限公司,從事泥塑藝術品研發、加工、銷售及泥塑文化傳播,作品先後榮獲“甕福杯”多彩貴州旅遊商品“兩賽一會”能工巧匠選撥大賽雕塑類一等獎、中國第一屆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一等獎、第二屆長江流域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等獎項。2014年,黃澤富被聘請為貴州省旅遊產品研發中心專家。2018年,黃澤富技能大師工作室(市級)成立,作品入選“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
2013年,黃澤富獲得國際民間工藝品、文化產品博覽會銀獎。其作品遠銷海外,深受國外愛好者的喜愛。
2014年,榮獲貴州省文化廳特色文化產品稱號。
2015年,中國第一屆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一等獎。
2016年,第二屆長江流域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
2016年,經過多年的刻苦研究,發明了天然綠色陶瓷的燒製技術,並由國家智慧財產權局頒發了專利證書,成為了天然綠色陶瓷世界第一人。
黃老師在最開始創作學習的過程中,先選用具有一定粘性而又細膩的土質,經過捶、打、摔、揉,製出原型,在利用自己的雕、塑、捏等技法,塑造好一個形象,經過修改、磨光、晾乾後即可。最後一道工序是著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一般著色之前先上一層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潔,便於吸收彩繪顏色,彩繪的顏料多用品色,調以水膠,以加強顏色附著力。
儘管年已古稀,但他依然會揹著揹簍上山採集陶泥,然後回到公司進行泥料加工、製坯、燒窯。他捏牛時從不畫草圖,因為他熟悉牛的肌肉、骨骼、神態、目光,和牛的精神早已融為一體。
黃澤富說道:“泥塑不僅僅是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藝技藝,更是中國非遺歷史上寶貴的財富,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將永葆匠心,為中國非遺的傳承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專題由《小康》雜誌和時代記憶聯合推出